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哈军工传
释义

图书信息

作 者:滕叙兖 著

出 版 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5737373

出版时间:2006-07-01

版 次:2

装 帧:平装

开 本:16开

内容简介

《哈军工传(套装上下卷)》是一部反映一代名校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该书以新中国50多年历史为时代大背景,多层次、全景式地再现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及其衍生六校经历的风风雨雨中所走过艰辛曲折、光荣辉煌的道路。

作品还展示了国防科技发展的壮丽史诗,史料丰富翔实,内容生动感人,文字优美流畅,格调高昂向上。阅读此书,能让读者在了解历史和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还接收先进文化和高尚道德的熏陶,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启发。作品所弘扬的精忠报国、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刻苦钻研、敢为人先、无私奉献的哈军工精神,既鼓舞人,又教育人。

作者简介

滕叙兖,汉族,高级工程师。祖籍山东蓬莱,1943年12月4日生于辽宁省金县大李家乡石槽村。1963年8月于大连第二十中学毕业后考入哈军工,入电子工程系海军雷达专业学习,1965年入党,1968年11月毕业。1970年5月,经39军鹤立农场锻炼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长春物理研究所工作,1987年随研究室调入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工作,前后从事微波遥感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科研工作18年,期间被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学院派往泰国、美国和意大利等国家做访问学者,曾获得多项科研成果奖,在国内外发表过数十篇学术论文。1989年4月奉调深圳特区,从事高新科技项目产业化和企业管理工作至今。

媒体评论

《哈军工传》是一部哈军工50年的编年史。作为历史见证人,我仔细读过,我可以肯定地说,该书史实和人物描写基本上准确。

——原哈军工教育长、国防科学技术大学顾问 张文峰

作者以哈军工历史为红线,结合人物细细道来,有血有肉,生动形象,夹叙夹议,一个活脱脱的军工人被勾画出来了。《哈军工传》不失为一项具有历史意义和教育意义的工程。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原政委、少将 汪浩教授

《哈军工传》是一部史诗般的巨著,我不仅要反复阅读,还要永远收藏。传给儿孙后代。

——哈尔滨工程大学原副校长 何水清教授

在目前所有关于哈军工的作品中,唯有《哈军工传》是最好的,我很喜欢。这部大书可贵之处在于一个”真”字,她能在历史上站住脚并留给后人。作者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顶住巨大的压力,实在不容易。

——中国工程院院士 高伯龙

《哈军工传》是一部催人奋进的好书。她以翔实的史实、生动的语言,准确反映了哈军工的光辉历程,记录了一个辉煌传奇的时代……看到此书,我欣喜不已,手不释卷。

——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兴铭

炽热的情感,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场景氛围烘托,传神的细节描绘,构成了本书突出的文学特色,使得这部长篇传记具有强烈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湖南省作协主席、岳麓书社首席编辑 唐浩明

目录

上卷

引子

第一章

东征救蒋青年陈赓黄埔扬威名

援越抗法一代战将神州留传奇

第二章

朝鲜战火中国亟须军事工程师

聂粟报告军委筹谋国防现代化

第三章

日夜兼程陈赓奉召担重任

运筹帷幄主席点将定大计

第四章

“三边并举”灵镜胡同调兵遣将

全国选址奥列霍夫驻足松江

第五章

风雨人生张述祖喜迎上海解放

金盆聚宝陈市长诚邀专家出山

第六章

群英聚首筹委会宣告成立

总理主持众将帅慷慨相助

第七章

全校动员林园万里搬迁忙

陈赓急电张衍携子飞北京

第八章

知遇之恩张述祖秉烛荐贤才

求贤若渴黄景文倾心聘名师

第九章

刀下留人董必武改判死囚专家

雪中送炭滕代远借出大和旅馆

第十章

关怀备至周总理亲选军工将才

马不停蹄李懋之落实基建计划

第十一章

风雪移师万众一心创建学院

“两老办院”陈赓奠定教育思想

第十二章

寒风砭骨老教师冰城过三关

将军暖心周明【溪鸟】雪夜述衷肠

第十三章

紧急招生全军上下选拔秀才

教授试讲新生大队补习文化

第十四章

统一思想中心工作抓好教学

破土动工五千大军扎营荒原

第十五章

唐铎归国哈军工盼来苏联首批顾问

主席速批彭德怀亲拟二期招生计划

第十六章

虚怀若谷首席顾问支持“大屋顶”

