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伯牙碎琴 |
释义 | 伯牙碎琴(又名伯牙绝弦),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俞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万分,认为知音已死,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终生不再弹琴。 词语起源《伯牙碎琴》(又名伯牙绝弦),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俞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万分,认为知音已死,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再弹琴。 概述 在古籍中,战国郑人列御寇著《列子》一书中就有;后来,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将其改成《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俞伯牙、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列子》,《吕氏春秋》均有记载,也留传于名间。我国古诗常有提及,如,“借问人间愁记忆,伯牙绝弦以无声”“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子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下面是一首伯牙在子期死后写的诗(《高山流水觅知音》): 势利交怀势利心, 斯文谁复念知音。 伯牙不作钟期逝, 千古令人说破琴。 摔碎瑶琴凤尾寒, 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 欲觅知音难上难。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译文以下的三种解释: 1.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的。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您听曲子好啊,好啊!心里想象就好像我的心意啊。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2.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钟子期死了, 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3.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巍峨的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浩浩荡荡的样子像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再也没有知音了。于是,他便折弦摔琴。从此再也不弹琴了。 典籍记载《吕氏春秋·本味》: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碎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相关故事《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注释: 绝:此为断绝。鼓:弹。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哉:语气词,表示感叹。峨峨:高。兮:语气词,相当“啊”。洋洋:广大。 全文解释: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广大的如江河!”不管伯牙心里想着什么,钟子期总能道出他的心意。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了,于是把琴摔碎,发誓此生再也不弹琴了。 《高山流水》,出自这个经典中,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相传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而和寡,没有知音,十分寂寞。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着听着,停住了脚步。