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国剧 |
释义 | 名词简介国剧,旧指“京剧”,现该名词外延已扩展到“国产电视剧”的简称等等,现中国台湾地区仍称京剧为国剧。 发展沿革1926年,赵太侔、余上沅等一批留美学生在徐志摩主持的北京《晨报》副刊上创办《剧刊》,提倡“国剧运”。他们主张从整理与利用旧戏入手去建立“中国新剧”,在戏剧观念上,主张发扬传统戏曲“纯粹艺术”的倾向;在戏剧表现上,提出要“探讨人心的深邃,表现生活的原力”。 1931年齐如山和梅兰芳、余叔岩、清逸居士、张伯驹等,以改进旧剧为宗旨,成立北平国剧学会,编辑出版《戏剧画刊》、《国剧画刊》,创办传习所。齐如山等人研究倡导的重点,无疑是当时菊界最鼎盛的京剧,但他们所说的“国剧”却不仅仅是京剧,而是包括昆曲、梆子等中国的传统戏剧,即戏曲,称戏曲为国剧是相对于西洋话剧而言的。 跟随这一事件,20世纪30年代,戏剧界逐渐形成一种观念: 因为京剧艺术形式较其它地方戏剧为高,一般认为可代表近百年来的中国戏剧,因称它为国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对文艺实行“百花齐放”方针 ,“国剧”之称便逐渐消失 ,观念认为每一剧种在我国像五十六个民族一样都是平等的,对剧种而言不能笼统称为省剧或“国剧”。 2008年,在中国电视剧发展30年的历史节点,安徽卫视于2008年12月29日晚推出《国剧盛典·回响30年》。回顾30位电视剧代表人物倾诉心声,讲述他们与电视剧之间的故事。至此,“国剧”一词又被引用为“国产电视剧”的简称。 名词探讨余上沅等人倡导的“国剧”是在中国戏曲基础上运用西方话剧的方法创造的新的民族戏剧,若按“由中国人,用中国材料去演给中国人看的中国戏”来理解,除却照搬的外国戏之外的话剧等也在“国剧”的范畴之内。 事实上,自西方话剧、歌剧、舞剧等引进中国近百年来,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民族化了,已经成为扎根于中华大地上的民族戏剧之一种了。中国戏曲借鉴话剧的美学原理经过近百年的推陈出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异,呈现出新的时代风貌。 余上沅、齐如山等戏剧先辈没有实现的理想我们今天正在一步步地付诸实践。如果单单把京剧称为“国剧”,那么其他地方戏呢?其他具有浓郁民族气魄,民族风情的戏剧样式与作品呢?毛泽东同志不赞成单称京剧为“国剧”是有道理的,一则这种提法与党和政府关于文艺“百花齐放”的方针有悖,二则这其中蕴含着更深层的民主思想。 大地生晖,万物竞发。迈入21世纪的中国戏剧正以新的时代风貌璀璨于国际舞台,各个戏曲剧种彼消此长,竞尽风流,共居于一个和谐的大家庭中。“国剧”的称谓已成历史,若说国剧的话,那么凡是植根于中华大地、具有浓郁的民族魂魄、民族风格、民族风情的戏剧都是国剧。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