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古粤城村
释义

地理位置

古粤城村位于福建北部兴田镇境内,武夷山山脉和崇阳溪交汇聚结的平衍之处从东南流来的出祟溪在北部弯折复奔往西南,中间环抱着城村,便使其坐拥“藏风聚气”、“负阴抱阳”的典型风水格局,含天地之灵气,蕴山水之精华。古朴幽静,洋溢着亲和、淳朴的环境氛围。虽历经1300多年的风雨,仍不减文化魅力。

历史信息

关于城村的历史,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的闽越王城的修建。当时,生活在武夷山区的闽越族人建立了一个少数民族的政权,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闽越国。秦末农民起义军队伍中的首领无诸在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被受封为闽越王,遂营建此王城。在此后的岁月中,闽越国很快成长为东南沿海地区的一支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汉武帝慑于其渐趋强大的势力威胁,因此在公元前110年下令发兵讨伐,一举翦灭了闽越国政权。存世仅92载的王城随之倾覆于汉军点燃的熊熊火海中,沉睡地下千年。直到1958年,古城才被发掘,遗址得以重见天日。

从发掘至今,它一直是中国江南保存最完整的汉代古城遗址。城址呈长方形,南北长860米,东西宽550米,总面积48万平方米。城的东、西、北三面,崇溪环绕,依山傍水,风景优美。城墙沿山势夯土建筑,残高4~8米,东西城垣共保留3处豁口通道,为当年的城门,城外则有护城壕。城内当年曾发掘出殿宇、楼阙、营房住宅、冶铁、制陶和墓葬等遗址多处。而中央高台上的宫殿遗址,则发现有大门、庭院、主殿、侧殿、厢房、回廊、天井、水井和排水管道等。最令人称奇的是古城的排水系统,古闽越人巧妙地利用了自然山坡和沟谷,使古城能实行雨水、污水分流,规划自然合理。而出土的4万余件具有强烈汉代风格的文物,则让今人见识了两千多年前福建的冶炼铸造和制陶等工艺水平的高超。

闽越遗址

王城“复活”了,今天的闽越遗址可以说是反映古闽越文明的一块“活化石”,而紧临它的古城村则不愧为这块“活化石”重焕光彩的见证。它始建于隋唐,兴于宋元,荣于明清,衰于民国之际,是经历了三个朝代兴衰荣辱的生命史的一个阶段,一个至今为人津津乐道的生命有机体。它与王城遗址共同成为武夷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诸于世人。城村古代属建阳管辖,民国时划归崇安县(现武夷山市),现属武夷山市兴田镇辖行政村。据考证,目前村内的居民并非越族人或越人的后裔。相传,汉武帝平定闽越,王城被毁后,古闽越人便被强令北迁至江淮一带,城村也因此荒芜了数百年;一直到隋唐时期时,才迁来赵、李、林三姓人家,因为此年代距王城废弃时间不长,移民们对于古城的历史和当地的原居民的族属尚有所谙熟,又因村庄建在群山环抱、崇溪绕流的古粤人城邑古老的土地上,所以他们给村庄定名为“古粤城村”,世代相传,直至今日成为一个以种族作为村名的范例。村子里有农户500余户,2500多人,大多以种水稻、做茶叶等传统农业为主。现居村民以林、李、赵三姓为主,从他们分别保存完整的清代宗谱《长林世谱》、《李氏重修家谱》、《赵氏宗谱》中得知,三姓都是中原望族。林氏号称“九牧林”,为商代名臣比干之后;李氏系唐高祖李渊的后裔;赵氏则是大宋太宗长子楚元佐的子孙。他们的祖先原居中原地区,因避战乱,先后由东晋、唐末、宋末辗转入闽,迁移落脚于此。在千余年漫长的岁月里,历代城村村民和各地的能工巧匠,共同修缮着城村,造就了今天这一处融自然美、人工美、社会美于一体的和谐的人聚空间。

村北是古渡码头,古曰“淮溪首济”。城村交通方便,在以水路交通为主的古代,这里是闽北崇安、建阳的重要码头,曾一度是中原与福建双向沟通的枢纽,是历史上中原进入福建的水路交通要冲,通商大埠,夙有“潭北名区”、“北方重镇”的盛名。伫立在码头,可以想象昔日商客云集的繁荣景象。

