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波特兰公爵
释义

波特兰公爵,本名威廉·亨利·本廷克,1738年4月14日生于英国白金汉郡的布尔斯楚园。威廉·亨利·卡文迪许-本廷克,第三代波特兰公爵。1738年至1762年曾称为蒂奇菲尔德侯爵。英国政治家,曾分别自1783年4月至12月及自1807年3月至1809年10月两度出任首相,但两次都没有掌握任何实权,仅属有名无实。他担任7年内政大臣时期才是他政治生涯的辉煌时刻,当时正值法国大革命时期,但他确保了国内局势的稳定,并成功化解了多种危机,包括促成了大不列颠王国及爱尔兰王国的正式统一。

中文名:威廉·卡文迪许·本廷克

外文名:William Cavendish-Bentinck

别名:波特兰公爵

国籍:英国

出生地:白金汉郡布尔斯楚园

出生日期:1738年4月14日

逝世日期:1809年10月30日

毕业院校:牛津大学基督教堂学院

主要成就:两任英国首相

简述

第三代波特兰公爵威廉·卡文迪许-本廷克William Cavendish-Bentinck,3rd Duke of Portland(1738年4月14日~1809年10月30日)两次担任首相,这两个任期之间相隔了四分之一世纪;第一次领导的是辉格党内阁,第二次领导的是托利党内阁。这就是他的特点。

贵族

他出生于1738年4月14日,是在非常富有的环境中长大的;分别从父母那里继承了大量财产;是一位积极热情的传统辉格党人,也正是乔治三世国王十分反感的那种严肃年轻贵族。的确,正是他对辉格党事业的忠诚一度使他沦落到比较贫困的境地;他为了提高本党的地位花掉了很多钱。

有一次,在卡莱尔举行关系重大的选举时,为了鼓励选民恰当的投票,他用马车带去了三万英镑。这些钱顷刻之间就散发一光。在那以后,由于某种原因,据说这位公爵生活比较贫困,“躲在柏林顿宅邸大发脾气,只有五六个马屁精陪着他。”但是光明的日子就在前面。波特兰于1766年同第四代德文郡公爵的女儿多萝西·卡文迪什小姐结婚,生了四子一女。他母亲去世了,留给她年收入1.2万英镑的财产;他现在又足够的钱去花一千英镑买下那个著名的波特兰花瓶。他不惜为政治活动花费时间和金钱。但是,要对付像乔治三世那样一个固执己见和反辉格党的君主,仅仅花费时间和金钱是不够的,尤其是另一方是象波特兰这样一个有主见和坚持辉格党原则的公爵。

元老

他于1794年重新进入政府时,是在于以前大不相同的政治气氛下担任内政大臣。法国大革命吓坏了贵族,无论辉格党还是托利党人。波特兰在伦敦的宅邸在四分之一世纪以前曾经是唯一能接待“威尔克斯与自由”运动成员的有名气的大宅院。现在,这位公爵在一个随时可能闹乱子的时代要负责维护法律和秩序。他处于这种境地七年之久。1807年,他自愿再度出任首相,虽然他自己都不相信有担负这个职务的精力和体力。这一点上他是对的。但是,他是一位公爵、一位有节操的人,如果说公众不大了解他,政界人物都尊敬他。他很少劳神看官方文件,即使看一些,也是半途就睡着了。他的同事们习惯于在举行内阁会议时不再请他参加。内阁只是名义上属于他。当乔治·坎宁和卡斯尔雷子爵争吵时,波特兰听任事情激化,直到卡斯尔雷一怒之下辞职并同坎宁进行了决斗。那时,波特兰的健康状态迅速恶化。1809年8月,他患了中风,于10月在韦尔贝恩宅邸去世。

生平

早年生涯

波特兰公爵本名威廉·亨利·本廷克,1738年4月14日生于英国白金汉郡的布尔斯楚园。他有两名胞姐、两名胞妹及一名胞弟,而作为家中长子,他甫出生即从父亲袭取得礼节性封号,故早年又通称为蒂奇菲尔德侯爵。蒂奇菲尔德侯爵的家族相当显赫富有,父亲为第二代波特兰公爵,在全国各地拥有多处田产。至于他的母亲玛格丽特·哈利贵女是第二代牛津伯爵的女儿,在诺丁汉郡拥有一座规模宏大,名为威尔贝克大修道院的家族宅第。