现场会议省市领导齐集文庙街

第十七章

条令如山奥首席细查内务卫生

英烈不朽秦基伟报告感人肺腑

第十八章

求助“上帝”毛泽东挥毫题词

军委例会黄克诚一锤定音

第十九章

轻车简从彭德怀视察军工大院

开学典礼张宗逊宣读主席训词

第二十章

《工学》创刊吴运铎精神催人奋进

入伍宣誓朱起鹤矢志献身国防

第二十一章

笔墨官司陈院长上书中央文委

调配教师周总理深夜巧作安排

第二十二章

出生入死刘居英智斗“绞杀战”

总理举荐副院长赴任哈军工

第二十三章

增强团结陈院长批评“二三矛盾”

只删一句毛主席审阅教学计划

第二十四章

以我为主学苏联真诚友好

百炼成钢野营场冲锋陷阵

第二十五章

教风严谨卢庆骏名师出高徒

风洞试车马明德科研立头功

第二十六章

地学女杰刘恩兰笑傲东海浪

苦读标兵谭国玉“人在阵地在”

第二十七章

陈赓履新实习教员扬波胶州湾

中苏友好赫鲁晓夫关注哈军工

第二十八章

声讨胡风肃反运动席卷大院

强调政策陈赓诚挚安抚教授

第二十九章

辽东演习武元甲踏雪访军工

授衔典礼众将校聆听总理令

第三十章

盛赞奇迹陈赓返哈欢宴钱学森

笑语欢声两帅视察喜盈八一楼

第三十一章

进军科学哈军工贯彻八大路线

鼎力相助四专家赴京筹建五院

第三十二章

节约典型陈赓院长奖励建筑工人

以身殉职奥列霍夫英灵长留军工

第三十三章

两战洪魔“一零三大堤”岿然屹立

军中大禹纪念塔雄姿永镌群英

第三十四章

亲切教诲总司令笑夸军工精兵强将

高风亮节黄克诚评点全院各项工作

第三十五章

走出国门参观团苏波捷求学取经

辅佐聂帅陈院长莫斯科谈判签约

第三十六章

整风鸣放杨仲枢直言惹祸端

反右斗争众师生含冤戴帽子

第三十七章

无可奈何陈院长苦心保护专家

不堪回首沦落人荒原历尽坎坷

第三十八章

伏老访华气象班观天身手不凡

首期毕业陈院长抱病写信祝贺

第三十九章

上山下乡干部学员奔赴北大荒

青春壮丽英雄战士献身雁窝岛

第四十章

当年红小鬼谢有法初入学府

四级干部会林高赵横遭补课

第四十一章

废寝忘食柳克俊研制计算机

荒岛安营顾懋祥试验水翼艇

第四十二章

狠反教条徐立行垂泪路线错误

崭露头角哈军工参展盛况空前

第四十三章

松江飞舟彭德怀漫步军工大院

红霞满天邓小平细看科研成果

第四十四章

教改试点徐介藩拍案维护哈军工

基层调研许光达畅谈发展装甲兵

第四十五章

军委审查“东风-113”全国大协作

贺帅震怒沈阳“112”飞机难上天

第四十六章

与时并进陈院长创建导弹系

背靠大树刘君杰锤炼防化兵

第四十七章

风雨庐山批彭黄哈军工再起波澜

畅游长春保教授陈院长暗授机宜

第四十八章

尖端集中陈院长建议分建新院校

