词条 | 汉语逻辑概论 |
释义 | 图书信息中文名: 《汉语逻辑概论》 作者: 陈宗明主编 英文名: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logic" 类别: 汉语-逻辑 价格: 16.20元 语种: 中文 ISBN: 9787010012612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页数: 541页 开本: 20cm 出版时间: 1993年11月1日 简介书籍作者:陈宗明主编;图书出版社:人民出版社。《汉语逻辑概论》从言语行为理论角度讨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以及语言交际和修辞中的逻辑问题,探讨汉语本身的一些特殊的语形、语义、语用问题。 点评《汉语逻辑概论》在“大逻辑”思想的指导下,不仅讨论了单句中的逻辑问题,还讨论了篇章和各种文体中的逻辑问题。书中处处追求表述的形式化和严密化,以广义逻辑代替狭义逻辑,做到了融语言与逻辑于一炉,是全书内容更为丰富。 汉语逻辑结构汉语是一个很庞大的语言体系,其他语言也一样,他大到了两千年前可以使用,两千年后的今天稍微扩充一,就满足了我们的需求,未来再用个两千年估计也不成问题,甚至大到了我们自己都无法全面的了解,在自然语言信息化的过程里,中文分词、句子理解、机械翻译等几乎一塌糊涂。 难道我们的老祖宗最开始设计语言的时候,就把未来将出现的问题一一进行了全面的考虑?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那语言是靠什么支撑着自己的活力?这就是写这篇文章的原因,能将多大的道理谈不上,只是希望大家看了以后总有那么一点点的收获或者是灵感,而不是说又浪费了一段时间。 最原始的语言被设计出来的根本原因是为了交流:为了交流信息,为了交流大自然的信息,比如危险,食物等等。所以最原始的语言就是能够将大自然客观完整的描叙,以此为基础,慢慢的将整个字词语法库扩充,形成当前的语言。按上面所讲,把最最基础的语法和词条建立起来,作为一级词库,分析一下里面到底有什么。来看看原始人当时面临什么?想描叙什么?这个时期的原始人首先面临的是生存和认识外界的问题。找到最基本的几十个词汇,如下规则: 名词:各个物种的名称, (人 老虎 狼 兔子 草 树 等) 很显然 "生活" 不是一级词汇 动词 :人的四肢五官产生的动作, (看 听 说 吃 闻 拿 移动) 很显然 "打开" 不是一级词汇 参数:描叙一级名词最基本特征 (高度 种族 性别 力量 等) 很显然 "平面度" 不是一级词汇 形容词;对参数或动词进行定量 (高度长 种族人 性别男 力量小 等) 很显然 "善意" 不是一级词汇 为了更好的分析它们的逻辑关系。我们采用如下参数结构。再增加一些词。减少一些词:参数 性别 高度 粗壮度 颜色 年龄段 种类 气味 坐标 生命值 饥饿值 张三 男 高 壮 黄色 青年 人 臭 Xy 健康 很饱 动词 洗 走跑 杀 吃 请注意,前面的6个参数是不可改变的。至少是张三或其它动植物不能改变。后面的4个参数和4类动词是唯一对应的关系(走跑是一类词),你可以通过 ’走’ 改变坐标xy值, 通过 ’吃’ 改变饥饿值,但是不能通过’走’来改变饥饿值,这里的3类动词和参数存在逻辑关系,这就是我所要定义的一级词库。在这里,动词都是依附参数存在的,且参数使用那个动词只有唯一选择。作个对比会更清晰,股票很显然不是原始人创造的一级词汇。 参数 股指 股票 3800点 可以使用的动词 走/杀/推/变/升/拉/摸/吹/抢 这里你可以说股指走高, 股指杀高, 股指变高, 股指升高, 股指摸高。 为什么股票的参数有这么多不同类型的动词可以将它的改动描述?因为股指是人们针对股票的特点归纳抽象出来的,它蕴含的意思不同,使用的动词也可以不同,来势汹汹的杀高,小心翼翼的摸高,泡沫很多的吹高,慢悠悠的走高等等。而且股票是一个大的概念,是许多只个股的归纳总称,它是个二级名词。再比如个股 '渝开发' ,不考虑背后的公司,单纯地作为一个股票市场上的名称代号,虽然在这个世界是具体指代一个东西,但是这个东西是人们后天归纳指代的一类事物,它的参数(股价:17块)没有自己的专用动词,也是二级词汇。同样的道理:将数据写入内存, 将数据读入内存,将数据放入内存等。 回到上面原始人的话题 参数 高度 粗壮度 拥有 归属 气味 坐标 生命值 饥饿值 张三 高 壮 兔子 臭 Xy 健康 很饱 动词 拿 被拿 洗 走跑 杀 吃 任何事情都有意外,在这个一级词汇中,为什么动词"变"可以通用?比如"张三变到重庆,将老虎变死,他变饱了,他变高了,他变壮了,他变干净了",虽然很别扭,但是逻辑上也说得过去。因为在词库中,动词描叙的都是参数的改变,而"变"可以描叙所有的参数的更改,"走到重庆"可以说是坐标参数的更改动态过程,而"变到重庆"则直接描叙坐标参数更改结果,也可以说是参数变化得非常快。 作者简介陈宗明,男,1934年6月生,安徽省六安市人,浙江行政学院教授。专业特长是自然语言逻辑和符号学。主要著作有:《现代汉语逻辑初探》、《逻辑与语言表达 》、《说话写文章中的逻辑》、《语言逻辑引论》(合著)、《中国语用学思想》(中华社会 科学基金研究课题,主编)等。