蒂奇菲尔德早年入读伦敦的西敏公学,后来升读牛津大学基督教堂学院,1757年2 月1日从大学取得文学硕士学位毕业。毕业后,蒂奇菲尔德侯爵与胞弟爱德华·本廷克勋爵游历欧洲大陆,期间曾到访过波兰、德国及意大利等地。

投身政坛

返回英国后不久,蒂奇菲尔德于1761年参与英国大选,在透过家族的影响力下,他成功于3 月28日夺得赫里福德郡威尔奥比利选区议席,他遂以蒂奇菲尔德侯爵的身份晋身下议院。不过,他在下院的时间相当短暂,处事低调,而且从未发言。不久到1762 年5月1日,他因为父亲逝世而继承家族的公爵爵位,成为第三代波特兰公爵,他于是放弃其下院议席,晋升为上议院议员。

在上议院,波特兰公爵很快就成为了辉格党罗金汉侯爵派系的支持者,而且是罗金汉党人的其中一员;至于凭借其家族地位及财力,波特兰公爵亦受到党内重视。在1765年7月13日,罗金汉侯爵出任首相组阁,波特兰随即获委为宫务大臣,另外又获委任为枢密院顾问官。到1766年7月,罗金汉因失势下野,并由辉格党另一派系领袖威廉·皮特(后为查塔姆伯爵)接任首相,但波特兰与部份罗金汉党人继续在政府供职。不过,波特兰等罗金汉党人在皮特政府供职的日子并不长久,他们很快就不满皮特作风专断,再加上波特兰与内阁另一阁员格拉夫顿公爵结怨,最终促使波特兰与余下的罗金汉党人在1766年12月全体从内阁辞职,此后波特兰在上院渡过了长达近16年的在野生涯,先后与格拉夫顿政府与诺斯政府对立,但由于他欠缺演说才华,因此表现并不突出。

退出政府后,波特兰公爵透过自己的家族影响力,继续为不少罗金汉党人取得下院议席,[10]但自己却陷入财政危机。在1767年8月,他与詹姆士·劳瑟爵士就多幅位于卡莱尔的土地业权问题展开法律诉讼,有关诉讼一直持续到1776年8月才告终结。虽然波特兰最后获判胜诉,可是他却因为要支付庞大的讼费而几近陷于破产。另一方面,他又在同年与生母波特兰公爵太夫人达成协议,答应每年向她提供 16,000英镑租金,以继续居住于由她拥有的布尔斯楚园,至于公爵太夫人自己则居于威尔贝克大修道院。为了支付大笔款项,波特兰公爵被迫出售大片位于坎布里亚郡的土地以作周转。

出任首相

在1782 年3月,时任首相诺斯勋爵领导的托利党政府终因为英国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大败而垮台,结束长达12年的执政。英王乔治三世当时除了求和以外,别无他途,他因此转而向主和的辉格党招手,寻求组阁可能性,结果罗金汉侯爵得以第二度出任首相。罗金汉上任后委任波特兰公爵为爱尔兰总督,至于波特兰岳丈的胞弟约翰·卡文迪许勋爵则获委任财政大臣。

波特兰公爵在1782年4 月14日抵达爱尔兰都柏林正式上任,可是罗金汉侯爵却突然在同年7 月1日卒故,政府内部随即出现纷争。罗金汉死后,乔治三世委任亲皇室的内政大臣谢尔本伯爵接任首相,但外相查尔斯·詹姆士·福克斯及财相约翰·卡文迪许勋爵却大表反对,并向乔治三世要求由波特兰公爵出任首相。他们的请求被拒绝后,两人双双在7月从内阁辞职,谢尔本却邀请托利党的小皮特加入内阁,接任财相,使辉格党进一步陷入严重分裂。到同年9 月15日,波特兰公爵跟随福克斯等人辞任爱尔兰总督,此后其他辉格党人物如埃德蒙·伯克及理查·布林斯里·谢里敦也纷纷从内阁辞职。