破败的门楼坐北朝南,高耸村口,斑驳陆离的砖墙向游人诉说着它饱经风雨剥蚀的历史,而横书于门楼顶墙上的“古粤”两字却依然苍劲、醒目。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提倡“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以天道质人事”、“以人事观天道”的思维观。城村的建设就是在寻找与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这种追求和谐的思想反映在其选址、规划和布局当中。它与城村高度和谐,铸造了其个性与灵魂。来到这里,你便远离了现代都市的喧嚣,仿佛进入了一种田园牧歌式的古老空间,能处处感受到“小桥、流水、人家”那种恬静、纯朴、和谐的自然情调,从审美的愉悦中得到心灵的满足。

穿过门楼,进入城村,一条鹅卵石街道笔直延伸,两旁古建筑民居错落有致。三条主街、36条小巷婉蜒曲折,在村中呈“井”字形纵横交错,变化有序、严谨。街巷两旁分设排水系统,由西向东,由北向南注入崇溪河。村中古井相传有99口之多,随处可见,最出名的当数清嘉庆古井,掬一捧井水啜饮,清凉甘洌,沁人心脾。沿幽幽古街,文化遗存为数甚多,他们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期古村镇风貌。现存景观主要有:淮溪首济、百岁坊、兴福庙、李、林、赵氏家祠、聚景楼、风雨亭、进士第、神亭、兰苑民居、天后宫等景点。村中央的“聚景楼”,是村内的风水建筑,顾名思义,登此楼,村之内外,远近风光,一览无遗。又因城村人多长寿,明万历45年(1617年),明神宗就下令为村中的一位百岁老人赵西源立一座“百岁坊”的木构楼,这座楼坊至今保存完好。

城村的古庙宇尚存九座,尤以慈云阁、华光庙最为壮观。砖木结构的慈云阁,三殿两厢布局,以长方石砌基,四墙青砖匡斗砌成;拱式大门,左右各两扇窗以花鸟砖雕拼砌,殿堂大柱杠梁叠拱,涂红染碧。华光庙,四殿两厢布局,雕梁画栋,外殿四大柱二杠梁旁榫支架,前后以船形双层各六叠斗拱,屋顶方形似凤尾攒尖翘角,四脊雕鲤鱼吐珠形态;内殿为拼合梁柱结构,天花板、斗拱、梁柱绘彩涂朱,配以壁画。由庙宇衍生的一年数度的庙会,热闹非凡,是村民们自娱自乐的盛大节日,届时,村中各种民俗、民间文艺也一齐登场表演。因此,庙会之时访城村,最恰当不过。

考古价值

古人在修建房屋时,每每必考究建筑制度,以维持原有建筑形式,以达到悠扬古风的目的。城村作为古村落,受约束较小,但还是尽量遵从旧制,只是变更有了较强的通容性。赵氏宗祠平面为四合院,面阔三间,中为天井,后是享堂,堂中央供祖先牌位,处处彰显着其家族往昔政治地位的显赫。宗祠还向游客提供了一个品茶的好场所,那就是“古粤茶座”。主人颇具现代市场竞争意识,利用城村悠久的历史文化作为商品来经营。远道而来的游客,置身于古香古色的院子、明清时代的桌椅,透过一杯清茶的甘淳,体验着一种意境的悠远,感受这里独有的遗风古韵。“古粤茶座”营造的韵味因此显得别具一格。城村的不少院落提供食宿,价格合理,条件良好,让游客充分体验到农家纯朴的生活习俗。

风景优美

在悠闲的漫步中,可以领略村落文化的独特神韵。稍有规模的民居大多是一进式的三合院,古朴的砖雕门楼上高悬堂匾和楹联,屋内不施油漆,仍保持着原木本色,院中以方砖铺地,朴实却不失庄重。宗祠、庙宇、古民居的马头墙突兀多姿,层层叠叠,朴实厚拙;墙上砖雕石刻,使建筑艺术和装饰艺术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它记载着武夷山地区古村落发展的历史,记录下孕育兴盛和神奇景观的历史,成为明清一个时代的缩影。村里的小巷、门楼、作坊、祠庙、井台,以及庭院中的天井、走廊、正屋、偏房、锅灶、床榻,甚至连桌凳、帘布、碗盆等都历史久远,古迹可斑。文化积淀如此之深厚凝重,足以让坐落于历史深处的城村,让身处城村深处的人们,渐渐忘却对时间的感觉。欣赏城村,就像在吟诵一首悠闲、浪漫、清丽的田园诗,也像在欣赏一幅幅生动、淡雅、古朴的山水画,清新秀美,韵味绵长,令人如痴如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1:5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