译著有《语用学与自然逻辑》(合译)。参编辞书有《逻辑百科辞典》、《现代逻辑辞典》等。主要论文有:《略论思维形式和语言形式》、《易占,古代的预测推理》、《说说“禅不可说”》等。两次获得浙江省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19 8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背景资料在一所中学里当语文教师 上个世纪50年代,我在一所中学里当语文教师,开始对语言和逻辑的关系问题发生兴趣,写了两篇札记,请教高校一位逻辑学老师 。这位老师好心地告诫我:这样的研究既非逻辑,也非语言学,建议我放弃。而我认为,非驴非马,比如骡子,力气比驴大,耐力比马强,有什么不好?因此坚持了下来。李先焜教授曾经开玩笑地说我研究的是“骡子逻辑”。 就在“文革”那些特殊的岁月里,我花了七年时间,秘密地写成了《现代汉语逻辑初探》的书稿,1979年由三联书店出版。1978年初,我在北京修改书稿期间,曾经得到周礼全先生的指教,他还告诉我说,自然语言逻辑是当前国际上一门新兴的学科。此后不久,我来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跟随周先生从事自然语言逻辑的研究。 周礼全先生 在周礼全先生看来,逻辑研究应当贴近人们的日常思维,从而更好地发挥逻辑的工具作用。而“目前形式逻辑的根本缺点就是理论脱离实际”,不能解决人们日常思维中的逻辑问题。周先生认为研究自然语言逻辑是改进形式逻辑的重要途径,在周先生的倡导下,中国的自然语言逻辑研究蔚然成风。我和王维贤、李先焜二位先生以及几位青年朋友一道,先后出版了《语言逻辑引论》《汉语逻辑概论》等著作。周先生主编《逻辑——正确思维和成功交际的理论》一书,我也是参加者之一。 在研究语言逻辑的过程中,我还常常进一步地思考:人们的日常思维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它就是像逻辑教科书上所说的那样推理吗?日常思维是不是都在使用语言?推理与人生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如此等等。我也曾多次分析自己的一些思维过程,想解开其中的谜团。 日常推理之谜 我在思考中认为,人们的日常推理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认知过程:除了思维和语言以外,还包含极其复杂的情境因素和心理因素。日常推理,特别是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往往决定着推理者一生的命运。我越想越多,越想越具体,逐渐形成了一个思路,经过好几年理论和资料的准备之后,决定写作这本书。我对日常推理最初的思考是:为什么相同的前提,不同的人会推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结论?我的解释是:我们所说的“相同前提”是指相同的外显前提,而不同的推理者在推理的时候往往会加进自己的立场观点、性格、情感、意志以及情境认知等因素,它们是一些内隐前提,因而推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这些内隐前提,特别是那些心理因素,往往说不清、道不明,神神秘秘,于是构成了“日常推理之谜”。所以在这本书中,我们着重讨论了内隐前提和内隐结论以及前提和结论都是内隐的推理,讨论了特定情境中的试推法和中国人特有的思维倾向——悟。 从前提到结论的认知过程 所谓“推理”就是从前提到结论的认知过程。日常生活中的每一思考都可以看作推理,至少其中包含有推理。推理与我们朝夕与共,并且相伴我们一生。这样简单的事实,决定了推理与人生的密切关系:推理决定着每个人的人生道路,而擅长推理的人将拥有美好的人生。擅长推理的人生就是智慧人生。有人质疑说,推理真有这么大的作用吗?一个人的成功好像只同信念、性格、意志、素养、运气等因素有关,推理起不了多大的作用。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如前所述,在人们的日常推理中,一个人的信念、性格、意志、素养等往往都是作为推理的内隐前提出现的。即使是运气,也包含有情境选择的推理。“运气”或曰“机遇”,它只给有准备的人,否则也会擦肩而过。 提高自身的素质 有人说,这些道理并不难懂,但是“知道”并不等于“做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事实确实如此,所以我们在书中讨论了“修炼内隐前提”问题。在日常推理中,人的性格、情感、意志、素养等因素都可以构成具有稳定性的内隐前提,支配着推理的结论,而这些前提则是推理者长期修炼的结果。日常推理是“知行合一”的具体推理,推理者只有提高自身的素质,才会在人生推理中推出正确的结论,从而拥有美好的人生。