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波兰战役
释义
1 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后,被迫割让大片土地,但泽被划归波兰辟为自由市,通往波罗的海的“波兰走廊”将原本连成一片的德国领土分成了两块,位于“走廊”之东的东普鲁士成了远离德国本土的“孤岛”。因此德国人一直对失去但泽和“走廊”地区耿耿于怀。希特勒上台后便发誓要报这一箭之仇,他以极快的速度重整军备,在短短的几年间就把德国从《凡尔赛条约》的受辱者变成欧洲最大的军事强国

战争概述

波兰战役,亦可叫波德战争或德波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区的起点,亦是世界战争史中一场著名的“闪电战”。这场战争在波兰被称为Wojna obronna 1939 roku(1939年波兰保卫战),在德国则被称为Polenfeldzug(波兰战役),行动代号Fall Weiss(白色方案)。1939年9月1日04:40,德军联合其附庸国斯洛伐克的军队入侵波兰。英国和法国给予纳粹德国48小时限期撤出波兰领土。因为德国没有听从英法的警告,英国和法国在1939年9月3日向德国宣战。所有参与的国家都没有估计到这场战争会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苏联,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秘密条款以及对于之前1921年签订的屈辱的《里加和约》的不满,在1939年9月17日从东面收复寇松线以西的西乌克兰与西白俄罗斯。德军和红军在9月28日在布格河会师。波兰侵略战大致上在10月6日结束,但是波兰没有向德国或苏联投降。而且,波兰的流亡政府在盟国组织了一个有力的地下组织。

战争背景

凡尔赛体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三大欧洲帝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与俄罗斯帝国解体,原本其领地内的少数民族纷纷独立为民族国家,诸如捷克斯洛伐克、波罗的海三小国、芬兰、南斯拉夫以及波兰,这些国家形成的欧洲态势被称作“凡尔赛体系”。其中,波兰第二共和国人口约2,700万,领土面积为388,000平方千米(排于全欧洲第六位),是东欧最大的国家之一,但随着德国与苏联逐渐自一战与内战的创伤恢复,这些独立出来的新兴小国感受到两欧陆强权国的威胁,同时其本身国力又不足以对抗,遂开始寻找盟国以保障其本身安全,波兰便寻求英国与法国的协助。

英国与法国虽为传统盟国,在一战中对抗德国和武装干涉俄国内战时皆并肩作战,但面对波兰的要求则有了不同的回应。英国为保持欧洲的均势,不愿过份削弱德国而令法国变得过强,因此在20年代波兰请求帮助时皆予以拒绝。英国认为,波兰是法国的盟友,对于英国本身并无利益,首相大卫·劳合·乔治甚至连波兰领土西里西亚在哪里都不知道,还曾说过:“波兰人民从未在历史过程中表现出有能力维持长久的独立。[18]”外相奥斯丁·张伯伦爵士也曾于1925年2月表示:“任何英国政府都不会、也永远不会为保护波兰走廊而牺牲一名英国掷弹兵的性命。[19]”法国则是波兰的盟国,希望后者能取代俄国的作用,因此在德波领土问题上总是站在后者一边。然而在另一方面,法国与波兰间的关系又并非对等,法国有时会因为本身目的而损害波兰的利益,而波兰的外交政策很大程度上受其肘吋。换句话说,倘若法国背弃波兰,后者在欧陆上即会丧失唯一的有力盟友,将陷入军事上孤立无援的境地。

欧陆上其他的小型国家,如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三国组成了所谓的“小协约国”,波兰在寻求邻国盟友的过程中也想加入其联盟,但遭到捷国的拒绝,因而怀恨在心。两国间又彼此煽动其境内的少数民族冲突,捷国煽动波兰内的乌克兰人,波兰则鼓励捷国的斯洛伐克人反对捷克人。在波兰领土四周,仅有罗马尼亚始终与其保持着良好的关系,1921年3月还曾签订同盟条约,以应对俄国的威胁。虽然到了1939年该条约已经过期,但罗马尼亚仍对后来波兰政府、士兵与难民的逃亡占有相当重要的角色。

