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光泽县医院 |
释义 | 院史沿革民国24年(1935)创建县医院,首任院长钱藻,有医务主任、医师、护士、助产士等10人。此后,由于长期战事,田粮赋税只顾军饷,卫生事业经费无固定预算。医务职工工资月薪3000~6000元,每千元只能买7.5公斤大米。药械费每月仅拨4万元,而凡士林每0.5公斤则要6万元,故常用猪油代替凡士林,棉纸代替纱布。医生要另找门路赚辅助收入解决生活困难,如利用业余时间帮助私人诊所搞麻醉、打针;有的在外兼开诊所。民国36年光泽划回福建管辖,由宁化人谢时半接管县医院。此后,国民党面临崩溃,钞票贬值,医务人员因收入无保障而自散,至解放前夕的1949年,县医院连招牌都没有了。 新中国建立后,1951年5月,建阳地区卫生局委派倪乃荣等3人来光泽筹建成立光泽县卫生所,在原圣贤路17号(现医院院址)修缮一座土木结构的平房9间作为门诊部。当年底,人员增至9人。1953年,地区拨款新建起115.98平方米的单层木房门诊部1座,人员增至30人,设总务、医务、防疫保健3个股。年底改称县卫生院。 医院规模初期1955年增建砖木结构的单层病房1座,设住院部,病床有30张,分为内科、外科和传染科。此时还购置西德产显微镜、冰箱各1台,设化验室。全院人员增至43人,门诊开始分科,设有内科、儿科、妇科和助产室。 1957年,县卫生院改称县人民医院,成为全县医疗事业的中心。1958年,县医院调入2名医学院本科毕业生。1959年县医院门诊增设中医科,为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和研究工作奠定基础。1960~1965年,县医院又相继分配到8名大学毕业医生。同时在设备方面陆续购进X光机、眼科锤形灯、裂隙灯、封闭式前房角镜、高中频治疗机、共鸣火花治疗机、紫外线光疗机、超短波治疗器等医疗器械,增设了放射科、理疗科、五官科、从设备到技术人员已初具规模。 转折“文化大革命”时期,医务人员有20多人(占技术力量三分之一)下放劳动,医疗事业一度滑坡。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医院的事业得到很大的发展。从设备建设上,先后购进日本制的大型B超诊断仪、500毫安X光机、脑电图器、胃镜、血液分析仪、日本制的心电图器,超声心动图器、A型超声波仪等先进设备,为医生进行诊断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技术力量上,至1987年已发展到有副主任医师5人、主治医师31人、医师22人、医士6人,主管药师1人、药师4人、药士9人,主管护士2人、护师19人、护士21人、技工4人。医院建筑物条件上,至1986年,已新建2395平方米的四层医技大楼1座,2886平方米三层住院病房1座,4座50套房间的职工宿舍,明显地改善了医条人员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 科室设置临床科室1988年,县医院门诊部临床科室分为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口腔科、放射科、中医科、理疗室、心电图超声波室、B超室、脑电图室、急诊室、注射室、药房、供应室等。 住院部分为6个病区:一病区为传染科,二病区为妇产科、儿科,三病区为内科,四病区为外科,五病区为中西医结合科,六病区为干部病房。病床200张。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