坐在俞伯牙的对面,说出了俞伯牙弹奏的心中所想的。这个人就是钟子期。两人结成了忘年之交。他们约好在两年之后,在他们两个坐着的地方见面。可是两年之约到了,俞伯牙拿着琴在这里等,不见钟子期的影子。等着等着,来了一个老翁,自称是钟子期的父亲,是专门来替钟子期来赴约的。老翁向俞伯牙说明了来意。原来钟子期的临终遗言就是同俞伯牙的约定。俞伯牙跪拜在老翁的面前,悲痛欲绝。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一说河边)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惜。这就是那段“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看出了俞伯牙和钟子期深厚的友谊,所以人们常用此感叹知音难觅。 《流水》充分运用“泛音、滚、拂、绰、注、上、下”等指法,描绘了流水的各种动态,抒发了志在流水,智者乐水之意。 流水:古琴曲,乐曲充分运用“泛音、滚、拂、绰、注、上、下”等指法,描绘了流水的各种动态。 第一段:引子部分。旋律在宽广音域内不断跳跃和变换音区,虚微的移指换音与实音相间,旋律时隐时现。犹见高山之巅,云雾缭绕,飘忽无定。 第二、三段:清澈的泛音,活泼的节奏,犹如“淙淙铮铮,幽间之寒流;清清冷冷,松根之细流”。息心静听,愉悦之情油然而生。第三段是二段的移高八度重复,它省略了二段的尾部。 第四、五段:如歌的旋律,“其韵扬扬悠悠,俨若行云流水“。 第六段:先是跌宕起伏的旋律,大幅度的上、下滑音。接着连续的“猛滚、慢拂”作流水声,并在其上方又奏出一个递升递降的音调,两者巧妙的结合,真似“极腾沸澎湃之观,具蛟龙怒吼之象。息心静听,宛然坐危舟过巫峡,目眩神移,惊心动魄,几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万壑争流之际矣。”(见清刊本《琴学丛书·流水》之后记,1910年) 第七段:在高音区连珠式的泛音群,先降后升,音势大减,恰如“轻舟已过,势就倘佯,时而余波激石,时而旋洑微沤“。(《琴学丛交·流水》后记) 第八段:变化再现了前面如歌的旋律,并加入了新音乐材料。稍快而有力的琴声,音乐充满着热情。段末流水之声复起,令人回味。 第九段:颂歌般的旋律由低向上引发,富于激情。段末再次出现第四段中的种子材料,最后结束在宫音上。八、九两段属古琴曲结构中的“复起”部分。 尾声情越的泛音,使人们沉浸于“洋洋乎,诚古调之希声者乎”之思绪中。 《伯牙碎琴》在我国古代春秋时期,伯牙擅琴,名扬天下。伯牙姓俞名瑞,是春秋战国时代楚国郢都人氏。伯牙虽是楚人,却入仕晋国,官拜上大夫。晋君派伯牙往楚修好,伯牙奉命赴楚,办妥公事後,思故国江山之胜,藉词得楚王相助,乘船返晋,沿江观览故土山河。途中,雨过月朗,伯牙琴兴大发,焚香炉抚琴,曲犹未终,却断了琴弦。斯时船处荒山野流,无故弦断,伯牙惊恐有强盗匿藏岸边,忙著官兵上岸搜查。官兵正欲上岸,岸上传来人声,说道自己并非奸盗之流,而是樵夫,因刚才避雨岩畔,闻有操琴,才稍停恭听。 伯牙闻言大笑,道;“山中打柴之人,也敢称听琴二字”,乃著左右打发此樵夫离去。岂料对方直斥伯牙谬言,若欺山野无听琴之人,则夜深荒崖下亦不该有抚琴客。伯牙见对方出言不俗,遂隔崖问可知刚才自己所抚何曲?对方乃言此为「孔仲尼叹颜回」,并指出弦断之句及未弹之句。伯牙喜得知音人,连忙著左右请樵夫上船相聚。初时,伯牙全无客礼,但樵夫亦老实不客气,不告而坐。伯牙见状,微有嗔怪之意,既不问樵夫姓名,也不著下人奉茶。 伯牙有心考试樵夫对琴之认识,乃问自己所抚何琴?樵夫对谓此琴名为「瑶琴」,乃伏羲氏所琢,并将此琴之各种特徵,诸如「六忌」「七不弹」「八绝」等一一详言。伯牙听罢,乃谓如果自己抚琴,心中有所思念,樵夫能闻而知之否?樵夫自谦姑且试之。伯牙遂将断弦重整,沉思半晌,意在高山,抚琴一弄。樵夫乃言伯牙意在高山。伯牙不答,凝神一会,将琴再鼓,意在流水。樵夫赞道志在流水。樵夫两言均道出伯牙心事,伯牙大惊,推琴而起,忙宾主之礼。连呼:「失敬失敬!石中有美玉之藏,若以衣貌取人,岂不误了天下贤士!」并请益对方姓名。施樵夫对曰姓锺名徽,字子期。 二人难得知音,顿成莫逆,结为兄弟相称不负知音契友,乃於船舱中顶礼八拜,伯牙年长为兄,子期为弟。 伯牙王命在身,不敢久留,子期亦须回家侍父,二人依依惜别,相约後会有期。 时光流逝,过了去冬,不觉又是夏去秋来,伯牙心怀子期,无日忘之,乃趁中秋节近,奏过晋主,给假还乡,取水路而行,夜经昔日与子期相遇之崖下,取琴以抚,唯调弦转轸,才泛音律,商弦中有哀怨之声。伯牙心思商弦哀声凄切,子期必遭忧在家,琴乃停操。翌日,命童子携琴及黄金十镒登岸,往访子期。 经樵径,出谷口,於左手官路上遇一老叟,乃问锺家庄之址,并言往访子期。老叟闻言放声大哭,言称己乃子期之父。子期自与伯牙别後,旦采樵,暮勤读,旦夕辛劳,心力耗废,染成怯疾,数月之间,已亡故矣。伯牙闻讯,悲恸昏倒。及醒,乃往拜祭子期。