瑞雪纷飞周总理谈笑风生看军工

第四十九章

中苏论战哈军工礼送苏联专家

同志兄弟胡志明感念军工深情

第五十章

运动频频哈军工上下一心度荒年

嘱托殷殷陈院长病榻致函众常委

第五十一章

将星陨落大将军溘然长逝浦江畔

高山仰止哈军工泪雨滂沱悼院长

第五十二章

爱兵如子贺龙亲查宿舍食堂

“三个不许”林彪悄然进出军工

第五十三章

母校传统四院校开花结果

再闯难关哈军工又建新系

下卷

第五十四章

调整关系“神仙会”畅所欲言

甄别清理“十四条”温暖人心

第五十五章

招生风波周恩来指示转发全军领导

一视同仁哈军工从严教育干部子弟

第五十六章

两道命令院党委放开手脚抓教学

直追清华刘居英奔波千里选尖子

第五十七章

丁香摇曳周恩来欣然再来文庙街

“泻大肚子”哈军工忍痛处理退学生

第五十八章

全面指导罗瑞卿详谈军工问题

牵肠挂肚四元帅齐说办学之道

第五十九章

逆子顽劣陈东平案惊中央

烈士遗孤瞿克林品学兼优

第六十章

舐犊情深革命元戎家书抵万金

言传身教将门虎子自强承父业

第六十一章

语重心长陈老总声震大操场

从严治校哈军工贯彻“少而精”

第六十二章

十年校庆张爱萍宣读军委贺词

典型引路刘居英倡导良好班风

第六十三章

苦练硬功张金槐教书育人誉满全军

大学毛著李慧芬心红志坚力克难关

第六十四章

春节指示四次教改步子稳妥费思量

嘉宾如云开国元勋纷至沓来看军工

第六十五章

“抓鲨鱼”哈军工奉命敢于“放炸药”

“上主课”毛泽东教子当好“接班人”

第六十六章

事必躬亲罗总长一日三批军工呈文

不畏高压院领导长沙会议据理申辩

第六十七章

首次核爆哈军工众师生立大功

“四四一B”三基地计算机显身手

第六十八章

院校整风刘谢“洗澡”难“下楼”

叶帅保护军工又回“太阳下”

第六十九章

农村“四清”黑土地里经受大风雪

鱼水亲情贫下中农泪送子弟兵

第七十章

唏嘘不已林彪下令哈军工退出军队序列

山雨欲来总理暗示刘居英直面政治风浪

第七十一章

狂飙骤起大辩论列阵俱乐部、小树林

“造反有理”两大派树旗“造反团”、“八八团”

第七十二章

天下大乱红卫兵横行无忌

牛棚栖身老将军苦海无边

第七十三章

林彪来电毛家湾密令迫害亲生女

马兰软禁林晓霖以死抗争磨难多

第七十四章

总理接见军工学生大串联走遍神州

寒夜惊雷二十七人大字报挑战江青

第七十五章

“一月风暴”“八八团”自行解散意难平

“六九夺权”大格斗“山上山下”恨难消

第七十六章

荒诞假案刘居英锒铛下狱

遍地冤狱曹昌佑英年夭折

第七十七章

生灵涂炭罗时钧受尽酷刑

罄竹难书马明德死于非命

第七十八章

蹉跎岁月毕业生“再教育”雪原安家

心系科研慈云桂抓任务北京“打擂”