德、波、苏之关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意志帝国战败,被迫接受协约国的《凡尔赛条约》,放弃东部历史上曾属于波兰的大量领土,而俄罗斯帝国崩溃、苏联成立后,波兰趁此机会独立,并与后者发生了波苏战争,结果波兰在华沙战役中扭转局势,让苏联无法将其并吞。在整个1920年代,德国与苏联于国际上备受孤立,两国反而因此发展成了一种特殊的互助关系[23],1922年4月德国就与苏联签订了《拉巴洛条约》,后者将提供德国武器试验的场所,许多未来发迹的技术都在此时获得宝贵的测试经验,如坦克;而苏联则得到德国教官对其军队进行现代化与训练,令百废待兴的苏联红军可以更快地抵御波兰的威胁。两国间的合作十分密切,且并无意识形态的冲突,当时德国军队领导人汉斯·冯·塞克特将军认为苏联是理想的盟友,两国的合作可以长久,并共同于未来将波兰毁灭[23][24]。

在此时期,德国对于波兰的厌恶程度甚至超过英法等国,原因包括英国对德国的态度转向容忍、法国军事思想转为防御为主、并还有士气萧条的情况,故不易另起战端,且在一战结束时,德国只丧失了阿尔萨斯-洛林两省给法国,这两省在历史上曾多次易手予他国,民族成份复杂而难定其归属,但在波兰的情况中,德国不但要让其恢复1772年时的领土,还要丧失西里西亚此一重要的工业产煤区(作为败战之惩罚)、割让但泽这个纯德国城市以及“走廊地区”给予波兰(该市超过95%的人都讲德语),在名义上成为独立的“利伯维尔”,导致德国本土与东普鲁士分隔,严重限制了后者的发展。大战结束后,德国总计丧失帝国时期的13%领土与12%的人口,其中波兰又占其极高之比例[27]。出身自德东一带的塞克特对波兰更是痛恨,曾说道:“波兰的存在是不可容忍的,是与德国本身的需求不可调和的,波兰必须灭亡,而且一定会灭亡。并灌输军队中“毁灭波兰”之信念,后来此主张也同样为柏林的高级官员所接受[25],魏玛共和国总理约瑟夫·魏尔斯(Joseph Wirth)曾公然发表过“波兰必须受到惩罚”的言论[20],而英国首相乔治·洛伊德(George Lloyd)也曾说过:“波兰被给予的太多,以后会造成大麻烦。[27]”1925年6月起,德国开始对波兰进行关税战,并对其境内德意志侨民宣传复仇主义,鼓励其分裂运动[28]。

苏联刚从战争中结束时与波兰的关系也同样紧张,尤其是《拉巴洛条约》的签订更是让后者感到极大的威胁,认为德苏两国军队未来可能发动向华沙进攻的巨大箝形攻势。但实际上,苏联这时致力于经济的发展,不愿在国际事务上发生冲突,故对外采和平外交。波兰提出除了维护其现有的《里加条约》规定的边界外,在其他领土上已无所求,加上面对逐渐壮大且不友善的德国,波兰无力再抽身对付苏联,苏联尽管对现行边界不满意,但还是愿意与其重修关系。1922年6月,波兰与苏联签订《波苏友好条约》,有了一定的改善[29],但两国间仍存有相当的不信任。1926年9月,苏联向波兰外长提交一份互不侵犯条约的草案,波兰同意,并建议苏联同波罗的海三小国都签订相同的条约,苏联亦答应。然而两国间的谈判又因为领土问题而陷入胶着,苏联认为立陶宛应拥有波兰领内的维尔诺省,而波兰认为这违反了《里加条约》,双方关系急速恶化[30],甚至在1927年6月,苏联大使遭到波兰的白俄罗斯侨民刺杀身亡。一直到1929年,苏联与波兰签订《白里安-凯洛格条约》,双方协议不以战争作为国家政策执行工具后,波苏关系才解冻。

1931年9月,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亚洲发生了战事,苏联为抽出兵力顾及该区,于1932年7月与波兰签订了《波苏互不侵犯条约》,有效时间为10年。

