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博物学 |
释义 | 博物学 natural history 也称博物志、自然志、自然史。是叙述自然即动物、植物和矿物的种类、分布、性质和生态等最古老学科之一。博物学是一门内涵丰富的综合性学科,也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传统,是指对大自然的宏观观察和分类,它包括当今意义上天文、地质、地理、生物学、气象学、人类学等学科的部分内容。大致对应于西方所说的“自然史”(natural history),也译自然志。科学史上,博物学传统是与数理传统同样重要的两大研究范式。 当今许多世界性难题的解决,可能仍然需要发挥博物学思维的特长。 定义近世以来,博物学一词往往是与还原论、实验方法为特征的数理科学、自然哲学(natural philosophy)相对立的认知传统。由于生物学及其新的分支学科不断发展,19世纪后半期以来,博物学的综合性的意义已逐渐减弱,到20世纪下半叶博物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名称就很少使用。此外,natural history一词,也常以动物志(natural history of animal)、人口自然志(natural history of population)等意义广泛使用,此时这个词组可灵活翻译。 历史上的博物学家博物学如今已经衰落,但在科学史、文明史中博物学贡献很大。历史上的著名博物学家有亚里士多德、色弗拉斯特(亚氏的大弟子,植物学家)、布丰(1707~1788)、林奈(1707~1778)、约翰·雷(John Ray)、居维叶(1769~1832)、拉马克(1744~1829)、赖尔(1797~1875)、达尔文(1809~1882)、华莱士(1823~1913)、法布尔(1823~1915)等,生物分类学、地质学、比较解剖学、进化生物学、生态学和动物行为学等能有今日的进展都与他们的“博物”分不开,他们的杰出工作彻底改变了人们的自然观乃至世界观。卢梭、歌德、梭罗等,均是博物学家。到了20世纪,当然也有不少出色的博物学家,如劳伦兹(1903~1989)、迈尔(1904~)、威尔逊(1929~)、古尔德(1941~)等等,但这时博物学的地位则一落千丈,原因是学科分化了、向纵深发展了。 中国也有一批杰出的博物学家,如沈括、曹雪芹、贾祖璋、竺可桢等。 魏晋博物学魏晋时,中国涌现了许多博物学家,陆玑、张华、郭璞就是著名的代表人物。魏晋博物学的兴起是中国传统知识积累的成果,传统各种学术中对博物学形成影响最大的是名物学、地志学、农学、本草学、图学等。魏晋博物学具实用、志异和知识累积的特征。总之,魏晋博物学是中国知识进化史上重要的一页。 汉经学时代之后,学术丕变。一种新的流行是讲求广徵博物。博物学正是在魏晋新知识风气下出现的新的学术内容。博物学是指关于现实生活中具体物质世界的综合实用知识。陆玑、张华、郭璞等许多学者及其大批博物学著作使之成为其时学术十分重要的内容。 一、学术渊源 魏晋博物学的兴起是经学流变的结果,更是传统知识积累的结果。传统的各种学术是孕育博物学的母体。对博物学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名物学、地志学、农学、本草学、图学等传统学术,这些传统学术多是经学时代流行于民间的实用技术和知识... 博物学教育与博物学传统的恢复20世纪50年代前,博物学几乎是数理学科以外各学科的全部,但到20世纪末,博物学最多只是生物学或者地学的一个不起眼的分支。分子生物学家在分子水平上整合了生物学,通过操作DNA发展了一系列生物技术,对此博物学派只能靠边站。聪明的博物学家都通过走结合的道路获得暂时的生存。 学术研究如此,各级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也如此。 但是,与此同时,人类社会面临的环境、生态、资源问题日益突出。保护地球、保护人类的家园成了时代最强音,而这些更需要整体的而非局部的、宏观的而非更深层次的理论阐述。保护地球、保持生物多样性、爱护环境,一言以蔽之,热爱大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凭的是什么?是连高粱与玉米不分、沉积岩与火成岩不分、驴与马不分的数理计算吗? 首先,我们需要体验大自然、认识那里具体的东西,哪怕只是一小部分。 当代教育已渐渐沦为生产的工具,沦为使人成为人上人的手段。 那么恢复博物学、复兴博物学,便是一种选择,是教育界可以做的一项相对简单的工作。解放前我国的许多学校都开设博物学课程,但后来完全取消了,显然的理由是,这样的课程对于讲求实际的、追求效率的人才培养来说没什么用处!不过,进入21世纪,北京大学又率先重新开设了《博物学导论》课程,颇受学生的欢迎。 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在高校开设“博物学导论”全校公共选修课,目的不在于培养什么博物学家,只在于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使他们了解大自然,热爱与理解生命及其多样性,从而在他们年轻时就给他们注入一种现代的科学与人文精神,其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博物学著作[中]李时珍: 《本草纲目》 [法]法布尔: 《茜草:专利与论文》、《阿维尼翁的动物》、《块菰》、《橄榄树上的伞菌》、《葡萄根瘤蚜》 [英]利斯坦: 《鸟类驯服史》 [英]吉尔伯特·怀特: 《塞尔伯恩博物志及古迹》 [英]林德利(John Lindly): 《植物学基础》 参考书目刘华杰,新博物学,《博物》杂志试刊号,2003年10月。 刘华杰,《看得见的风景:博物学生存》,科学出版社2007年。 皮克斯通,《认识方式:一种新的科学、技术和医学史》,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8年。 刘华杰,植物的茎是向左转还是向右转?漫话地方性知识与博物学,《首都科学讲堂名家讲科学(4)》,周立军主编,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9年,第144-170页。 刘华杰,大自然的数学化、科学危机与博物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47卷第3期,第64-73页。 刘华杰,林奈:给大自然和博物学带来秩序,《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4.15。 刘华杰,理解世界的博物学进路,《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06期,第17-23页。 刘华杰,自由意志、生活方式与博物学生存,《绿叶》,2010年11期,总第149期,第35-42页。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