第七十九章

乱世春秋尚法尊帮助落难弟子

千磨万砺军工人逆境百折不挠

第八十章

军工肢解南迁令下嗟叹楼空人散

学府浩劫群雄割据惊心猪舍马厩

第八十一章

烈日炎炎长工院披荆斩棘重创业

荒草萋萋哈船院坚守故园绘新图

第八十二章

拨云见日邓小平约见张文峰

薪火相传张校长重逢老战友

第八十三章

拨乱反正钱学森痛悼死难教授

卅年校庆余秋里盛赞名牌大学

第八十四章

大洋觅踪金士尧远望吟诗

银河生辉周兴铭神机妙算

第八十五章

师表无瑕张良起落实两个中心

先贤去矣徐立行魂归军工故园

第八十六章

青松不老任新民赤胆忠心建殊勋

海防金汤梁守槃壮志凌云立奇功

第八十七章

地火天光马国惠浇铸核盾牌

孜孜以求童鼎昌攻坚核电站

第八十八章

一期英杰谢光忍辱负重承大任

两块金牌钟山舍生忘死唱大风

第八十九章

大漠勇士张其彬铺设航天坦途

戈壁胡杨李凤洲托起卫星巡天

第九十章

人民公仆李慧芬赢得津门佳话

群众亲人邓先群谱写爱民赞歌

第九十一章

雄关漫道祝榆生指挥若定

钟山灵秀王泽山妙手回春

第九十二章

大国正气邓三瑞联合国广传盛誉

海疆激情杨士莪水声学独占鳌头

第九十三章

腊梅傲雪徐滨士开创表面工程新学科

铁甲雄风装工院折服西点将校美名扬

第九十四章

防护工程钱七虎华夏领风骚

珠海爆破工程兵天下第一炮

第九十五章

一马当先王锡仁蘑菇云下取数据

巾帼英雄钟玉征技压群雄禁化武

第九十六章

古城名校军工人辛勤耕耘佳绩斐然

航天功臣邢球痕攻克险关才智无穷

第九十七章

“红箭”穿杨王兴治铁肩担重弹

“飞豹”凌云李洪毅丹心啸长风

第九十八章

三尺讲台刘怡昕教书育人称楷模

万丈波涛王景全科技强军当先锋

第九十九章

激光大师高伯龙锲而不舍大器晚成

软件老总陈火旺勇攀高峰俊才独秀

第一百章

满园春色江泽民题词饱含殷切期望

四校同心迟浩田授旗叮嘱重任在肩

第一百零一章

中华盛世小学弟大潮扬帆

烈士暮年老人家壮心不已

第一百零二章

后生可畏看今朝桃李争艳

青胜于蓝跨世纪六校腾飞

第一百零三章

沧桑回眸哈军工精神名垂青史

岁月流芳哈军工功勋彪炳千秋

后记

致谢

参考文献

前言

1998年9月在北京参加纪念哈军工创建45周年活动后,笔者在招待所里与尚法尊老学长聊天时随便说起愿为母校修史的打算,自那次谈话至2002年1月完成拙著初稿,时光已匆匆流过了4个年头,当我写完与哈军工第一个番号“103部队”相呼应的103章书稿的最后一页时,感觉自己好像是一个在荆棘缠身、蚊虫叮咬的莽莽密林中拼命挣扎向前的探险者,猛然间看到一缕阳光从密林的尽头射过来,一阵眩晕过后,身心疲惫地喘息道:快要奔到头了……当然,那个时候,我没有料到,请哈军工老首长审阅初稿,征求意见;送省级直至国家级的新闻出版主管部门审批,前后竟用去一年半的时间,书稿也反复修改了4次。面对重重关山,置身激流险滩,几次绝处逢生,几多甘苦悲欢。

