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不景气—不气馁
释义

本书深入剖析了20位中外知名企业家各自在艰难时刻,依靠顽强不屈的意志和执著的信念,凭借对对黑暗中光亮的希冀,力挽狂澜,成功跨越逆境,化逆境为转机,在商界纵横捭阖,叱咤风云。他们是商界公认的风云人物,正是他们在不景气时的不气馁和不放弃成就了后来的辉煌。通过学习他们的生存智慧,为企业发展和个人成长提供积极的借鉴。

书名:不景气—不气馁

作者:吴晓波,潘强龙

ISBN:9787508616841

类别:管理学

页数:191

定价:¥29.00元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1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字数:150000

版次:1

纸张:胶版纸

编辑推荐

在黑暗中看到希望的闪光,在危险中看到成功的希望。

总有一种力量,让企业在暴风雨中挺立,在阅读中倾听卓越企业家超越逆境时的心灵独自。

内容简介

商业世界没有安全的孤岛,逆境和危机无所不在,并且常常在以为最安全的时刻给企业致命一击。如何面对变幻莫测的逆境和挑战,化逆境为契机,这种对生存智慧的思考是企业生死攸关的大事。

作者简介

吴晓波,1968年出生,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财经作家,上海交通大学EMBA课程教授,“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现任职于东方早报社。常年从事公司研究,2009年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年度“中国青年领袖”。 主要出版著作有:《大败局》(2001年),《穿越玉米地》(2002年),《非常营销》(2003年),《被夸大的使命》(2004年),《大败局II》(2007年),《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2007年、2008年),《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上卷)(2009年)等;其中《大败局》被评为“影响中国商业界的二十本书”之一,《激荡三十年》被评为“2007年度中国最佳商业图书”、“2007和讯华文财经图书大奖”及“2008年《新周刊》新锐榜之年度图书”奖。

媒体推荐

乐观者在灾祸中看到机会;悲观者在机会中看到灾祸。

——李嘉诚

关键在于,要敢于面对失败!我从来不敢说自己是一个成功者。如果一定要说成功,应该说我是成功地克服了许多困难。

——马云

你陷入人为困境时,不要抱怨,你要悄悄地振作起来,重新奋起。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使你倒下,只要你自己的信念还站立着。

——比尔·盖茨

企业什么时候会发生危机是难以预料的。在我的想法里,企业发生危机是正常的事,没有危机才是异常,因此就必须有随时应付危机的准备。

——施振荣

当生活风平浪静时,面带微笑和满怀热忱都是很容易做到的,因为在理想状态下,任何人都能表现出快乐:但真正的考验总是在你遇到重大个人问题时,仍能面带笑容。

——玫琳凯·艾施

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要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要用积极、乐观的态度一切向前看,并且要懂得感恩。当现实来临时,所有人都只能接受,而在坦然以对后,“过去”才会真正成为过去。

——和田一夫

目录

导言:寻找黑暗中的微光

第一部分:静悄悄的黎明——危机与创业的故事

王永庆:瘦鹅在危机里成长

李嘉诚:在激进的年代稳中求进

马云:倒立者看困境

鲁冠球:自己的梦自己圆

玫琳凯:做一只有信仰的大黄蜂

乔布斯:当生活猛拍你一下时,请不要失去信心

柳井正:一胜九败的经营哲学

第二部分:“危”与“机”的边缘——危机里的百年贪婪

安迪·格鲁夫:在战略转折点上抉择未来

杰克·韦尔奇:危机里的百年图谋

沃伦·巴菲特:寻找危机里的大象比尔·盖茨:除了自己,没人能让你倒下

郭台铭:危机下太阳有可能从西边升起

俞敏洪:绝望中寻找希望

第三部分:光在黑夜里闪亮——危机中收获信心

和田一夫:废墟上的崛起

松下幸之助:在困境中舞蹈

霍华德·舒尔茨:危机中,学会对付未知的一面

施振荣:处理内部危机比应对外界危机更重要

王石:在登高中寻找信心的所在

柳传志:没有退路,只有拼命前进

丁磊:抓一把沙子在手里

文摘

插图:

