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广饶五村 |
释义 | 简介广饶五村位于山东省广饶县县城东部,明、清两代曾称乐安县乐义乡。1945年按城关序数定名为五村。现有居民342户,962人,耕地7.4公顷。 遗址该村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处,位于广饶县城东北约0.5公里处,俗称“普救寺”。遗址为一略呈东北—西南方向的土状埠台形堆积,海拔高度14.2米,东西长约250米,南北宽约300米,总面积约7.5万平方米,是一处以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遗存。文化层厚约3~5米。遗迹、遗物丰富。遗迹有墓葬、灰坑、灰沟、房址等;遗物主要有石器、玉器、陶器、骨器、蚌器等。陶器最为丰富,主要有鼎、豆、钵、罐、杯等。彩陶比较发达,彩绘陶也有发现。 1985年秋,齐鲁石化总公司30万吨乙烯工程排污管道通过该遗址。为配合工程建设,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广饶县博物馆组成发掘工作队对遗址进行了试掘,开探方(沟)36个(条)。发掘面积700余平方米,共清理大汶口文化、周代、汉代等时期灰坑(沟)580余个(条);居住址、烧土面(坑)等10余处,大汶口至汉代墓葬106座。共出土玉石器、骨器、蚌器、陶器、铜器等文物160余件,不可修复的陶器标本一大宗。 出土陶器以夹砂为主,泥质陶次之。泥质陶一般未经陶洗,故偶含零星沙粒、岩屑,器表都打磨光滑。陶色以红陶为主,红陶多数都施红陶衣。器型主要有鼎、豆、罐、壶、钵、盆、鬶、盉、鼓等,有极少陶质玩具和装饰品。其中大汶口陶鼓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陶鼓之一。彩陶比较发达,还见少量彩绘,均主要施于豆、鼎、壶、罐等类器。色彩有红、深赭、白等等。口沿、足部多施赭彩,肩腹部多施红彩。复彩图案常见于鼎、壶、罐、钵等,多火红彩为底,赭彩漫涂,红白彩勾点。主要纹饰为网纹、涡纹、平行线、几何图案等。手工器物比较多见,有罐、鼎、杯等。制法主要是手制,以泥条盘筑最常见,个别小件器物或器物附件多为捏塑。口沿、肩、腹慢轮修整也是常有的现象。豆盘及豆柄的接合多为粘贴,鼎足接合多数是粘贴。遗址上部有商、周、秦、汉时期的堆积,出土有铜剑、铜镞、陶鬲、陶鼎、陶盘等遗物。其中战国黑陶盘制作精美,系轮制磨光、压磨图案,代表了当时较高的制陶工艺。器类单一、彩陶发达是该遗址的主要文化特点,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和风格。 1981年,该遗址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公布为市级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2月7日公布为省级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