回顾五年来不辨晨昏、不知饥饱的苦行僧般的写作生活,不禁感慨万端。我之所以能支撑下去,首先要感谢我那患难与共的老伴儿杨慧。1998年秋到1999年秋,我一边在公司上班,一边在工作之余大海捞针似地搜集哈军工史料,并在周末采访深港两地的部分哈军工校友。为了构思哈军工一国防科大及另外5所哈军工分建院校50年编年史的纲目,常常挑灯开夜车,一年下来才写了个开头的5万余字。没有时间啊,我深为一身不能二用而焦虑不安。老伴儿说:“你又想上班,又想写书,你不想活了吗?只能顾一头啊,干脆辞职回家,专心写你那个朝思暮想的哈军工吧。”我还有点儿犹豫:“辞职?我的工作,我的工资……那可不是一个小数呀。”老伴儿一脸平静,淡然道:“我还上班嘛,咱们饿不着冻不着就行了,家里的生活问题我管了。”就这样,2000年元旦过后,我辞掉工作,放弃工资,回到家里。从此,千里奔波采访,青灯冷坐撰稿,成了我生活的全部,全家的生活重担都压在老伴儿纤弱的双肩上,在大学读书的女儿也理解父母,每次回家,都主动帮我打字,一个简朴而温馨的家,使我有了潜心写作的基本保障。

我在书房兼卧室的小房间里,挂了一幅陈赓大将的肖像,在老院长睿智慈祥目光的注视下,我感受到一种历史责任感时时撞击着胸襟,在我精疲力竭或被疾病击倒的时候,在我遭遇意想不到的精神打击而心力交瘁,觉得再也挺不下去的时候,冥冥之中,我似乎听到老院长在鼓励我:要坚持下去,坚持就是胜利。

我衷心感谢哈军工的老首长、老教授和全国各地的校友们对我的支持和帮助。耄耋之年的刘居英院长和张衍校长抱病为我多次讲述哈军工的历史并审读初稿;毛焕曾老师和刘苏民同学雪中送炭;吴兰泸、张光启、江敬灼、曾宪钊、曾敏杰、邱世杰同学给了我宝贵的帮助;北京校友会、西安校友会、深圳校友会、上海校友会、天津校友会、无锡校友会、广州校友会、江苏校友会、河南校友会、武汉校友会都给予我多方面有力的支持,张文峰、祝玉璋、何水清、刘忠、王湘霖、柳克俊、贾锡印、亓瑞云、张忠信、王洪波、温广彦、刘世参、王锡仁、孙金南、丁仁正、林晓霖等老师和学长们千方百计为我提供写作素材;徐志坚、尚法尊、王殿勇、刘宝恒、施元龙、徐飞、刘小林、杨昂岳、南鸿昌等学长们细读书稿,提出许多中肯的修改意见;刘捷和杜剑校友帮助我把百万余字的手稿输入电脑;国防科技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装甲兵工程学院、工程兵工程学院和防化指挥工程学院的领导和校友们也给予我查阅历史档案的方便和许多实际的帮助。总之,这部作品凝聚了成百上千哈军工人的心血和关爱,是哈军工人发扬哈军工精神,克服困难,团结奋斗的结晶。

自古治史难。基于哈军工在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历程中的特殊地位,治哈军工史尤其难。哲人云:治史者应有“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的精神,老将军肖克曾引用东汉哲学家王充的两句话“誉人不增其美,毁人不益其恶”,来勉励党史和军史工作者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学风。

笔者才疏学浅,面对浩如烟海、曲折复杂、充满“禁区雷阵”的哈军工50年历史,自知难以承担为母校修史之重任,只是为了纪念母校50周年华诞,不揣浅陋,斗胆涂鸦,聊表寸心而已。几年来,怀着对哈军工历史的敬畏之情,我遵循言必有据、无征不信的写作原则,不求迎合时尚,只求为史存真。我希望能以自己执著的追索,为一代名校哈军工概括出一部真实可信的历史,以自己真诚的笔墨,将哈军工人半个世纪可歌可泣的人生轨迹凸现于历史的画版上。

精彩书摘

距今79年前,即20世纪的1924年6月16日上午,在离广州市40华里的一个树木葱茏的海边小岛——黄埔长洲岛上,正举行将对中国现代史产生深刻影响的开学典礼,这所新学校的正式名称叫“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历史上简称为“黄埔军校”。

