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
释义

实验室-依托

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实验室-领域

学科(领域):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

主要研究方向

新构造运动特点及其引发的地质灾害与地壳变形产生的地表过程的关系,其对国家重大工程、重点城市和重要经济区带的安全造成的危害。通过地壳变形地表过程规律的揭示,为减少相关地质灾害的损失提供科学依据。

主要研究内容

地壳变形的地表过程涉及的研究内容广泛,该实验室将重点研究新构造运动及其地貌变迁和环境效应、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地应力测量及其工程应用、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

1、新构造运动及其地貌变迁和环境效应

全国新构造运动规律和趋势分析评价、新构造运动与地貌变迁(河流演化)关系研究、新构造运动与地表过程研究、地表过程的表现方式和机理研究、新构造变形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研究、区域新构造变形研究、现今构造应力场和挽近构造应力场演化、新构造年代学研究、区域新构造运动学、国家重大工程场区的区域活动构造调查评价等。

2、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

区域地壳稳定性是指地壳某一区域范围或某工程建设地区,在地壳构造作用力等内、外动力的综合作用下,现今地壳及其表层的相对稳定程度,以及这种稳定程度与工程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研究区域地壳稳定性是为了选择相对稳定的地区作为工程建设的基地和场址,或评估一个城市或地区的稳定性对该区的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影响。李四光教授曾提出在活动构造带内选择相对稳定的 "安全岛" 作为工程建设基地和场址的理论,进一步深化 "安全岛" 理论,扩大其应用领域是本项研究的主要内容。

围绕国家西部大开发和可持续发展建设的若干标志性工程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运营进行新构造和活动断裂调查、监测分析,关键工程地段的地应力测量及工程应用分析,现今构造应力场与重大灾害机理模拟计算分析,区域工程条件和环境效应调查分析,区域地壳稳定性和工程安全性综合评价,为国家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和运营进行活动构造和工程地质灾害监测、防治及安全评价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主要包括: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调查研究,鄂尔多斯及其周缘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调查研究,秦巴地区地壳稳定性评价研究,川滇地区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东部沿海核电站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重大城市地壳稳定性评价小区划研究等等。

3、地应力测量及其工程应用

地应力和区域构造应力场研究是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研究内容有:地应力成因、主要特征及其与构造运动的关系;地应力测量的基础理论;测量仪器和方法研究;构造应力场的数学模拟;应力场的反分析;不同温压和不同边界条件下岩石的应力-应变规律;工程稳定性应力分析;地应力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包括在矿山、水工、电站、地震及石油工业中的应用。

在重要工程场地的地应力绝对值测量和相对值测量,确定现今应力状态及其随时间的动态变化,探测地质灾害形成过程,捕捉灾害前兆信息。同时进行在资源开发和灾害预报中的地应力动态监测研究。

在我国大陆地域建立几条贯穿不同构造单元的地表主干地应力测量剖面,在关键地域建立地应力监测系统,进行长期的地应力实时监测,基本摸清我国大陆地壳表层总体应力状态和分布规律,深入研究地壳内动力引起的地质灾害发生机理,提高地质灾害预测预报能力。

4、地质灾害预测评价研究

主要包括: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和过程研究,特别是与地表过程相关的群发地质灾害演化过程、诱发因素和临界诱发条件研究,区域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和发展趋势研究,地质灾害危险性和敏感性分区评价,地质灾害评价和预测预报的指标判据体系研究;地质灾害预测评价的理论及监测预警的关键技术研究,地质灾害演化过程仿真模拟计算和预测模型研究,地质灾害对线性工程的破坏性和危险性定量评估技术方法研究;地质灾害损失评估和重大灾情应急救灾关键技术研究,基于3S技术的区域(特别是与国家重大工程相关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系统研究等。

5、地质环境

第四纪地质与环境领域主要研究第四纪不同时间尺度的构造运动-气候演化-环境变迁相互耦合关系,服务于国土环境监测与治理,是二十一世纪国际地学界关注的前沿性应用基础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第四纪黄土与环境、第四纪冰川与环境、第四纪磁性地层、亚洲大陆古季风与古气候环境、新构造运动与第四纪地貌、主要江河流域变迁与环境、第四纪重要生物化石层磁性与环境、城市地质生态环境、湖泊沉积与环境等研究内容。