到1783 年2月14日,福克斯与政敌及前首相诺斯勋爵出乎意料地合作,组成“诺斯-福克斯联盟”,并向外宣称联盟是建基于“深厚的善意及互信”,但他们的主要目的仅仅旨在务求推翻谢尔本政府。乔治三世曾极力维护谢尔本及阻止两人组阁,但在得到托利党及以福克斯为首的辉格党反对派支持下,他们在1783 年4月2日于下院取得足够优势,成功使谢尔本政府垮台。由于波特兰公爵在辞职后已成为辉格党罗金汉派系内最德高望重的人物之一,因此这个诺斯-福克斯联盟亦授意由他出任首相,但事实上,波特兰公爵在政府中的地位可谓有名无实,虽然身为首相,但扮演的角色却是无关重要,而大权则落在分别出任外务大臣的福克斯,以及出任内政大臣的诺斯勋爵身上,政府施政主要由两人所全权主导。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也是乔治三世自登位以来,首次没有参与其中的组阁行动。其中,内阁及首相人选完全由福克斯与诺斯勋爵等人内部协商而定,福克斯甚而宣称这次组阁是以“民主原则”进行,没有受皇室干预,而且“为宪法带来完全改变”。不过,乔治三世则责难联盟政府的组成是“王国有纪录以来最胆大妄为及不讲道德的举动”。

这个背后由福克斯及诺斯控制的政府,支持度没多久就因为多项争议而急剧下滑,到同年12月19日更因为福克斯提出的《印度草案》遭上议院否决而被迫垮台。在得到19名上院贵族支持下,乔治三世遂选择以年仅24岁的小皮特出任首相,联盟政府至此寿命仅仅约八个月而告终。当波特兰公爵卸任首相时,乔治三世没有按惯例召见波特兰收回首相印鉴,而是派侍从到波特兰那里取回印鉴。由此可见,波特兰公爵虽然没有在政府发挥影响,但却仍然因为加入联盟任相而被乔治三世敌视。

转投阵营

波特兰公爵卸任首相后,他随福克斯成为议会内的反对派,并与托利党的小皮特政府对立,但他事实上主要花时间待在布尔斯楚园,并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未几,法国大革命于1789年爆发,波特兰公爵与福克斯等辉格党人起初也对当地的大革命表示认同及支持,但他们后来却随着大革命愈演愈烈而陷入分歧。在1792年,法王路易十六被废黜,随后更在翌年遭送上断头台处决,这一系列事件在英国的上流社会引起很大恐慌。波特兰作为国内主要的大地主及贵族之一,也担心法国大革命浪潮一旦蔓延英伦,自己也可能会自身难保,因此他对法国大革命日益采取保守及予以保留的态度,与党友福克斯的激进立场愈走愈远。

同时间,波特兰公爵也开始跟随其他如埃德蒙·伯克的辉格党人一样,转投小皮特的托利党阵营,并慢慢认同有关托利党反对议会改革及反对天主教解放等等的主张。在1792年10月,波特兰接受任命出任牛津大学校监,同时接受大学颁授荣誉民法学博士,以向托利党政府示好,不过他却在同年婉拒英王颁授的嘉德勋章。此外,波特兰与皮特两方亦分别委托马姆斯伯里勋爵及大法官拉夫伯勒勋爵进行谈判,讨论两派合作的可能性,但由于波特兰公爵担心将两方的合作公开会引来负面反响,所以谈判一直谨慎小心地进行。踏入1794 年以后,波特兰公爵随着法国踏入恐怖统治而公开表态支持皮特,并在同年7 月14日接受皮特政府任命,到内阁出任内务大臣,同时在7 月16日更接受英王颁授嘉德勋章,到翌年6月又荣任诺丁汉郡郡长;至于他的长子蒂奇菲尔德侯爵亦连带在1794年8月获委任为米德尔塞克斯郡长。面对波特兰公爵转投托利党,辉格党激进派别的查尔斯·詹姆士·福克斯没有特别感到惊讶,但就表示难以想像他与其他转投皮特的辉格党员会这样“羞辱”自己。

内务大臣

波特兰公爵与皮特的合作,亦连带使一些原属辉格党的党员获招揽入内阁供职,其中菲茨威廉勋爵获委为枢密院议长、史宾塞勋爵任掌玺大臣、另外威廉·温德姆则任陆军大臣。至于波特兰公爵上任内务大臣不久,英国各地因为谷物短缺而爆发零星暴动,波特兰遂参与当时一度流行的罢吃面包运动,以减少耗用小麦。到1795年,为防止伦敦发生暴动,他还在伦敦外围派重兵驻防,此外,政府又相继引入《1795年外国人法案》、《1795年叛国法案》及《1795年煽动性集会法案》等高压法案,大大增加了内务大臣的权力,但总括而言,大不列颠地区在他担任内务大臣期间相对安宁,未有出现大规模的骚乱。