时任广东革命政府非常大总统、陆海军大元帅的孙中山先生偕夫人宋庆龄,迎着晨曦,于7时40分来到黄埔军校。在校前码头上,军校师生英姿飒爽,列队恭迎孙先生夫妇。孙中山神采奕奕,那饱经沧桑的面庞透着一股由衷的豪情。创建黄埔军校,是他几十年血的教训所凝聚成的智慧和成果,也是实行新三民主义后,国共两党共同铸就的辉煌工程。

9时20分,孙中山在宋庆龄、蒋介石和廖仲恺的陪同下,登上简易的主席台,发表热情洋溢的演说,他说:“我们要用这个学校内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都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有了这种好骨干,成立了革命军,我们的事业便可以成功。所以今天在这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孙中山要求黄埔学生,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之心理,一心做救国救民的事业。他说:“我敢说革命党的精神,没有别的秘诀,秘诀就是不怕死。”

孙中山一个多小时的演讲,听得黄埔军校师生群情激昂,演讲毕,大家齐声高呼“孙总理万岁!”

在470余名第一期黄埔新生队伍里,有一位中等身材、瘦削精干、眉清目秀的青年人,他叫陈赓。此刻,他正聚精会神、纹丝不动地立正站着,两眼直望着身着白色中山装的孙中山,聆听自己无限敬仰的革命领袖的每一句话。

从那一刻起,共产党员陈赓就把“黄埔精神”,即一种代表历史发展潮流,充满朝气与活力的时代精神,一种救国救民、发愤图强的民族精神,一种“不为钱、不要命、爱国家、爱百姓”的革命精神,融化在热血沸腾的身躯之中。

笔者为何要涉及那么久远的年代?这是因为不了解陈赓的历史,就无法了解哈军工的历史,不了解“黄埔精神”,也无法深刻理解“哈军工精神”,这两所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军校,因为有了陈赓,自然产生了一种亲切的历史情结。

对于任何在教育史上称得上“名校”的大学来说,其成功之路无不有赖于一位或几位可以铸就“校魂”的大师级历史人物。试想,如果历史不把一代宗师、民主斗士、伟大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推上北京大学校长的位置上,北京大学的百年辉煌和中国第一名校的荣誉恐怕又当别论了。所以,今天的北大人尊崇蔡元培先生为“北大之父”。同样的道理,当笔者认真探究哈军工的岁月钩沉,求索她何以成为中国一代名校的原因,自然要沿着历史的长河溯流而上,走近“哈军工之父”陈赓大将,感悟他的人生脉搏,因为是他创建了哈军工,是他铸就了“哈军工之魂”。

公元1903年2月27日,清光绪二十九年农历二月初一,陈赓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县龙洞乡二都柳树铺(现称羊吉安村)。6岁时,陈赓入私塾启蒙读书,爷爷陈翼琼给孙子取了个学名叫庶康,字传瑾。陈赓的爷爷出身贫寒,后奋而投奔湘军,骁勇善战,擢升花翎副将(相当于师长),御封“武显将军”,1885年,爷爷防倭后遂解甲归田。老爷子侠肝义胆,热心公益慈善诸事,对孙子的影响很大,陈赓自幼就立下效命沙场、建功立业的大志向。1916年底,父亲把13岁的陈赓从东山高等小学堂叫回家,要请家教并亲自管束,同时又逼他和一个比他自己大两岁的富家女子成亲,性格倔强又受到新思想影响的陈赓不接受这种命运安排,一气之下离家出走,投湘军当了兵,此时,他才改名为陈赓。四年的湘军生活,在军阀混战中陈赓受尽磨难,一身疥疮,病倒军旅,追随他投军的三弟也不幸病故,陈赓对湘军彻底绝望了。