乡人闻有朝中大臣祭坟,争相涌至围观。由於事起仓促,伯牙未备祭品,乃置琴於祭石台上,盤膝坐於坟前,挥泪操琴以悼。围观者未晓琴音深意,只闻琴韵铿锵,便也鼓掌大笑而散。伯牙问锺父何以乡人不悲而笑?锺父乃谓乡野之人,不知音律,闻琴声以为取乐之具,故此长笑。 且说伯牙痛失知音,於衣裌间取出解手刀,割断琴弦,双手举琴,摔向祭石台,摔得玉轸抛残,金徽凌乱。锺父惊问何此碎琴?伯牙乃曰:「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二人简介伯牙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经考证,伯牙原本就姓伯,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而在此之前的《史书》与《荀子》、《琴操》、《列子》等书中均为“伯牙”。东汉高诱注曰:“伯姓,牙名,或作雅”,现代的《辞源》也注曰:“伯姓牙名”。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荀子·劝学篇》中曾讲“伯牙鼓琴而六马仰斜”,可见他弹琴技术之高超。《吕氏春秋·本味篇》记有伯牙鼓琴遇知音,钟子期领会琴曲志在高山、流水的故事。《琴操》记载:伯牙学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师成连把他带到东海蓬莱山去听海水澎湃、群鸟悲鸣之音,于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 钟子期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历史上记载俞伯牙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感叹说:“巍巍乎若高山,荡荡乎若流水。”两人就成了至交。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身不再鼓琴,最终摔琴。 经修葺,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汉阳知县华某并立碑,“文化大革命”中被毁。1980年修复。墓为圆形,封土高1.5米,底径8米,环以石垣。碑高1.5米,宽0.7米,上刻“楚隐贤钟子期之墓”。1987年在墓前修建知音亭,钢筋混凝土结构,方形,四柱,歇山式顶,底周除正面外皆置栏杆。墓与亭坐北朝南,背山面湖。山上青松葱茏,山下芳草碧翠,湖面绿波粼粼,湖畔流水潺潺,凤鸣水声,宛若琴音。 京剧作品 简介京剧传统剧目,剧情:晋大夫俞伯牙使楚,行经马鞍山,遇樵夫钟子期精通音律,喜得知音,结为兄弟。次年,伯牙携琴又来访钟,不料钟已死。伯牙到墓前哭祭,并摔琴以报知音。 这是一出老生传统戏。一名《伯牙碎琴》、《抚琴访友》,前半出可单独上演,名《听琴》(一名《知音会》)今天,武汉的古琴台因此而得此名。 出处《吕氏春秋·本味》:“伯牙碎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碎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现实意义如何交朋友,古人已为我们现代人做出了光辉的典范。同朋友的交往要守信。信在五常中是最后一个字,但是五常的基础。在现代的广泛的社交活动中,我们还得讲一讲朋友之间的信义。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朋友,不要失去了才惋惜。 入选《伯牙碎琴》一文入选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十五课,名为《伯牙绝弦》(选作课文,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注释 1、鼓:弹。2、善:擅长。3、志在高山:心里想着高山。4、善哉:太好了。5、峨峨:高。6、兮:语气词,相当于“啊”。7、若:好像。8、洋洋:广大。9、之:作代词,指伯牙心里喜爱那个的事物。10、知音:理解自己的心意,用共同语言的人。11、破弦:把琴摔破。12、绝:断。13、复:再,重新。 入选《六年级上册小学配套练习册》 《伯牙学琴》 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伯牙,随成连先生学古琴。他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常常是理解不深,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少了点神韵,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老师想把他培养成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伯牙说:“我的老师方子春,居住在东海,他能传授培养人情趣的方法。