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高州木偶 |
释义 | 起源高州木偶戏俗称“鬼仔戏”。 明朝万历年间(1572—16 20年),传自福建布袋木偶,开始广泛流传于高州的村村寨寨。木偶和冼太庙,影响高州最深的两个符号,在400多年前一起与高州相遇;从此,高州人头顶有神灵,可安顿灵魂,身旁的木偶,常愉悦身心。 发展建国初期,高州市(原茂名县)就成立了“茂名县红星木偶剧团”,成立茂名市后,交由茂名市接管。 新中国成立后,高州木偶戏引起政府的重视。茂名县(即今高州)于1954年成立了木偶戏剧团,组织木偶戏老艺人整理传统剧目,并开展拜师授徒,培养木偶戏新人。1957年10月,老艺人吴德文赴北京参加全国民间艺术汇演,演出《白蛇传》获优秀奖,使高州木偶戏获得较大发展,文化部门还设有专人管理木偶戏演出。 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后期,高州单人木偶戏已影响了茂名、化州、电白、信宜、吴川及整个粤西地区。据统计,这时已有2000多班单人木偶戏,也是广东省演出单位之中最多的剧种。高州市木偶粤剧团是在木偶戏大班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初。 上世纪70、80年代,高州木偶戏进入了鼎盛时期,木偶戏班发展到2000多班,年演出10000多场,成为广东演出单位中演出剧种最多的文艺团体,盛极一时。 进入上世纪90年代,高州木偶戏独领风骚的辉煌已一去不复返,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压力。 成就1957年,老艺人吴德文赴京参加全国民间艺术汇演,演出《白蛇传》获优秀奖,日本、德国木偶戏剧家曾先后来到高州观摩、交流木偶戏艺术,高州木偶粤剧团已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1982年,香港海燕唱片公司就慕名专程来到高州,录制了该团上演的《芙蓉仙子》、《猪八戒招亲》两剧目全剧录音带,在港澳和东南亚地区销售。 1992年,该团参加北京全国木偶、皮影戏汇演,演出《柳毅传书》,荣获剧目、导演、音乐、优秀演出等四项大奖。 2009年4月14日至19日,市木偶粤剧团应香港大埔塔门有关文化组织的邀请,赴港作为期五天九场表演,受到香港市民的高度评价。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确定501个推荐项目,我省(广东)39个项目入选,其中高州木偶戏榜上有名。 高州单人木偶曾赴法国、德国、港澳等地演出,备受欢迎。高州木偶戏从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美学、戏剧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现状高州木偶戏现在面临生存危机和失传的危险。社会转型,强势经济冲击,文化多元化,青年人娱乐取向转变,观众剧减使高州木偶戏生存发生危机,木偶艺术后继乏人,一些著名木偶艺人后代不愿继承衣钵,社会上也难找人传承,高州木偶戏确实面临着消亡的危险。 保护从政策上去保护,其中包括向国家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的保护是有目标地加大文化产业的投入,从管理和艺术的发掘、发展、保存方面设立专门的机构,比如说有木偶协会,还有成立了高州木偶粤剧团这样的专业性团体,都是为了保护和发展高州木偶戏。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