另一方面,波特兰任内亦负责主管爱尔兰地区的事务。在1794年12月,他委任其朋友菲茨威廉勋爵出任爱尔兰总督,但菲茨威廉甫于爱尔兰上任后,即向当地居民宣布天主教徒将获政府平等对待。波特兰对菲茨威廉的言论相当不满,随即在1795年1月将他撤换。然而,波特兰公爵撤换菲茨威廉一事,引起不少爱尔兰天主教徒的强烈反对,当地更有舆论指责波特兰出卖了爱尔兰,此后爱尔兰的局势不断恶化,后来更于1798年爆发大规模的爱尔兰叛乱。叛乱期间,波特兰公爵下令时任爱尔兰总督康沃利斯勋爵及爱尔兰首席秘书卡苏里勋爵以武力镇压乱事,使乱事不出数月而平息。

自1798年爱尔兰叛乱发生后,波特兰公爵积极主张大不列颠王国与爱尔兰王国尽早合并为联合王国,并进行多番秘密谈判商讨合并细节,另外还下令康沃利斯勋爵要尽一切办法令《1800年联合法案》获得通过。在他的促使下,《1800年联合法案》最后于1800年分别获不列颠与爱尔兰议会通过,两地遂正式在1801年1 月1日联结为单一国家,并将国号订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以期望将两地关系拉近。不过,皮特却因为在两地统一后未能履行解放天主教的诺言,结果在1801年3月下台,并由反对天主教解放的盟友亨利·阿丁顿(后为西德默斯勋爵)接任。

虽然皮特下野,不过同样反对天主教解放的波特兰公爵则获留在阿丁顿内阁供职,但由于波特兰年纪渐大,体力不支,他遂改任重要性较低的枢密院议长,名义上继续参与政府决策。不久以后,阿丁顿成功在1802年与法国的拿破仑签订《亚眠条约》,暂时终止英、法间的战争,可是战火旋于1803年重新燃起,国内舆论遂纷纷要求皮特重新出任首相,以带领国家作战。在这种背景下,皮特于1804年5月重新出任首相一职,并着手改组内阁。最初,皮特有意组成一个强势的联合内阁,除打算由波特兰公爵出任掌玺大臣外,另外又希望邀请反对派的福克斯加入内阁,然而有关建议随即遭乔治三世反对而告吹,波特兰惟有在新政府继续担任枢密院议长。

到1805 年1月,皮特有意委任西德默斯勋爵入阁供职,但内阁却没有出缺,结果波特兰自愿将枢密院议长一职让予西德默斯勋爵,自己则改任不管部大臣。到1806年1月23日,皮特因积劳成疾而卒故任上,首相一职遂由其表弟格伦维尔勋爵接任。格伦维尔勋爵继任首相后,筹组了“贤能内阁”,波特兰公爵遂趁机从内阁抽身退休,由此逐渐淡出政坛。

再任首相

退出内阁后的波特兰公爵主要花时间在布尔斯楚园休养,打算安享晚年。可是晚年的他备受肾病及痛风困扰,在1806 年3月还接受一个移除肾石的手术,而那时候麻醉药尚未发明,所以手术为波特兰带来极大痛楚。[7]另一方面,波特兰安享晚年的愿望很快就落空,原因是格伦维尔勋爵的“贤能内阁”争端不断,组阁仅约一年多,就在1807年3月垮台。其时由于缺乏具份量的人物驾驭政府,乔治三世遂邀请甚具地位及声望的波特兰公爵重返政坛,并负责筹组内阁。波特兰事后接受有关邀请,但却作以下的自嘲:“ 我的恐惧不在于履行这项职务会令我折寿,而是在于我不能如常以行动及精神去履行职务。”

晚年的波特兰公爵,背景为牛津大学的拉德克里夫图书馆。

尽管波特兰公爵在皮特的托利党政府供职多年,他在1807年3月31日上任首相时却仍然以辉格党员自居。不过,他的内阁班子却尽由托利党员出任,其中不少如出任外相的乔治·坎宁、陆军及殖民地大臣卡苏里勋爵及财相斯宾塞·珀西瓦尔等人更是皮特的追随者。波特兰上任后不久成功带领政府胜出1807年大选,但他自己很快就因为病情恶化及身体虚弱,以致任内未曾于国会发言。波特兰甚至无法亲自主持内阁会议,并任由阁揆自行打理政务,结果内阁大权遂落在坎宁、卡苏里及珀西瓦尔三人手上,其中珀西瓦尔更在1807年迁入唐宁街10号。

