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国家形象:探究中国国家形象构建新战略 |
释义 | 图书信息作者:胡晓明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3月6日)平装: 304页 正文语种: 汉语 开本: 16 ISBN: 7010094241, 9787010094243 条形码: 9787010094243 产品尺寸及重量: 23.6 x 17 x 2.2 cm ; 522 g 内容简介《国家形象:探究中国国家形象构建新战略》是一部探讨全球化时代中国应该如何构建良好国家形象、增强国际传播能力的著作。在书中,作者创造性地构筑了一个全新的国家形象的研究框架,从软实力、框定理论、跨文化传播、危机传播、全球性媒介事件、舆情把握与调控、中外媒体传播国家形象等关键领域人手,分析了当前我国国家形象构建和国际传播的现状,归纳出了其中的焦点、热点与难点问题,并运用历史研究、比较研究、样本与案例分析、动态观察等多种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和深度剖析。在中国国家形象构建和增强国际传播能力的战略、策略与机制等核心问题上,作者提出了更具长远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实现路径。 《国家形象:探究中国国家形象构建新战略》是一部极具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作用的经典力作。可供我国各级党政机构及其宣传部门、决策部门、外交外宣外事等部门,媒体界、学术界、涉外经贸及对外文化交流部门的同志、党政各部门及各行业新闻发言人和各类大中院校师生使用。 编辑推荐《国家形象:探究中国国家形象构建新战略》: “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孙子兵法》 中国目前最大的“战略威胁”之一,在于其“国家形象”。 中国目前最重大的战略挑战,都与其“国家形象”相关。 ——美国学者雷默, 《北京共识》的提出者 “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权力很大一部分源于国家自身形象设计的能力,因为它能够卓有成效地表达自身的军事、经济、政治和文化水平”。 ——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 《国家形象:探究中国国家形象构建新战略》,以点睛之笔,谋划当代中国国家形象构建的新战略。 《国家形象:探究中国国家形象构建新战略》的作者在书中为读者展示了一个全新的国家形象的研究框架,倾力探求了中国国家形象塑造和增强国际传播能力的战略、策略与机制,提出了更具长远性、针对性与实效性的实现路径。 《国家形象:探究中国国家形象构建新战略》的读者对象:可供我国各级党政机构及其宣传部门、决策部门、外交外宣外事等部门,媒体界、学术界、涉外经贸及对外文化交流部门的同志、党政各部门及各行业新闻发言人和各类大中院校师生使用。 《国家形象:探究中国国家形象构建新战略》,软实力博弈的战略经典,政商学界人士的成功教案! 作者简介胡晓明,新华社高级记者、国际部编委、英文编辑室主任。浙江磐安人。法学博土。曾在中国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复旦大学新闻系国际新闻专业、杭州大学(浙江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学习。 在新华社从事国际传播工作2 0多年,采访足迹遍及全球几十个国家,在美国和巴基斯坦任驻外记者近10年,曾挂职担任宁波市鄞州区委常委、副区长。 多次深入新闻现场第一线,参加过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重大突发事件、重要国际会议的报道,采写了大量的消息、综述、通讯、特写和新闻分析等,多篇作品获中国新闻奖、中国国际新闻奖、新华社优秀新闻作品奖等,著有《我在“小鹰”号亲历战争》一书。 在伊拉克战争中,胡晓明应美国五角大楼和新闻署的邀请,作为中国大陆唯一的随军记者,登上美国“小鹰”号航空母舰进行“嵌入”式采访,开创中国新闻史和中美交流史之先河。 曾被评为新华社首届“十佳”记者,入选首期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中央直接联系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目录序言:让中国对着世界说何平1 自序4 导论 国家形象塑造的深层空间1 第一章 对国际传播和国家形象的界定15 第二章 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历程、现状与定位31 第三章 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跨文化传播空间 62 第四章 为中国国家形象塑造打造坚实的软实力和内核 76 第五章 走进“框架”探索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路径10l 第六章 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现实突破与启示127 第七章 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中的危机传播154 第八章 国家形象塑造中政府的舆情把握和舆论调控180 第九章 中美国际传播中的国家形象互构行为比较203 第十章 中国国家形象塑造面对的问题和挑战220 第十一章 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战略和策略-244 第十二章 将国家形象塑造置于国家战略的高度281 主要参考文献291 一、中文文献资料291 二、外文文献资料295 三、主要参考论文296 四、主要参考网站301 后记303 序言序言:让中国对着世界说 新华社总编辑何平 形象,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如同对一个人一样,是很要紧的。良好的国家形象,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 在世界历史舞台上,中国有过光彩照人的亮相,也曾有过令人汗颜的窘迫。 