实验室-目标

预期目标:

在3年的时间内,通过对现有实验室的技术整合、调整、充实和改造扩建,建立3-5个有关键技术支撑的地壳变形地表过程实验室,在地应力测量及其工程应用、活动构造监测、新构造年代学、地壳变形与地质灾害相关分析、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等方面成为国内领先的实验室。

实现预期目标的基础条件是,近三年内,地质力学研究所将得到中国地质调查局2000多万元的与实验室建设密切相关的仪器设备;地质力学研究所目前正承担中国地质调查局资助的有关青藏铁路沿线的新构造和工程地质灾害的专项研究、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沿线的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调查评价、三峡引水工程秦巴段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西气东输西段活动构造与地壳稳定性评价等,这些研究都涉及地壳变形地表过程的研究,并为实验室提供了非常难得的野外实验基地和项目支撑。

实验室-成果

2001年以来取得的成果:

2001年~2003年,以该实验室研究人员为骨干与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合作,完成了青藏铁路沿线活动断裂勘测和地应力测量及其工程应用项目,科研报告被专家评为优秀,并为铁路建设设计部门所采用。主持完成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预测、三峡引水工程、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西气东输工程、黄河上游新构造活动与地壳稳定性调查研究等一批新构造运动与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的与国家重大工程有关的研究项目,取得了重要成果和学术进展。

1、研究了青藏高原北缘阿尔金断裂带晚新生代左旋走滑历史,估算了走滑速率;确定新生代时期大华北地区经历了三期引张应力方向转换过程,古近纪NW-SE向,中新世NNE-SSW向和上新世-第四纪时期NW-SE向,其分别对应三个不同盆地的演化阶段;初步识别出中新世以来青藏高原东缘经历了二期幕式挤出事件。

2、在青藏高原地区获得系统的原地地应力测量数据,初步建立区域地应力网络格架;获得大地震前后地应力变化的实测数据,研究结果在国际权威杂志发表;地应力随深度变化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地应力测量和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工作服务于青藏铁路工程建设取得显著社会和经济效益。

3、利用GIS技术,完成了三峡库区丰都县和巴东县城区地质灾害(泥石流、滑坡)空间数据库和信息系统;结合典型滑坡成因机理解析,探讨了3类滑坡发生机制,初步建立了滑坡预测预警判据体系。

4、建立地应力测量实时数据采集传输系统;开辟应用地震层析成像技术进行活动构造研究,确定诱发地震的震源空间分布及其迁移过程、破裂位移三维展布、应力张量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

在学术论文方面,先后在Science、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Tectonophysics、Geology、Environmental Geology、Engineering Geology等国际SCI期刊和中国科学、地质学报等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一百二十余篇。

实验室-支撑

科研队伍、实验条件及仪器、设备

1、科研队伍总体状况

现有固定研究人员15人,实验技术人员5人;管理人员1人,所外客座研究人员11人,所内客座研究人员7人。固定研究人员中研究员15人,60岁以上2人,50岁以上2人,40岁以上8人,40岁以下3人,有博士后资历4人,博士10人(含博士后),硕士2人,本科3人。该实验室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10 人,硕士研究生导师 5 人。从2000年以来已有2名博士研究生毕业,4名硕士研究生毕业,并有2名博士后人员完成研究工作出站;共计招收博士研究生18人,招收硕士研究生10人,4名博士后人员进站工作。