波特兰公爵的第二段首相任期见证半岛战争的爆发,英国在战争中参与了多场战事,首先是英军于1807年的哥本哈根战役中获胜,后来又在1808年的维美洛战役及1809年的塔拉维雅战役击退法国军队,此外,政府还在1808年8月授权英军与法国签署《辛特拉协定》,准许遇挫的法军从葡萄牙地区安全撤退。尽管如此,波特兰内阁未几却在战事上陷入分裂,在1809年,外相坎宁曾承诺葡萄牙会发兵援助,但陆军及殖民地大臣卡苏里却把军队调往荷兰,参与瓦尔赫伦长征,最终长征以失败折返告终。

自瓦尔赫伦长征陷入劣势以后,坎宁立即暗指卡苏里失职,并威胁波特兰公爵,指出若果不以韦尔斯利勋爵取代卡苏里勋爵,他将会辞去外相一职。[8]由于波特兰公爵担心坎宁一旦辞职会使内阁分裂,他惟有勉强答应坎宁的要求,并将两人间的协议保密;但另一方面,波特兰却又担心辞退卡苏里会导致同样结局,所以迟迟未有作出任何行动。这时内阁阁揆纷纷归边表态,使政府运作陷于停顿。[7]卡苏里在1809 年9月得悉坎宁与波特兰之间的协议后,感到非常恼怒,这遂促使卡苏里与坎宁俩在9 月21日举行决斗,结果坎宁在决斗中被卡苏里开枪射伤。

病逝

卡苏里与坎宁两名内阁阁员私下以武力决解不和,一时引起舆论哗言,至于本身已在1809年8月中风的波特兰公爵,更因为事件而大受打击,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亦再无力处理内阁纠纷。在强烈坚持下,波特兰公爵最后于10 月4日辞任首相,由斯宾塞·珀西瓦尔接任,自己随即返回布尔斯楚园休养。可是,这时的波特兰公爵已经时日无多,并在数星期后的10月30日卒于布尔斯楚园内,终年71岁。波特兰死后,公爵爵位由长子继承,是为第四代波特兰公爵。

家庭

波特兰公爵在1766年11 月8日娶辉格党前首相第四代德文郡公爵的女儿桃乐丝·卡文迪许贵女为妻,此一政治婚姻对波特兰的政途具有正面影响。[8]波特兰公爵夫人突然在1794年突然因为肠脏坏疽而死,终年43岁。波特兰公爵是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的其中一位外太高祖,波特兰公爵夫妇育有四子三女,包括:

玛丽亚·沃尔德格雷夫

威廉·本廷克,第四代波特兰公爵 (1768年6月24日-1854年3月27日)

威廉·亨利·卡文迪许-本廷克勋爵 (1774年9月14日-1839年6月17日),曾任印度总督

夏洛特·卡文迪许-本廷克贵女 (1775年10月3日-1862年7月28日)

玛丽·卡文迪许-本廷克贵女 (1778年3 月13日-1843年11 月6日)

威廉·查尔斯·奥古斯塔·卡文迪许-本廷克勋爵 (1780 年10月3日-1826年4月28日),伊利沙伯二世的外太祖父

腓特烈·卡文迪许-本廷克勋爵 (1781年11月2日-1828年2月11日)

一名没有取名的女儿 (1786年10月-?)

除上述婚姻外,波特兰公爵早年曾有多段绯闻。他早于1764年与玛丽亚·沃尔德格雷夫(Maria Waldegrave)传出关系,但沃尔德格雷夫最终选择下嫁到告罗士打公爵。到1765年,波特兰公爵复与格拉夫顿公爵的妻子安妮·利德尔传出婚外情,有说这段关系使波特兰公爵及格拉夫顿公爵结怨,并导致格拉夫顿夫妇在1769年离婚。

评论

他没有引人注目的能力,当然也没有演说的天才---“他具有完全保持沉默的出众才干,”这是一个政界人物的不寻常的本领。他没有驱使他的野心,而有一种更宝贵的东西使他历经非凡的政治生涯而安然无恙,这就是他的信念;在英国,诚实的公爵总是会得到地位的。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20:2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