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韩江组 |
释义 | 命名钟水仙等1981年命名。命名剖面位于广东珠江口盆地西江凹陷珠1井;参考剖面位于白云凹陷PY27-2-1井。 沿革韩江组以珠1井594~1062m井段为层型剖面,系指位于珠江组与粤海组之间,由灰色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与灰色细砾岩组成的两个沉积旋回组成的地层,其中夹二薄层沥青质页岩。时代为中中新世。该组曾被称为中中新统“第二组”(1977、1978)及“珠江口群珠三组”(1979)。《广东省区域地质志》(1988)等广泛沿用了此名称。 特征可分为上、下二段:下段上部以灰色粉砂质泥岩为主,夹灰色泥质粉砂岩及薄层沥青质页岩,下部为灰色细砾岩;上段上部为灰色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夹细砾岩,下部以灰色细砾岩为主,偶夹粉砂质泥岩和泥质粉砂岩,局部炭屑富集。与下伏中新世珠江组为整合接触;与上覆中新世粤海组为假整合接触。该组位于地震反射界面T2和T4之间。本组含有孔虫、钙质超微和孢粉化石,有孔虫化石为N15—N9带,特征分子有Globorotalia siakaensis、Orbulina suturalis、Globigerinoides subquadrilobatus等以及一些底栖类属种;钙质超微化石属NN5—NN9带,主要有Discoaster hamatus、Catinaster coalitus、Cyclicargolithus floridanus、Sphenolithus heteromorphus、Helicosphaera orientalis等;孢粉为Florschuetzia levipoli?Zonocostatites cf. Ramonae组合。时代为中中新世。本组属海进序列明显的海滨、浅海及河口三角洲相沉积。分布于珠江地区,岩性厚度变化较大,自西向东,由北向南岩性变细,厚度加大,厚51~1303m。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