希特勒上台后

1933年,阿道夫·希特勒与其领导的纳粹党获得了政权,一反先前德国与苏联交好的关系,提出了纳粹主义向东方扩张的“生存空间”理念,并宣称将建立一个在欧陆拥有霸权的泛德意志国家,德国最终将对苏联展开战争。为达到此目的,希特勒将在德国的周围建立其反共战争的同盟国、卫星国或傀儡国。希特勒执政之初,德国与波兰关系急速恶化,1933年2月,希特勒接受英国《星期日快报》记者谈话时曾扬言:“要求波兰将走廊还给德国,并要在‘短时间内’。”还策动了德波边境的反波兰游行示威运动,如宣称将“解放”在但泽与走廊地区的德意志少数民族,并声称但泽将德国领土隔为两地是“《凡尔赛条约》中最丑恶的部份”。波兰领导人约瑟夫·毕苏斯基则以武装部队驻于边境,施加军事压力,令希特勒收手[33]。德国与苏联的交恶,反而促使苏联与波兰改善,希特勒便改变方针,表示愿意修补两国的关系,停止了20年代以来的关税战和攻击性的宣传。1933年11月,德波两国发表联合公报,宣称:“将以外交手段解决两国间的纷争。”1934年,两国签订了为期10年的《德波互不侵犯条约》[36]。1935年后,继任毕苏斯基职务的爱德华·雷兹-希米格维将军察觉到德国的威胁,该国正违反《凡尔赛条约》,积极的重整军备。但波兰外交部长、同时也是毕苏斯基内阁成员的约瑟夫·贝可勒尔则继续奉行亲德政策,从“德奥合并”到支解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危机事件”时,波兰都表示支持德国。同时,波兰也仿效德国以武力威胁他国—出兵立陶宛、强迫后者承认维尔诺属波兰领土,以及施压捷国、成功吞并了捷欣一地[38],这些侵略作为都令波兰在欧洲的形象恶化,国际地位更为孤立。

完成吞并捷国后,希特勒开始正式拉拢波兰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形成如同后来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芬兰和日本帝国的联合战线,1938年,新任外交部长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与波兰大使会晤,提出其联盟必须以但泽划归给德国、并在走廊地区建立一条高速公路来连结德国领土为前提,倘若波兰答应,希特勒将会未来给予波兰乌克兰北方的领土,并将德波条约将延长25年作为补偿。然而波兰认为,若加入了德国为首的军事联盟将会沦落为一个卫星国,甚至最终其国家地位将受到威胁,如同捷国被德国所吞并,因此贝可勒尔拒绝其提议,波兰外交部与军事领导人的看法也走向一致,波兰政府领导人亦不信任希特勒。3月21日,贝可勒尔前往柏林与希特勒会晤,后者强硬地要求其接受德国的条件,但遭到拒绝,双方不欢而散。希特勒即命令军方拟定入侵波兰的计划—《白色方案》,并于4月3日予以批准。

英国也意识到德国与波兰关系的改变,1939年3月31日,波兰得到英国的保证,将维护前者领土的完整;4月6日,贝可勒尔前往伦敦签署《英国-波兰安全保证条约》;5月19日,波兰又与法国签订类似的议定书,表示当波兰受到攻击时,法军将攻击德国,同样地,当法国与比利时受到德国攻击时,波兰也会进攻后者。希特勒于同月28日以波兰接受英法两国保护为由,宣布废除《德波互不侵犯条约》,并命令德军在8月前做好进攻该国的准备。另一方面,英国首相内维尔·张伯伦仍认为能与希特勒能达成一项关于但泽(也许还包括波兰走廊)的协议、战争是可以避免的,希特勒也有相同的看法。

德、苏的妥协

在但泽和走廊的会谈破裂后,德国几个月内与波兰之间没有任何外交互动。希特勒也知道,自从1939年4月起,英法两国为遏止德国而与苏联谈判,但前两者仅欲苏联提供帮助,却不愿在苏联同样受到攻击时援助,谈判遂陷入胶着,再加上苏联与德国国境并未相接,若要与德军战斗就得通过波兰或罗马尼亚的领土,而这两个国家却都不同意其军队通过,尤其是波兰,贝可勒尔认为若与苏联同盟只会激怒希特勒,让战争提早爆发。希特勒见此,便于8月23日派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前往苏联,于当天晚上签订了《德苏互不侵犯条约》(又称“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有效时限为十年,国际上对德苏的关系改变感到震惊,原先这两个国家在意识形态上是完全对立的。然而《德苏互不侵犯条约》并非仅有保证两国安全的效用,其中还附加了一项秘密协定:两国共同瓜分东欧,包括波兰、波罗的海诸国、罗马尼亚等国家,以波兰来说,他将被德苏两国共同瓜分,前者取得49%的领土,剩余则划给苏联,两国不但将共同出兵打击波军,在德国因进攻波兰而遭英法宣战时,苏联将会维持中立,波兰即因此将面对历史上德国与俄罗斯的第四次瓜分。

