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隔巴豆灸 |
释义 | 概述隔巴豆灸,在我国宋代已开始应用。最早是巴豆与其他药物混合制成药饼作隔物灸疗的,如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载:“治结胸法,巴豆十四枚,黄连七寸,和皮用。右捣细,唾和成膏,填入脐心,以艾灸其上,腹中有声,其病去矣。不拘壮数,病去为度。”。后来也有采取单用巴豆一味的,如明·龚廷贤的《寿世保元》提及“腹中有积及大便秘结,心腹诸痛,或肠鸣泄泻,以巴豆肉捣为饼,填脐中,灸三壮,可至百壮,以效为度”。除此以外,在《针灸资生经》、《医学纲目》、《针灸大成》及《针灸集成》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记载。 操作方法可分为二类。 1.取巴豆10粒捣碎研细,加入白面3g,调成膏状,捏作饼,厚约0.5cm,上置艾炷施灸。每次5~10壮。 2.巴豆10粒研细,与黄连末适量混合调成膏状,压捏成饼,放于脐中施灸。每次灸3~10壮。 主治病证痹症、食积、腹痛、泄泻、便秘、胸痛及小便不通等。 临床应用痹症 取穴: 主穴:阿是穴(痛点或压痛点)。 配穴:病灶周围的经穴。 治法:主穴必取,配穴酌加。选大粒饱满之巴豆,将大头一端去壳备用。新鲜老生姜,切成薄片,用注射针穿孔数个,置于所选穴位上。施灸前,以手或镊子夹住巴豆,点燃去壳端,迅速置于生姜片上施灸。至所灸穴位感灼热或疼痛为1壮,每穴灸3~5壮,每日1次;重者每日2~3次。7~10日为一疗程。 疗效:治疗痹症有较好的疗效。属虚寒阴证者效果尤佳。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