王永庆:瘦鹅在危机中生长

王永庆被誉为“台湾经营之神”,在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中,至少经历过4次巨大的经济危机,分别为20世纪40年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以及1997年席卷亚洲的金融风暴。经历了一次次狂风骤雨,王永庆和他的台塑集团不但没有倒下,反而日渐崛起,最终王永庆成为台湾首富,其中奥秘令所有人好奇。

王永庆1916年1月出生于台湾省台北市,原籍福建省安溪县,他出生那年台湾正处于被日本占领时期,经济萧条。王永庆的父亲王长庚以种茶为生,王永庆15岁小学毕业时,便辍学到茶园当杂工。此后,王永庆又到小米店做学徒,由此积累了不少商业经验,如差异化竞争、从顾客出发等经营策略。当学徒后的第二年,王永庆借来200元钱,开始自己创业,之后又办过砖瓦厂、木材厂,但都是在遵循日本经济管理方法的情况下负重前行的。后来大家总把王永庆形容为从“一粒米起家”的台湾富豪。

1954年,王永庆筹资创办了台塑公司,1957年建成并投产。当时台湾经济基础薄弱,物资匮乏,生产材料基本靠进口,但王永庆凭借着自己独特的管理理念,以及不断战胜危机与挑战的勇气和毅力,带领着“台塑集团”发展成台湾企业的“王中之王”。仅在1984年,台塑集团的年营业额就达30亿美元,占台湾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5.5%,与台塑集团有着存亡与共关系的下游加工厂已超过1 500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王永庆始终稳坐台湾富豪的首席宝座,台塑集团则在世界化学工业界位居“50强”之列,是台湾唯一进入“世界企业50强”的企业。

2008年10月15日,王永庆以92岁的高龄在美国新泽西州逝世,而他去美国正是为了查看新经济危机下台塑美国公司的生产线。

瘦鹅与经济危机中的机遇

“瘦鹅胃口奇佳,消化能力又强,虽然瘦弱却有很强的生命力,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只要有东西吃,它就立刻能肥壮起来。”——王永庆

[进阶阅读]之危机背景

1941年,日本的侵略战争正在亚洲大地上残忍地进行,已被日本统治了47年的台湾更是被誉为“理想的殖民地”。日本为了强化统治,实行严厉的经济管制,人为地制造了台湾民营企业的经济危机。王永庆后来回忆道:“为了保证战争的需要,日本实行配给制度,粮食的供应采取‘共精共贩’的方式,即把稻米集中在一两家碾米厂加工。嘉义原有12家规模不一的碾米厂,在新制度下仅留下两家,其余一律关门。”王永庆当时经营的碾米厂,比日本人经营的工厂效益高很多,但却在被关闭的阵营中。

在这样危急的时刻,王永庆自然无法与法令对抗,但他却在一个很小的事例中明白了影响其一生的道理。

当时人民生活疾苦,农村里家家户户都养殖鸡鸭鹅补贴家用,但配给制下的粮食供应严重不足,鸡鸭自然更加吃不饱,只能让它们到野外吃草。一般说来,一只鹅养到4个月就会有5~6斤重,可当时的4个月下来,每只鹅都只有两斤重,瘦得皮包骨头。那时,王永庆到乡下看到这些骨瘦如柴、价值偏低的鹅群,心中想着:如果他能找到饲料的话,养鹅的问题就能解决了。与此同时他观察到:当时农村收割了高丽菜之后,都把菜根和粗叶丢在菜园里,于是他便雇人捡回那些菜根和粗叶,再向“共精共贩”的碾米机构购买碎米和稻谷,混合起来制作成鹅的饲料。

王永庆买回很多瘦鹅,用他特制的饲料喂养,两斤重的瘦鹅一遇到食物就猛吃,直撑到脖子为止,稍微消化些又开始猛吃。如此,经过王永庆两个月的喂养,瘦鹅就能长到7~8斤,非常肥大。

这一事件令王永庆信心十足,他在后来的多个场合说:“瘦鹅饿不死,我们就一定会有发展。我们中国人天生有强韧的潜在能耐,瘦鹅瘦,不是鹅的问题,而是养鹅的人不懂饲养,一旦有东西吃,瘦鹅便能迅速肥壮。”