希特勒原预计于8月26日凌晨4点开始发动攻击,但因为三件事而延迟了:一、8月25日,波兰与英国签订的《英国-波兰安全保证条约》被并入了1921年法国与波兰的同盟条约中,即意旨英国加入了法国与波兰的军事联盟,并重申它们将捍卫波兰领土之完整与国家的独立地位;二、意大利王国的“领袖”贝尼托·墨索里尼向希特勒表示,意大利尚未作好战争之准备,故不会加入这场德军的行动中;三、英国和波兰同时向柏林暗示他们愿意重新就但泽与走廊问题恢复谈判,因此希特勒动摇了,并召回前线的部队,但仍有小股部队未接获命令而发动了攻击,25日至26日的凌晨,德国的一队破坏小组因为没有听到延迟攻击的消息,而照预定计划攻击了西里西亚亚布伦科夫隘口和莫斯蒂的火车站。8月26日上午,他们遭波军击退,此事件已经给了波兰人预警—德国即将发动攻击[46]。

8月26日,希特勒试图阻止英国和法国干预在即将爆发的战争,甚至提出在未来将德军供大英帝国指挥。谈判过程中希特勒相信西方盟国向德国宣战的可能性不大,并认为他们也在想办法摆脱先前对波兰的领土保证,希特勒认为英法两国将在德国征服波兰后,愿意重新进行谈判,最终将达成有利于德国的结果,因此他要继续尝试分化西方盟国与波兰。在这期间由于时间逐渐接近可以保护波兰的秋雨季节,不能继续延迟下去,且希特勒了解一旦再改变入侵时间,行动就要再晚好几个月。

最后通牒

在英国的催促下,8月29日时,德国发布了最后一次的外交声明,同时,《白色方案》的时程表必须重新修正。当晚,德国政府作出回应,除了要保护波兰的德国少数民族外,德国还要收复但泽以及波兰走廊(先前希特勒仅要求于走廊建立高速公路,现要取得走廊全境),希特勒现已要一场真的战争,因此他打算避免掉先前捷克斯洛伐克时西方国家介入的问题,并欲分化波兰和西方国家的关系,因此提出了有一个附带条件:前来的波兰全权代表必须在一天的时间内抵达柏林来签署一项协议。英国的张伯伦内阁仍为可以继续进行谈判而感到高兴,但若考虑到德国规定波兰全权代表要在限时一天的时间里抵达,这个难以达成的限时行动也意味着此为德国的最后通牒[49][50]。8月30日至31日间的凌晨,里宾特洛甫向英国大使宣读了德国的十六项要求,而当英国大使内维尔·汉德逊要求将该文件副本转交给波兰政府时,遭里宾特洛甫拒绝,理由是“波兰代表未能在午夜前抵达。”[51]当波兰大使约瑟夫·利普斯基于当日中午抵达柏林、求见里宾特洛甫时表示,波兰现在愿意考虑与德国进行谈判,但他也承认自己没有全权能签署任何协议,里宾特洛甫便将他赶走。不久,德国的广播宣布波兰否决了德国的提议,因此谈判终止。下午四点,希特勒决定将攻击行动于隔天早上4时45分展开。

战争过程

德国方面

1939年9月1日凌晨4时45分,德军轰炸机群呼啸著向波兰境内飞去,目标是波兰的部队、军火库、机场、铁路、公路和桥梁。约1小时后,德军地面部队从北、西、西南三面发起了全线进攻。同时,停泊在但泽港外伪装友好访问的德国战舰“荷尔斯泰因”号也突然向波军基地开炮。波军猝不及防,500架第一线飞机没来得及起飞就被炸毁在机场,无数火炮、汽车及其他辎重来不及撤退即被摧毁,交通枢纽和指挥中心遭到破坏,部队陷入一片混乱。德军趁势以装甲部队和摩托化部队为前导,很快从几个主要地段突破了波军防线。

