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释义

成语资料

【注音】bú xiào yǒu sān ,wú hòu wéi dà

【解释】后:后代。不孝的事有三件,以不娶妻而无子嗣最重大。常用来劝告已过适婚年龄而还未结婚的人。 今多用以指未生男孩,断了祭祀祖宗的香火。

【出处】《孟子·离娄上》第二十六章:“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语法】主谓式;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中性词。

【近义词】香火断绝、 后继无人、 绝代无嗣、断子绝孙

【反义词】传宗接代、 代代相传、 香火不断

【英语翻译】No posterity is the greatest of the three unfilial acts。

成语出处

原文:

孟子曰:“不孝有三①,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②,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孟子·离娄上》

译文:

孟子说:“不孝的事有三件,其中没有子孙后代是最大的不孝。舜没有禀告父母就娶妻,就因为怕没有后代,所以君子认为他如同禀告了一样。”注释:①不孝有三:据赵歧《十三经注疏》中“无后为大”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即:不孝的三件事是:一、对父母的过错“阿意曲从”,使父母陷入“不义”;二、家境贫困,父母年老,却不愿当官求俸禄以供养父母;三、不娶妻子,没有儿子,断绝了后代。②舜不告而娶:传说舜的父亲凶狠愚蠢,舜如果告诉他娶妻的事,肯定得不到他同意。不禀告不合礼,没有后代又是最大的不孝,两相权衡,只好“不告而娶”。现代读解中国自西周开始就开始有孝道。影响最广的,是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孟子·离娄上》中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是:“不孝有三种,以不守后代之责为大。舜没有告知父母就结婚了,这就是无后,但君子以为,和告知了差不多(因为舜出家在外,而且是尧要把女儿嫁给他)。”也就是说,孟子的原意,并不是说不生孩子就是不孝,最不孝的其实是没有对长辈尽到后代的责任,在孟子的原话中并没有讲明其它的两种不孝是什么。

后汉代赵岐在《十三经注》中阐述了他个人对于孟子这段话的理解:“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将“无后为大”曲解成为: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并且将其列为第三种不孝。 而后人误以为这是孟子说的话,实质上是汉代人赵歧的个人理解,而孟子为赵歧无端地背上了黑锅。

正因为这种误传,而使得封建社会中识字不多的老百姓都信以为真,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都曲解为“没有传宗接代是最大的不孝”。在“忠孝”为主题的封建时代,这句话就有了无上的魔力。为了孝为了不断后,无论世家还是贫民,都无所不用其极,随之产生的便有过继等一系列特殊的社会现象。

虽然孔孟是一道,但是孟子时代的儒家思想,已经较孔子时代的有一些进步了。从不孝的第一条“阿意曲从,陷亲不义”就可以看出,在孔子时代,孝和忠的表现,就是表面上的顺从、唯唯诺诺,哪怕明知道长辈有错,也要认可,不能指出。孔子《孝经》上说:“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而到了孟子时代,儒家思想已经开始反思,对于这种情况,孟子的儒家思想认为这就是“阿意曲从,陷亲不义”,即不孝。对于第二条,也是与孔子时代的思想相背道。孔子的思想是认为“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如此看来,“无后”反而排在第三位,并不是什么真正的“为大”。我们可以通过孔、孟儒家思想的发展,看出“不孝”定义的发展。当然,孟子的 《离娄上》也好,孔子的《孝经》也好,其所宣扬的孝道,是中国历来所宣扬的品德之一。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5:0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