1921年,陈赓脱离行伍,来到长沙,在“五四”思潮激励下的陈赓满怀献身革命的激情,他认识了毛泽东并进入毛泽东创办的自修大学学习,他的思想产生了飞跃。1922年,陈赓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1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此,这位旧时代的叛逆者成为自觉的革命者。后来,他在创办哈军工时曾向主要助手张衍说过自己的入党问题:“我的党龄本应该是与党同龄,1921年我就在湖南党的小组工作,提出入党请求,可当时党的负责人说,陈赓出身于地主家庭,是个大少爷,应该多考验一个时期再说。就这样,1922年才批准我入党。”

1923年底,党选派陈赓南下广州,入孙中山大元帅府军政部陆军讲武学校。1924年3月,对旧式的陆军讲武学校颇为失望的陈赓,投考筹办中的黄埔军校,被录取为第一期第三队学员。学习了7个月,陈赓以优异成绩毕业,被留校工作,历任中共黄埔军校特别支部候补干事,第二期入伍生队连长,第三期步兵科副队长,第四期步兵科一团七连连长等职。在黄埔军校期间,陈赓十分敬佩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而周恩来也非常喜欢品学兼优、胆识过人的陈赓。陈赓一生都师从周恩来,与周恩来保持着师生加兄弟的深厚情谊。

1925年的广州,战云密布,广东革命政府处于危急之中。为了击败军阀陈炯明的叛乱,黄埔军校学生军两次东征,其间又回师广州,平定滇、桂军阀叛乱,在激烈的战斗中,年轻的陈赓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指挥天才和深入虎穴、孤胆英雄的大智大勇。

1月,黄埔军校学生军作为东征军的右翼,攻淡水,战棉湖,克五华,锐不可当。当东征军节节胜利的消息传到北京的时候,重病不起的孙中山先生高兴得热泪盈眶。22岁的陈赓身先士卒,英勇顽强,在带兵的连级干部中初露锋芒,给黄埔军校校长、东征军总指挥蒋介石和苏俄顾问加伦将军等高层领导人留下深刻的印象。5月,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在广州叛乱,东征军紧急回师,讨伐杨刘。两军对垒之际,派谁去侦察敌情?在火线上指挥作战的周恩来主任想到了陈赓。陈赓洗净满脸的油泥,换上整洁的学生装,告别周恩来,划小船潜入广州市区。

叛军控制下的广州乌烟瘴气,陈赓小心地穿街走巷,突然看到路边有捆叛军扔下的反苏反共传单,他计上心来,拾起传单,大步走到路上,碰见叛军,他还主动上去塞几张传单。三天里,陈赓靠这捆“通行证”,把叛军的设防情况摸得一清二楚,圆满完成了侦察任务。陈赓心中暗自高兴,他准备渡江返回部队,没料到刚走到惠爱中路第一公园时,滇军军官学校的巡逻队堵住了去路,黑洞洞的枪口抵着陈赓的腰。陈赓扶了扶眼镜,扫了一眼叛军手中“拿获共产党就地正法”的木牌子,从容不迫地指指胸前的校徽,不慌不忙地说:“我是高师的!”带队的滇军军官上下打量着这个斯文的学生仔,又押着他到学校对证,没有找出破绽。滇军军官骂了一句,挥挥手放走了陈赓。

陈赓脱险归来,他为东征军平叛立了头功,受到蒋介石、周恩来的夸奖。5月10日,加伦将军根据陈赓的情报,向革命政府提出作战计划,黄埔军如急风暴雨,包围了广州市。经过一个多月的激战,叛军已溃不成军,涌到火车站,准备乘火车逃走。周恩来让传令兵找来陈赓,命令道:“陈赓,快去火车站找工会同志接头!”陈赓敬个礼,率领他的连队,冲过珠江,一口气打到北校场,当六神无主的叛军爬上火车,等待火车鸣笛开车时,黄埔军的枪口已对准每一节车厢。原来陈赓很快找到了工会干部,布置了诱敌上车,关门打狗的作战任务。此时的陈赓已成为黄埔军校人人都佩服的战斗英雄。

