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郭耀臣 |
释义 | 人物简介郭耀臣,1919年生,山西洪洞人。原名王尔经,曾用名王大任、杨跃。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个人简历抗战时期1939年入延安青年训练班和华北联合大学学习。1940年任晋察冀边区第5中学、第1中学班主任,易县5区区公所秘书、党团书记,定(兴)易(县)涞(水)联合县2区区长。1944年入中共晋察冀中央分局党校学习。 解放战争时期任承德街副街长,承德市政府社会局局长、教育局局长,中共河北省承德工作委员会书记兼公保大队政委、工委副书记。1948年11月任承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敌伪物资接收管理委员会主任。1948年11月任承德市副市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任承德市代理市长。1950年7月任中共承德市委副书记。1950年10月任中共承德市委书记兼市长。1951年10月任热河省政府企业局局长、工业厅厅长,中共河北省承德市委第1书记,中共河北省承德地委第3书记、书记处书记、地委副书记,邯郸钢铁基地办公室党委副书记、副主任,唐山恢复建设指挥部政委,中共河北省唐山市第2书记,唐山恢复建设指挥部党组书记。1985年5月-1990年7月任中共河北省顾问委员会常委。 郭耀臣话重建唐山重建一个新城市需要多少资金?唐山人在1976年给出的答案是当地的5年收入。 主持唐山市重建的原唐山市委第二书记郭耀臣告诉早报记者,当年中央给唐山市的重建资金限制是不超过20亿元。据悉,地震当年唐山市的全年财政收入约为4.5亿。唐山5年重建的资金预算,不超过其5年财政收入。 年近89岁的郭耀臣是目前在唐山仍在世的、参与当年救灾重建的最高官员。虽然年事已高,但是他依然清晰地记得当时重建唐山的全过程。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唐山市随即成立了“援助四川地震灾区领导小组”,并召集原参与唐山抗震指挥部的老同志,成立了专家咨询委员会,耄耋老人郭耀臣亲自挂帅。截至5月25日,该专家咨询委员会已经向中央办公厅和四川省委,提交了18个专报。 两套方案郭耀臣在唐山地震发生时,还是邯邢钢铁基地的厅级干部,并没有在唐山。1978年11月,59岁的郭耀臣接到河北省委副书记通知,要求上北京一趟,具体事情不详。当时,他本人的“政策还没落实,刚恢复党籍”。 次日,郭耀臣到北京,由刘子厚(曾任河北省省长、河北省委第一书记)、刘英、郭志等人分别与其谈话,希望调其到唐山抓恢复重建工作,承诺他,“5年后,你愿意留在唐山就留唐山,愿意回就回。” 明知唐山生活更辛苦,但郭耀臣第二天就回到唐山,当时通讯并不发达,家人都不知道。一年半后,他干脆把全家搬到了唐山,全家老少一起住进了地震棚,一住就是5年。那时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只要有一户群众没搬进新房,干部就得让。 1976年地震后,唐山市区民用建筑倒塌损坏达94.6%,工业建筑也有70%至80%倒塌,生产交通公用等设备、设施遭受严重破坏。不过,也有资料记载,当时唐山市的工业建筑有90%以上倒塌。无论哪个数据,唐山当时相当于已是全城废墟。 到唐山之后,唐山市正在开重建规划设计会议,北京等各大省市的几大设计院都有参与,郭耀臣参加了十天的规划设计会。 当时的规划会提出两个方案:一是重建放弃原地,整体搬家;二是在原地建设,整体向西北迁移,搬迁到丰润新区。最后确定选择的是第二套方案。 郭耀臣回忆,根据当时中国的经济状况,中央决定整个重建资金不能超过20亿元,造16.3万户房子,平均每户不超过50平方米,整体住宅面积约900万平方米。 资金规模几度伸缩郭耀臣说:“为了不超限,我们当时决定重建资金为19.9亿元,当时不是根据需要来确定资金投入,而是根据中央投入上限资金来确定的。” 