我带你前去,让他给你讲讲,能够大大提高你的艺术水平。”于是师徒两人备了干粮,驾船出发。到了东海蓬莱山后,成连先生对伯牙说:“你留在这里练琴,我去寻师父。”说罢,就摇船渐渐远离。 过了十天,成连先生还没回来。伯牙在岛上等得心焦,每天调琴之余,举目四眺。他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郁郁葱葱,深远莫测,不时传来群鸟啁啾飞扑的声响。这些各有妙趣、音响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觉心旷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许多,伯牙产生了创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谱成音乐,于是他架起琴,把满腔激情倾注到琴弦上,一气呵成,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没多久,成连先生摇船而返,听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兴地说:“现在你已经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师了,你回去吧!”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这涛声鸟语就是最好的老师。此后,伯牙不断积累生活和艺术体会,终于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 高山流水觅知音清晨,琴楼里传出一阵令人陶醉的琴声,演奏完毕,紧接着又是一阵掌声与喝彩声。 “好!弹得太好了,伯牙兄的琴技果然名不虚传呢!”一位穿着打扮潇洒的人拍手称赞。 “唉!”伯牙只是叹了一口气,摇了摇头,接着弹奏下一首曲子。 “为什么就没有一个人能听懂我的琴声,明白我的心思呢?伯牙心里想着,弹出的曲子自然是忧郁寂寞的。 “给这些不懂音乐的人弹琴还不如给山中的鸟儿,高山,野兽,树木花草弹琴呢。” 念头一出,他便把琴收了起来,向山上走去。在一棵百年老松树下,有一块儿宽敞的地方,伯牙盘腿坐下,摆出爱琴。阳光透过树缝斑斑驳驳地照射在琴上,鸟儿应声歌唱。背后是高大而雄伟的山峰。 伯牙略加思索,手指轻轻拨动着琴弦。 一个正在山腰卖力砍柴的山野樵夫听到这悠扬的琴声,放下了手中的砍刀,被琴声牵引到松树下。 他看伯牙弹得入神,不愿打扰他,便在松树后面说道:“啊!弹得太好了,好像雄伟的高山映入了我的眼帘。” 突然,伯牙曲风一转,轻轻好似泉水,那人又说:“啊!弹得妙极了,好像一股清泉沁入我的心扉。”伯牙的手指在琴弦上飞舞,欢快又多姿的曲风传入那人耳里:“啊!好像依依的柳树在风中舞蹈,真是阿娜多姿呀!” 伯牙虽闭着眼睛,但是却越弹越激动,“啊!仿佛潇潇的春雨滋润着大地! 那人正沉浸在令人如痴如醉的琴声中,忽然琴声停了。 伯牙站起身走到那人面前:“请问,您是?” “在下钟子期,在山中砍柴,听见您的琴声,便过来了,多有冒犯。” 伯牙携钟子期走到琴旁,然后仰天大笑:“哈哈哈……我伯牙终于在有生之年找到了一个真正懂琴的知音!” 钟子期也庆幸遇到了一位能用琴声抒发自己心中喜怒哀乐的乐师。 “子期,今年的八月十五日,我们一起赏月弹琴,就在此地。”伯牙与子期约好,“好,不见不散。”说罢,钟子期就下山去了。 七月的一天,刚刚下过一场大雨,钟子期像往常一样上山砍柴。在他每天都要经过的悬崖时,由于路滑,他失足掉下山谷。 临死前,钟子期对他父亲说:“父亲,八月十五日晚上,山顶老松树下,一定……要去……” 说完,他永远地睡了过去。 八月十五日晚上,博雅如约来到山顶的松树下,左等右等,眼看月亮都圆了,却迟迟不见钟子期来。 “莫非他忘记了?”伯牙喃喃自语,“不会,再等等吧……” 他刚准备弹奏,却听到了脚步声。 “子期!子期!”他以为是钟子期来了,可出现在他眼前的却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 “你是……” “我是钟子期的父亲。” “那子期他……” “他、他死了……” 静谧。 老人含着泪把事情讲了一遍,而伯牙已是泪流满面了。 第二天,伯牙与老人来到子期的墓前,伯牙什么都没说,只是为钟子期弹奏了一首《高山流水》,那曲子里却分明透露着伯牙的心情,悲伤、遗憾,他心如刀绞、生不如死,竟抽出刀子割断了琴弦,把琴摔成了两半。 “你这是何苦……何苦……” 伯牙说:“既然子期已死,世上再没有我的知音,我再弹琴也就没什么意思了。” 从此,伯牙隐姓埋名,隐居在深山老林里,终生不再弹琴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