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工基础教研室
释义

教研室简介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工基础教研室成立于1952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大光(教研室第一任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冯纯伯(教研室第二任主任)及周长源教授(哈工大原副校长、教育部课委会课程指导小组副组长)、马国强教授(教育部课委会委员)都曾在该教研室执教,他们对教研室和电路课程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哈工大校训“规格严格,功夫到家”就是在俞大光院士等前辈的倡导下形成的,它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该课程称为电工基础,是将电路和电磁场合并在一起。在七十年代,将电路和电磁场分开,分别设课。目前电路课程为面向全校电类专业本科生开设的技术基础课。

发展历程

本教研室对我国电工基础课程建设中,起过并一直起着重大作用。(1)最早聘请苏联专家勃.巴沙阔洛夫来校任教并指导第一批研究生。负责修订第一份“电工基础”教学计划;(2)建立第一个“电工基础实验室”(解放前国内各大学不开此实验),开出实验,并编写了《电工基础实验指导书》,在国内推广;(3)翻译出版第一本苏联教材:1952-1953年由俞大光院士主持翻译前苏联K.A.克鲁格院士的《电工基础》(龙门联合书局)。(4)编写第一本国内电工基础教材:俞大光院士结合我国实际编著了国内第一本电工基础教材,1958年起人民教育出版社陆续出版了他主编的《电工基础》(上、中、下)教科书,和与之配套的教研室集体编著的《电工基础例题与习题集》。这套教材在国内被广泛使用,可以说50年代后期到“文革”前整整一代电工技术人员中,很大一部分是从这套书入门的。(5)1962年受教育部委托起草了《电工基础教学大纲》,经教材编写委员会讨论通过。

从1962年7月教育部正式成立高等工业学校基础课程和各类专业共同的基础技术课程教材编审委员会以来,我校一直是委员单位。最初俞大光为委员,1980年周长源受聘为委员(1985年改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1986年马国强受聘为委员,周长源为电路与信号系统课程指导小组副组长。

周长源主编的《电路理论基础》经电路理论信号分教材编审分组评审作为电类专业的基本教材,于1985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翻译苏联教材齐米尔强著《电工理论基础》,于1990年由高教出版社出版。周长源主编《电路理论基础》第二版,于1996年由高教出版社出版。在2004年,陈希有主编《电路理论基础》(第三版)由高教出版社出版,该书为“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而且围绕此书的立体化教材平台建设立项已被高教出版社列入“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立项研究项目。孙立山主编的辅助教材《电路名师大课堂》和《电路考研大串讲》在2006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在2006年,由高教社联系,经原著作者授权同意,陈希有、柴凤、孙立山对教材《Introductory Circuit Analysis》(第十版)进行了改编,其目的是在保持原教材主要特色的前提下,使其更易于国内学生学习和掌握,并可作为双语教学的教材或参考书。以上系列教材建设在2009年获得黑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1991年电路课程被评为哈尔滨工业大学首批校级优秀课程,2004年电路课程被评为黑龙江省精品课程。1994年教研室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教学集体。

为了更进一步改革电工电子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加强实验教学,整合学科优势,在1998年6月,由电路、电工学和电子学实验室为基础合并扩建建立了哈工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实现了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师资、设备和实验室空间资源的优化和共享。实验中心在2005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近年来,为了优化配置教师资源,使各门课程能相互衔接和配合,学校以电路、电工学、电子技术基础、单片机原理四门课程为基础建立了电气工程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团队于2006年9月被评为哈工大“优秀教学团队”,于2007年被评为黑龙江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2008年10月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5 8: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