以上这些,可以说是我多年来的所学、所思、所得,我把它写成一本小书,希望它能够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切实有效地帮助人们进行日常推理,享受快乐而又成功的一生。 把自己当成别人 一个少年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智者,少年问智者: “我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自己快乐也给予别人快乐的人呢?” 智者赠给少年四句箴言: 第一句:把自己当成别人; 第二句:把别人当成自己; 第三句:别人就是别人; 第四句:自己就是自己。 先说第一句:把自己当成别人。 把自己当成别人 “把自己当成别人”,意思是说:假定自己就是别人,以对方为中心,客观地为人处事,自己快乐,也使别人快乐。 这是一种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亦即换位推理,特点在于转换情境假设,也就是把自己和对方的角色调换一下,并因此而改变推理的结论。把自己当成别人,其蕴涵式大体为:如果把自己当成别人,那么就不应当如此。蕴涵式也是推理式。蕴涵即是推理,因为前件蕴涵后件,肯定前件就能够推出后件。在人际交往中,有些人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说话时总是有意无意地伤害别人。中国人民大学金正昆教授在北京大学讲演时,说这种人的存在价值就是让别人不爽。金教授十分风趣地说道:比如你是个女孩,五一节回家,做了一个漂亮的发型,摇曳生姿,出现在室友和同学面前,你喜欢说好就说好,不喜欢就别说话,别吭气,人家愿意那个样子嘛。有的人就偏不。比如这个女孩叫马琳,有同学就会说:“琳琳,你的发型真好看。”琳琳听了很高兴,“谢谢”。“你的发型也很时髦”,“谢谢”,“但是你的裙子不好看。”(笑声)除以二,让你高兴去掉一半。一男生,老爸从香港回来,给儿子买了一件夹克,是雅格诗丹,三五千的。一人问了:“什么衣服?”“英国牌子,雅格诗丹。”“多少钱?”“我爸在香港买的,听说三千。”“三千?北大南门有家小店,跟你这完全一样,二百!” (笑声)一句话叫你亏两千八,他就是让你不爽! 这种说话总是让别人不爽的人,金教授说他们是一些做人不厚道的人,刻薄的人,爱挑剔的人,是一般人不喜欢的人。 说这样话的人也许会辩解说:“我的话儿没错呀,实话实说嘛!”可是,如果你把自己设想为听话人,当你听到别人这样说,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你肯定不舒服,甚至会愤怒地说:“你这个人怎么这样说话呢!”“一句话叫人笑,一句话叫人跳。”说话让人不爽,主要不是技巧问题,而是缺乏“把自己当成别人”的心态。 沟通是成功之桥 “沟通是成功之桥。”所谓“沟通”,就是彼此了解对方,彼此设想自己就是对方。如果沟通成功,自己快乐,别人也快乐。然而彼此把自己当成对方进行成功的“沟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中重要一点就是:双方都必须具备同对方“沟通”的条件和心理。比如说,你能听得懂对方说话的含义,理解对方此时此刻的思想感情,等等。否则,你怎么把自己当成对方呢?另一方面,如果你面对的是居于弱势的对话者,那么你就必须放下架子,把自己当成对方,用对方熟知的事情同对方沟通。否则,你不具备“沟通”的心理,同样使交际归于失败。 沟通错位 金教授的演讲还有这样一段精彩的内容,他说:那天我和老婆回家都比较累,不想做饭,就到楼下吃,到一家店去。那店我经常去吃,菜做得很好,价钱很公道,也很干净,小妹很漂亮,态度也很热情哩!我和老婆在那里一坐,小妹就笑眯眯地过来了:“二位,要饭吗?” (笑声)我不爱生气,但不能保证老婆不生气。我赶快和稀泥,对那小妹说:“你看清楚了吗?我们两个长得像洪七公吗?”我想拿丐帮老祖幽她一默,没想到那小妹非常纯洁地问:“谁是洪七公?”(笑声)她不跟你过招,当你找人决斗没对手时,你多寂寞!拔剑四顾心茫然呀。金教授说:“这就是‘沟通错位’,对话不在一个平台。你别觉得你自己的水平很高,你知识很丰富,你好心好意地去和别人沟通,可是别人不买你的账,有劲吗?这样的事还少吗?” 对自己的人生有个比较客观的评价 “沟通错位”的原因,无非前面说到的两方面:一是一方处于弱势,不具备沟通的条件,难以把自己当成对方;二是另一方没有“把自己当成对方”的心理,没有“以别人为中心”,而是“自以为是”地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强加于对方,因此难免会沟通失败。在人生的旅途中,把自己当成别人,就会对自己的人生有个比较客观的评价,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实际价值,而不至于一味地自我陶醉或者悲观失望。说得更为具体一些:在你感到痛苦不堪的时候,如果把自己当成别人,痛苦就会减轻,甚至释然;在你小有成就而欣喜若狂的时候,把自己当成别人,就会豁然醒悟,心境趋于平和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