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广水奎面
释义

产品特色

广水奎面又名应山奎面,传说中曾被誉为“银丝贡面”,以“色泽白、根条细、不连条、不浑汤”等优点,深受消费者青睐。

制作工序

奎面技师:“奎面制作工艺非常严格,拌面要水酌匀净,拌必均匀,和面要熟成,搓必匀,拉必沉,只有这样才能做出上好空心奎面。”“应山魁面”做工考究。全套生产工艺过程分七道手工工序,尤以夜间制做为主。在用料上,面粉为筛选的子粒匀称、饱满的良种小麦,经花岗岩石磨磨出的二道粉。鸡蛋必须是本地土鸡所下的新鲜鸡蛋,去壳,分开蛋清、蛋黄。香油为筛选匀称、饱满良种芝麻,淘净晒干,文火炒成金黄色,由小钢磨榨出的小磨香油。在做魁面前,一要洗澡、漱口、更衣,保持清洁;二要吃饱喝足,保证体力。

吴氏“应山魁面”制作工艺严谨,其工艺程序大致为面粉30斤,水10余斤,盐4两,香油2两,20个鸡蛋蛋清。于晚八时和面直至拍打面团似有鼓声为止。盖上湿布醒1小时,九时30分,将醒好的面上木案,擀至三公分厚。再用刀将面割开,条状面如盘龙出现,接着扯条搓圆,放于盆中,状如草帽,再扯条搓圆置于另一盆中,接着再扯条搓圆回到和面盆。面放在木案上割开后,两人操作,主搓互盘如游龙翻腾于案板左右间,由粗变细随心所欲,约11时左右盘卧回盆,盖上湿布再醒面。和面时,不时变换手法,力度均匀有力,醒面时,用温棉纱将面盆盖实,保湿保温,防风防尘。于次日4时左右开始在羊角上上筷子上箱,也就是将土筷子厚的条状面移进面箱,而后分签,再将分签后的条状面移进面箱。这道工序在八时左右完毕,醒至上午十时开始出面,风干后包装出售。

相关典故

广水市原名应山县,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聪明勤劳的应山人创造了系列美食,应山魁面就是其中之一。据传,明末清初应山人吴太盛在四川夔州学会做挂面手艺,携妻魁氏回到应山,在草街以“吴太盛”为字号开面铺谋生,因制面工艺为吴太盛妻家所传,故取名“魁面”。后经吴氏几代不懈努力经营和工艺创新,到清末时已初具规模并小有名气。1905年京汉铁路建成通车后,朝廷重巨李鸿章巡视湖广路过应山,应山知县购“魁面”十余担奉献。李鸿章带回北京,作为地方特产敬献慈禧太后,慈禧食后赞口不绝。从此“魁面”贵为皇室食品,名声大躁。因而民间就有了“银丝贡面”之称。“应山魁面”因而鼎盛一时。

“应山魁面”制作工艺,从吴太盛老人开始,已经人老六代心手相传,经过300多年的漫长历史岁月,在不断地工艺革新和原材料更新调配中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跟各代做面师傅必尊师训“心诚、意正、物实、身洁”的教诲是不可分的。

“应山魁面”具有历史文化价值,从明末清初应山商人吴太盛所经营的“魁面”到清末吴氏后人吴章焕继承“吴太盛”字号,经营魁面,并作为贡品呈运慈禧品尝而受到赞美,成为皇室食品,定为“银丝贡面”。再到1915年在南京国际展销会上荣获第二名,成为面食之王。说明面食精品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厚的工艺美术价值。昔日老人过生,妇女“坐月子”,生病病人都爱吃“应山魁面,现已成为送礼佳品”。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6:4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