德军突破波军防线后,以每天50-60公里的速度向波兰境腹地突进。伦德施泰特的南方集团军以赖歇瑙的第10军团为中路主力,以李斯特的第14军团为右翼,在左翼布拉斯科维兹的第8军团掩护下,从西面和西南面向维斯瓦河中游挺进;博克的北方集团军以克鲁格的第4军团为主力,向东直插“波兰走廊”,另以库勒的第3军团从东普鲁士向南直扑华沙及华沙后方的布格河。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规模的机械化部队大进军。在这场大进军中,德国装甲兵创始人古德里安成功地实践了他的装甲兵理论,率领第19装甲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第19装甲军隶属北路集团军群第4集团军,辖有1个装甲师、2个摩托化师和1个步兵师。它既是第4军团的中路,又是集团军的攻击前锋。开战后,古德里安率部迅速突破波兰边境防线,9月1日晚渡过布拉希河,9月3日推进至维斯瓦河一线,完成了对“波兰走廊”地区波军“波莫瑞”集团军的合围。

古德里安战后在其回忆录中描述道:“到9月3日,我们对敌人已经形成了合围之势——当前的敌军都被包围在希维兹以北和格劳顿兹以西的森林地区里面。至9月4日,波军“波莫瑞”军团的3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旅全部被歼灭,而古德里安指挥的4个师一共只死亡150人,伤700人。

德军闪电式的进攻使波军完全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这是波兰人,也是全世界第一次领教“闪击战”的滋味。波军统率部原以为战争会像以往那样缓慢地展开,德军会先以轻骑兵进行前卫活动,然后以重骑兵进行冲击,对德军大量使用坦克和航空兵的“闪击战”毫无准备。而波军统帅部又对自己的军事力量过于自信,并指望英法的援助,因此便把部队全部部署在德波边境,以为只要实施坚决的反击,就可以取得胜利。这种毫无进退伸缩弹性的部署,使波军在德军高速度大纵深的推进下不是被歼灭就是被分割包围,成为留在德军后面的孤军,抵抗迅速土崩瓦解。英法虽然在西线陈兵百万,却按兵不动,宣而不战。

9月6日,波军总司令爱德华·雷兹-希米格维元帅下令所有部队撤至维斯瓦河以东,组成维斯瓦河——桑河线。波兰政府当日仓惶撤离华沙迁往卢布林。大局已基本决定,从军事角度看,战争已经结束。

至9月7日,伦德施泰特的南路集团军重创波军“罗兹”和“克拉科夫”两军团,占领了波兰工业中心罗兹和第二大城市克拉科夫,其中路第10军团的前锋霍普勒的第16装甲军于9月8进抵华沙南郊,从南面切断了波军“波兹南”军团退路。包克的北路集团军群全歼了波军“波莫瑞”军团并重创“莫德林”军团,占领了“波兰走廊”,随后强渡维斯瓦河,夺占了从北面掩护通往华沙道路上的阵地。

9月8日,北方集团军所属库勒的第3军团和克鲁格的第4军团从北和西北向华沙总方向实施突击,9月11日,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渡过纳雷夫河,开始向华沙后方的布格河迅速推进。9月14日,南方集团军所属赖歇瑙的第10军团和布拉斯科维兹的第8军团在维斯瓦河以西一举合围从波兹南和罗兹地区撤退的波军,占领了波兰中部地区,使华沙处于半被合围的状态。至9月15日,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包围了布列斯特—李托夫斯克,其第3装甲师和第2摩托化师继续向南推进,以便与南方集团军右翼李斯特的第14军团完成最后的纵深合围。与此同时,第14军团的前锋,克莱斯特的第22装甲军,包围了利沃夫之后继续北进,16日在符活达瓦地区与北方集团军会师,合围了退集在布格河、桑河与维斯瓦河三角地带的波军。9月17日,德军在完成华沙的合围后,限令华沙当局于12小时内投降。而波兰政府和波军统帅部已于16日越过边界逃往罗马尼亚。