2、现有仪器、设备

实验室现拥有的房间数有38个自然间共计585m2,约占依托单位科研楼科研用房面积的33%,主要仪器设备如下:电子自旋共振波谱仪(ESR-95)、2G超导磁力仪系统、D-MAX射线衍射仪、微地震台阵网天然地震层析系统、14C同位素测年(WALLAC-1220QUANT)、RIKPA-420型三维光弹测试仪、GPS高精度位移监测系统(shtechuZ-CGRS系统)、地质雷达(pulseDKKO100A)、热释光、光释光测年系统(TL/OSL-DA-15A/B)、多极质谱仪(UTI 100c)等地壳变形地表过程实验室依托于地质力学研究所,与所的科技创新基地紧密配合,采取实验室主任负责制,聘任学科带头人为重点实验室(组)的负责人,建立小而精的管理办事机构,聘请国内本领域著名院士专家组成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对实验室研究方向、学术活动、研究课题立项、实施给予指导。实行以项目管理为主导,辅之人员管理、经费管理、设备管理,以抓科研成果、抓人才培养为基本目标,积极承担国家九七三项目、科技攻关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土资源部和其他部委、省市自治区项目,以其中有重要科学意义、确需开展深入研究的内容设立实验研究课题,以能居于国际地学前沿的研究题目为支持目标,向国内外有学术影响的专家开放,联络国内外各有关科研单位的知名专家,采取派出访问和接待来访共同研究方式积极开展国际和国内合作。采用国际科研单位通用的运行方式,建立"项目管理"、"经费管理"、"成果管理"、"固定与客座研究员评审、聘任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研究制定"实验室管理办法"。学术委员会(或基金委员会)定期举行会议,对实验室研究工作进行指导,评议审定资助项目,以公平、公正、公开原则,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管理好实验室科研经费和运行经费,用有限的资金支持重点项目,直接资助申请人来实验室开展实验研究(实验室计划准备必要食宿条件),以取得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和科学会议学术机构发表研究成果,组织和参加国际多边或双边学术讨论会等交流活动,扩大学术影响。

实验室-定位

实验室立足于建成国土资源部的优秀开放实验室,发挥现有学科、专业和人才优势,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与国内外优势院校开展广泛合作,以邀请客座研究人员方式进行有关科学研究,以流动管理方式吸引优秀人才,加强人员往来和学术交流,坚持地质力学科技创新,在完成科研项目当中培养人才,进一步完善实验室基本建设,提交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要加快开放实验室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在3-5年内建立起本领域国内领先、达到国际水平,具有一流设备和一流人才的研究基地,成为国家公益性研究所的重要技术支撑。验室选择地壳形变地表过程、挽近构造运动、现今活动构造的运动学及其与自然界外营力相互作用引发地质灾害的规律和动力学机制的研究为主攻目标;选择青藏高原与周边区以及控制我国大陆现今地貌的主要的新生代构造带为重点区带,以核心城市、大城市周边、重要经济建设区、重大工程基地、自然生态脆弱地带为研究的重点区块;通过承担国家各类项目以及以横向合作方式,开展新构造运动、地壳变形或地质灾害对国家重大工程和重要政治经济中心区安全性影响的研究,查清地壳表层变形机理与地质灾害的分布与发生规律,在动态的三维空间考查构造体系的发生发展,为国土资源大调查服务。建立地质灾害多发区与重大工程区地质灾害和环境评价技术体系,建立地质灾害预测预警系统,为国土资源规划、管理、分级、分类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第四纪不同时间尺度的构造运动-气候演化-环境变迁相互耦合关系,为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研究提供地质背景,服务于国土环境监测与治理。

实验室-交流

三年中派出19人次赴美国、巴西、法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和台湾地区进行访问、开展合作研究、参加学术讨论会;三年中接待了美国加州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德国乌兹大学、日本神户大学、静冈大学、瑞士伯尔尼大学、法国巴黎地球物理所的专家29人次来华访问、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

2001年结合所承担的"青藏铁路沿线地质灾害评估、活动断裂勘测与地应力测量及工程应用"项目,邀请铁道工程、地震地质、地应力等方面的专家举行了4次地质灾害与工程稳定性专题讲座和座谈会;2002年结合研究所和实验室的国际、国内合作项目,邀请国内外专家组织了6次学术报告会。2003年10月主办有美、英、日、俄、中地质学家参加的东亚中生代大地构造学术研讨会。2004年3月主办中国东部中生代大地构造研讨会。

在学术交流方面,与美国、日本、法国、英国、俄罗斯等国家进行不同方式的交流与合作,实验室资助美国、日本客座研究人员开展与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课题,并取得重要研究结果。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5:4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