东征军刚刚平定了叛乱,退到福建的陈炯明又卷土重来,国民政府不得不举行第二次东征。由于陈赓的战功,蒋介石把他的连队调到自己的身边,担负总指挥部的护卫。东征军攻克惠州、海丰后,突遇险情,那天是10月27日,东征军指挥部带领第三师攻至五华县华阳附近,与陈军主力林虎部一万余人遭遇。第三师师长谭曙卿指挥无方,千余将士伤亡,东征军仓皇败退。蒋介石急了,忙派陈赓到前线传达他的命令:不准退却,谁退就枪毙谁。但是,兵败如山倒,谭师长哭丧着脸,向蒋介石请求后撤,蒋介石面色苍白,大骂谭“无能”,回过身大叫着,“陈赓,我任命你代理三师师长,组织三师反冲锋,快!”陈赓挥着驳壳枪,冲到前沿,但为时已晚,漫山遍野都是三师士兵丢下的辎重和行装,已经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陈赓气喘吁吁跑回山头,看见蒋介石坐在地上,流弹擦伤了蒋的脚,幸亏伤不重。陈赓蹲下来劝慰蒋介石,山下叛军的杀声渐近,陈赓不管蒋介石的叫骂,架起他沿山梁往下跑,没跑多远,蒋介石又坐到地上,颓然道:“我不走了,我惟有杀身成仁!”说罢涕泪俱下,抽出短剑,举到胸前。陈赓一把夺过短剑,口气坚定地说:“校长不可如此悲观,胜败乃兵家常事,何况三师又不是我们黄埔军,赶快转移,再不走就来不及了!”

“陈赓!”蒋介石仰面望着满脸汗水的陈赓,脸部肌肉抽搐着,悲哀地说:“我,我实在走不动了!”

“我背你走!”陈赓把驳壳枪插在腰间,不顾自己负了伤的脚,背起蒋介石,爬过泥泞的山坡,在草丛里深一脚浅一脚地小跑,子弹的呼啸声,敌兵的狂叫声,催着陈赓豁出命地奔跑,他只觉得蒋介石的两只手紧紧地抓着自己的军服。

跑到一条河边,枪声逐渐稀落,陈赓把惊魂稍定的蒋介石送上一条船,又回头召集跟在后面的官兵,顶住追击的敌人,蒋介石终于被陈赓救出险境。接着,陈赓顾不上极度的疲劳,自告奋勇,赤手空拳,冒险穿越160里的山路,见到周恩来,搬来了救兵。

陈赓火线上救出蒋校长,这段脍炙人口的故事传遍了黄埔军,传遍了广东革命政府。当时人们流传一句顺口溜:“蒋先云的笔,贺衷寒的嘴,灵不过陈赓的腿。”这说透了“黄埔三杰”的特点。

蒋介石越来越看重陈赓,他请黄埔将领吃饭,也常喊陈赓作陪。蒋介石满以为他精心栽培的青年陈赓必是自己的心腹大将,然而蒋介石失算了,当他暴露了反共真面目之后,陈赓机智地摆脱了蒋介石,毅然离开了黄埔。

1926年9月,在中共中央的指示下,陈赓秘密离开广州到上海,见到陈独秀才知道,党要送他到苏联学习保卫工作。他和顾顺章等人上了一条苏联货轮,先到莫斯科报到,然后带着介绍信到苏联远东地区学习。次年2月,陈赓回到上海,在周恩来的指示下,去南昌了解情况,又见到踌躇满志的蒋介石。不久,党派陈赓到北伐军唐生智部,任军部特务营营长。“四一二” 蒋介石大屠杀之后,陈赓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期间,陈赓与王根英的爱情故事由周恩来夫妇的妙手绘成幸福的结局。婚后王根英回上海做地下工作,陈赓跟随周恩来,参加南昌起义,出任营长。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3 4: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