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构造槽说 |
释义 | 构造槽说(the tectogene hypothesis)由荷兰地球物理学家明尼茨(Vening Meinesz)1948年提出。他在对爪哇海沟研究时,发现了一条很高的重力负异常带,这种负异常带在其他海沟及与之相邻的某些岛屿与海底山脊上也出现。甚至在进行了均衡改正以后,这些高重力负异常带仍然存在。他认为这些异常是低密度岩石下插到岛弧以下的高密度地壳之下的结果。于是他把低密度硅铝壳被对流体推到地壳深处的下弯沟槽称为构造槽。初始的构造槽可以接受大量沉积物,其后较深部分被加热、变形和变质,产生岩浆并向上侵入,最后被挤压成褶皱山脉。这个假说成功地解释了褶皱造山带的许多现象,成为20世纪50年代最流行的构造假说。后来的研究表,硅铝壳不能像原来设想的那样下插进入地幔。菲希尔(R.L,Fisher)和赫斯(H.H.Hess)1963年提出由玄武岩和载水沉积物组成的大洋壳可以被对流带入地幔。由于温度升高和水的参与,进入地幔的铁镁岩石将变成蛇纹岩,最后发生部分融熔并上升到地表,形成岛弧火山活动。以赫斯的观点为核心的构造槽说的现代化,就是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的概念。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