经济危机之下,很多企业都如瘦鹅一般,营养不良、价值被低估,但这些都只是暂时的表面现象,一旦经济回暖,企业便又会迅速强盛。而在大家普遍低迷的时刻,最好能乘机收购回一些“瘦鹅”,加以合理地“喂养”,这是打着手电筒都找不到的机遇,危险与机遇仅仅隔了这么一层窗户纸。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经济景气时,每家公司都有盈余,但如果这样就自我满足的话,是很可怕很危险的。古人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只怕不知警惕,不怕艰难,只怕没有计划,不怕起步慢。”——王永庆

[进阶阅读]之危机背景

1970年,台湾依靠美国的援助,工业迅速崛起,“亚洲四小龙”成为世界研究课题的对象。台塑集团作为工业企业的代表,发展神速:营业额和效益节节攀升,人员规模不断扩大。即便如此,王永庆也看到了很多的问题。

在一次内部的干部培训会上,王永庆先是问了在座的员工一个问题:“大家都知道我们公司现在绩效不错,各个事业部都有盈余,那么大家觉得危机在哪里?”其实那是一次表彰会,所有的干部都交上了好看的财务报表,但王永庆却给所有人浇了一盆冷水。接着自己的提问,王永庆回答道:“那就是我们不知道我们赢利的数字是否合理。”紧接着,他表达了自己的核心观点:“经济景气时,各事业部都有盈余,如果我们认为这样就可以自我满足的话,是很可怕、很危险的。为什么呢?古人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只怕不知警惕,不怕艰难,只怕没有计划,不怕起步慢。”

王永庆的这番观点,只是他诸多讲话中很平常的一次表达,但却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台塑集团之所以能抵御各种危机,事先防御是始终绕不开的重要原因。一个关于扁鹊的故事能很好地解释这个道理:有人夸扁鹊医术高明,有起死回生之术,是当时医术最高明的医生。但扁鹊却回复说,他有两个大哥,名声没他大,医术却比他更高明,因为他的二哥能在人生大病前便给出建议从而避免疾病产生,而大哥更能在平时就给出预防措施,由此使人健康延年。

王永庆无疑也深谙此道,他举过一个切身的例子来说明未雨绸缪的重要性,1954年他在台湾新东创立了台塑集团的分公司,生产PVC家庭用品,是当时台湾第一家PVC企业。但到70年代中期,从事PVC制品的工厂已将近50家。王永庆说:“台湾20年发展,企业兴亡此起彼伏。有些大企业,一般是公认的最健全、最有希望的企业,结果却倒闭了,有些企业天时地利,一帆风顺,但由于企业必然会发生竞争,有钱赚,开设的厂就多。竞争的结果就会变成,天时地利不足时,必须依靠管理妥善、计划周详才能生存,否则好景就不会长,结局也可以想象。”

也就是在那次培训会上,王永庆道出了他日思夜忧的两个问题:

第一是企业发展的最终出路一定在永恒追求物美价廉。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竞争肯定会愈加激烈,唯一的出路就是不断追求产品的物美价廉,而且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达到这个目标。王永庆说,要制造一种产品必须分析各项开支,计算成本能否降低,以及应该得到多少利润才是合理的。同时要分析未来市场的可能变化。展望企业的前途,就要有所谓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对于未来可能的变化都必须事前计划,准备周详,方能抢占先机,立于不败之地,进而制胜。

第二是员工薪资一定要随着经济发展而提高。在20世纪60年代,台湾工业初兴,工人工资维持在低水平状况,这与目前中国内地的状况异常相似。台湾到20世纪70年代时,平均工资亦只有日本的1/3、香港的40%,低劳动力成本为台湾制造的兴起奠定了基础,也带来了一时的繁荣。但王永庆在这时已然看到了未来的变局。他对员工们讲道:“工业日渐发达,生活水准日渐提高,人力的供应一定会逐渐缺乏,工资的提高是最自然的方向,作为一名企业家必须有这个认识,并且应该提早准备,否则一旦唯一的有利条件也失去以后,企业还未培育实力,基础仍未稳固的话,生存的危机便会降临。”

王永庆时常提醒同仁,虽然公司目前有利润,但一定要经常自问:如果他们的工资提升到与日本、香港一样的水平时,是否依然还有利润。他也始终追求利润的合理性,认为“可怕的是既不知道是否合理,也不去了解改善,又自认满意,那样注定无药可救”。

我们都知道保持原状就是退步,却不知道在竞争激烈的年代,进步慢也是退步。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23:4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