值得欣慰的是,当今中国正抖落近代以来贫困落后的历史尘埃,大踏步追赶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潮流,重新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 站在国际舞台的聚光灯下,中国自然要被世界所打量。问题在于,西方受众印象与中国实际形象之间存在的反差。而反差在于西方媒体对中国观察的误差,在于西方新闻信息的强势输入与中国新闻对外传播之间的逆差。 归根结底,在于国际舆论秩序的失衡,在于中国国际舆论话语权的缺失。 从中国“崩溃论”到中国“威胁论”,从中国“责任论”到中国走向“不确定论”,或棒杀,或捧杀,中国的国家形象在西方舆论中被有意无意地歪曲、误读甚至丑化。我们必须向世界说明一个真实的中国。有三个问题需要明确回答: ——中国是谁; ——中国处在什么方位; ——中国未来向何处去。 需要深思的是,为什么会在对中国形象的认识上出现失真?除去偏见和误解,其中重要一点在于,中国形象的两重性、独特性、奉富性和多样性往任被忽略。 当今中国,既古老又现代,既落后又先进,既坚守又变通,既矜持又活跃,既充满活力又充满矛盾,既充满希望又充满挑战—— 一方面,GDP的急剧增加把中国迅速推到世界第三的位置,另一方面,庞大的人口数量使得人均拥有社会财富被明显摊薄: 一方面,一座座可以同发达国家媲美的现代化大都市尽显繁华,另一方面,广大农村仍有不少地方处于贫困落后状态; 一方面,可以用人造飞船把人送上遥远的太空,另一方面,牵牛扶犁等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并不鲜见; 一方面,“中国制造”遍及全球每一个角落,另一方面,由于缺少“中国创造”使得中国产品长期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 一方面,不断书写着经济起飞的伟大奇迹,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快速发展带来的各种新的挑战; 一方面,积极吸收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另一方面,始终牢牢坚守着自己的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发展模式。 认识当今中国,既不能简单等同于长城、故宫、兵马俑,也不能简单等同于鸟巢、水立方、三峡大坝;了解当今中国,既不能只知道京剧、武术、大熊猫,也不能只看到两弹一星、高速铁路、载人飞船。否则就会出现盲人摸象的困惑。试图以一个标签来定义中国无疑是困难的。打算用一种符号来代表中国总是有局限的。这就是看似矛盾却又真切实在的中国。矛盾背后,折射的是当今中国所处的特殊历史方位:迅速崛起、势不可挡,大而不强、将强未强。 作为一个大国,中国在全球事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一个新兴发展中国家,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中最为活跃的力量。一句话,中国的国际地位在迅速提升。但地位的提升并没有改变历史定位。 中国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这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发展中国家的历史定位。看中国,首先要看这一基本点。向世界说明中国,首先要说明这一基本点。大国要有大国的心态。大国的心态应当是一种自信的心态。 只有自信才能使人感到可信。 自信是对真实的尊重,是对问题的直面,是对世界的坦诚,是一种大度,是一种胸襟,是一种从容。哪怕现实并不都是繁花似锦、歌舞升平。真实的中国形象要比刻意粉饰的更具魅力和风采。大千世界,千差万别。国家有差异,文化有差异,习俗有差异,观念有差异。 向世界说明中国,必须尊重国际传播规律,必须掌握跨文化传播技巧。既要知道该说什么,也要清楚该怎么说。要善于超越差异,别中求同,把握中国自身利益与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交汇点,寻找人类思想情感的共鸣点,占领道义上的制高点。占领国际舆论的制高点,归根到底是占领道义上的制高点。掌握国际舆论的话语权,归根到底是掌握议题设置的主导权。我们应当坚持不懈地向世界宣示:中国对内谋求科学发展,对外致力于和平发展:对内建设和谐社会,对外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中国走向世界,是世界的福祉:世界走近中国,是中国的机遇。中国绝非“另类”,更不是威胁,而是国际大家庭中和平、友善、负责任的一员,是实现人类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积极力量。 我们要向世界展示一个和平发展、充满活力、勇于担当的中国形象。当然,国家形象塑造不可能一蹴而就。既取决于中国自身的发展进步,也取决于文化软实力特别是国际传播能力的不断提升。而加强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和阐述,则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胡晓明是新华社一位长期从事国际新闻报道的中青年骨干记者。他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潜心对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系统研究,着重围绕国家形象塑造的战略、策略、路径、机制、方法和技巧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有见地的看法,显示了他作为一名媒体人的职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所谓“软实力”,其实并不软。像水一样,既可以是涓涓细流,如春雨润物无声,也可以是滔天巨浪,无坚不摧。 我期待并坚信,中国文化软实力一定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不断提升、变得强大。 是为序。 何平 2010年金秋于北京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