老人还记得,按照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唐山市的重建资金由国家全包,没有外援。唐山实行收支两条线,即唐山市将当年财政4.5亿元全部上交国家,再由国家对唐山市重建拨款。 重建材料的采购,由这笔资金支出,由国家有计划地向唐钢采购,水泥也来自当地,还热着就送到工地,沙子、石子等就地取材。 这部分建设资金只包括唐山市的重建需求。当时,唐山市实行地委和市委平行,地委负责唐山市周边区县,市委负责唐山市的管理。开滦、唐钢等中央级企业,由中央另外出资恢复重建。 按照“又好又快”的原则,唐山市选择了三个图纸:“内浇外挂”、“内浇外砌”和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墙结构。所有建筑施工队采用统一、标准的模式进行施工。 鉴于后来施工的资金需求,唐山市重建资金由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姚依林同意,增加至30亿元。1981年,胡耀邦到唐山视察,全国的实行收缩政策,唐山市的重建规模于1982年进行调整,确定先解决人民生活困难问题,能缓的项目先缓。 “当时我身体不好,卧病没能参加汇报,可能汇报出了点问题,中央要求对原来规划做调整。” 郭耀臣说,“后来我们报了26.5亿元的方案到国务院汇报,在向万里汇报时,万里听了报告后,认为方案合理。” 然而,经过艰难“剪裁”的财政预算,仍然没能通过计委、财政部的审批。郭耀臣边想边说:“当时国家确实有困难,我们能理解,要在现在啥事儿都没有了。所以我们把新区的热电单独先退出来,再改成25亿元,经过财政审批,最终确定为24.5亿元。” 郭耀臣记得,对于新区热电,后来中央出资8000万元,河北省出资7000多万元,冀东水泥的收入晚交2、3年,利润交给唐山市政府共4000万元至5000万元,陆续解决了唐山热电的问题。至此,唐山市的灾后初期居民住宅重建总共花费28.29亿元。 灵活解决“单位割据”对于当时的灾后重建,郭耀臣说得最多的是“没有啥困难”,“当时国家很支持”,“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分配”。 然而,他无意说到的几个细节,让人们了解到,重建的过程并不平坦。 他说,当时还有“单位割据”,军队企业、国营企业作为“大企业、小政府”,重建需要得到他们的支持。 一个细节是,当时唐山市铺地下管道,需要路过某军门前的临时围墙。郭耀臣到部队商量,能否先把临时围墙拆了,等地下管道铺设好之后,再帮部队把围墙建起来。这一建议没有得到当时该部副师长的同意,之后,市委第一书记再次到部队,经过这两次的恳切交流,想法终于得以实施。 在唐山市的重建中,最早被规划排除的路南区,最终仍然被确定在规划范围内。郭耀臣到唐山之后,唐山市的重建规划方案已经基本确定,路南区被划在规划范围外,理由是路南破坏严重,将把原有的工厂和居民全部搬迁出来,将采煤塌陷区改为绿化风景区,市区则在路北区的基础上建设。 几个理由中,最大的理由是,为开滦采煤留下空间。开滦始建于1878年,是国有特大型煤炭企业,也是中国最早使用机器开采的大型煤矿,作为当时的央企,地震前开滦拥有10多万人,占了唐山人口的近1/10。 规划外的路南区,原有100多家市级工厂,将搬迁到丰润县城附近建设新区。郭耀臣认为,如果搬迁,丰润县城附近没有大企业做骨干,路、水、电等都难以通达,这些小企业搬迁后,将“没有活路”。 而对于路南的采煤计划,郭耀臣提出,煤炭并非一定要开采不可,且路南大片地区的煤炭储量并没有勘探,作为压煤的理由不充分。因此,他建议,把开滦附近的小区等都划给开滦,而路南地区的工厂搬迁暂时不搬,为了让这些企业继续生存,先恢复生产再做考虑。 后来,在路南的规划区外,在地震断裂带800米之外,唐山市规划了一些平房、二层楼、三层楼的低层房屋,一方面为了防止地震,另一方面,控制重建成本也方便未来搬迁。这批平房当时成为唐山市民争抢的安全房。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