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公元59年 |
释义 | 公元 59 年东汉( 己未) 永平二年 。 历史纪事 祀光武帝于明学 永平二年(59)明帝刘庄及公卿列侯祀光武帝于明堂。始服冠冕,衣裳、玉佩以行祭祀之事。乌桓、岁貊等助祭,单于侍子、骨都侯也皆陪位。 初行大射礼、养老礼 永平二年(59)三月,明帝刘庄至辟雍,初行大射礼。 南匈奴适僮尸逐侯鞮单于立 永平二年(59),匈奴单于汗死,单于比之子适立,为适僮尸逐侯鞮单于。 文化纪事 王充开始著《论衡》 东汉永平二年(59),王充开始作《论衡》,30年后完成,存目85篇,实存84篇,佚失《招致》1篇。《论衡》是对汉代及汉代以前一切学说、思潮加以衡量,评论是非,铨定轻重,批判虚妄之说的唯物主义无神论的重要著作。在《论衡》中,王充吸取了道家黄老学说的天道“自然无为”思想,在继承前人“元气”的基础上,提出了元气自然论。他认为天与地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而“元气”是构成天地实体和自然界万物的最初物质元素。“元气”之产生天地万物,都是“自然”、“自生”的,并没有神的主宰,他驳斥了“天人感应”说,认为“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随行而应人”。王充的《论衡》,在反对“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中,继承了我国古代唯物主义的传统,把我国古代唯物主义的发展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的元气自然论,给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经学神学以沉重打击,在当时的意识形态斗争中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因为王充反谶纬神学的思想一直受封建儒家正统思想排斥,被视为“异端”,所以《论衡》也长期被视作“异书”而被埋没,直到东汉末年才逐渐流传开来。 杂谭逸事 在辟雍行养老礼,以李射为“三老”,桓荣为“五更”。礼毕,引桓荣与弟子升堂,明帝亲自讲说,诸儒执经问难。荣字春卿,沛郡龙亢(今安徽蒙城东南龙亢)人。少学《尚书》。明帝为太子时师。官太常,年俞八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