苏联方面

早已同德国商量好瓜分波兰的苏联,只因与波兰签有互不侵犯条约而始终不便动手。波兰政府的出逃,终于使苏联找到了“体面”出兵波兰的借口。苏联政府宣称:由于波兰政府不复存在,因此苏波互不侵犯条约不再有效。“为了保护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少数民族的利益”,苏联决定进驻波兰东部地区。9月17日凌晨,苏联白俄罗斯方面军和乌克兰方面军分别在科瓦廖夫大将和铁木辛哥大将的率领下,越过波兰东部边界向西退推进。9月18日,德苏两国军队在布列斯特—李托夫斯克会师。希特勒希望赶紧占领华沙,命令德军必须在9月底之前拿下华沙。

9月25日,德军开始向华沙周边的要塞、据点及重要补给中心进行炮击。随后,德第8军团开始向华沙发起攻击。9月26日,德国空军开始轰炸华沙。9月27日,华沙守军停止抵抗。9月28日,华沙守军司令向德第8军团司令布拉斯科维兹上将正式签署了投降书。9月29日,莫德林要塞投降。至10月2日,进行抵抗的最后一个城市格丁尼亚停止抵抗。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第一个战役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结束了。在战争中,波军伤亡20万人,被俘40余万人。德军亡1.06万人,伤3.3万人,失踪3400人。

具体内容

部署

按照希特勒的要求,德军统帅部计划以快速兵团和强大的空军,实施突然袭击,闪电般摧毁波军防线,占领波兰西部和南部工业区,继而长驱直入波兰腹地,围歼各个孤立的波兰军团,力求在半个月内结束战争,然后回师增援可能遭到英法进攻的西线。为此,德军共集中了62个师,160万人,2800辆坦克,2000架飞机,6000门火炮和迫击炮,组成了南路和北路两个集团军群。南路集团军群由陆军一级上将伦斯德指挥,下辖布拉斯科维兹上将的第8集团军、赖歇瑙上将的第10集团军和利斯特上将的第14集团军,共8个步兵军和4个装甲军。其任务是首先歼灭西里西亚地区的波军集团,而后从西南方向迂回华沙;北路集团军群由陆军一级上将包克指挥,下辖屈希勒尔上将的第3集团军和克鲁格上将的第4集团军,共5个步兵军和1个装甲军。其任务是首先切切断“波兰走廊”,彻底围歼集结在这里的波军集团,而后从东普鲁士南下,从背面攻击维斯瓦河上的波军,并从东北方向迂回华沙。

作战计划

波军统帅部也制定了代号为“西方计划”的对德作战计划,该计划规定:如果德国进攻波兰,乘德军主力尚未东调之机,波军首先向北进攻,夺取德国的东普鲁士,以消出北方威胁,在西部和西南边境采取守势,阻止德军的进攻,等待英法在西线发起攻击,东西夹击,打败德国。为此,波军共动员了40个师又22个旅,870辆轻型坦克,824架飞机和4300门火炮。组成了波莫瑞、莫德林、波兹南、罗兹、克拉可夫、喀尔巴阡、普鲁士人7个集团军,纳雷夫河、维什库夫、比斯科尔三个战役集群,沿北部边境部署了1个集团军、2个战役集群(莫德林、维什库夫、纳雷夫河)沿西和西南部边境部署了4个集团军(波莫瑞、波兹南、罗兹、克拉科夫),沿南部边境部署了1个集团军(喀尔巴阡山)另外1个集团军(普鲁士人)和1个战役集群(比斯科尔)分别部署在维斯瓦河以西、以东地区,作为预备队。

签订条约

德国为避免两线作战,于8月23日与苏联签定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并达成了共同瓜分波兰的秘密议定书。希特勒得到苏联的一纸保证后,当即下令于26日凌晨4时30分发起攻击。但到了25日夜间,攻击令却被突然取消了,一些提前开动的部队又被召了回来。原来英波两国于25日正式签订了互助协定,意大利拒绝站在德国一边参加战争。鉴于这种情况,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建议希特勒收回进攻命令,以便争取时间,对局势重新考虑。虽然战争暂时没有发生,但是到了8月31日,希特勒还是下定决心破釜沉舟,不惜冒与英法发生大战的风险,下达了第一号作战指令,命令德军于9月1日凌晨发起攻击。他要求德国军人要有铁一般的意志和决心,速战速决,不给波兰以任何喘息机会。他说:“如果部队停止不前,那就是指挥官的责任。在战争中要不惜任何手段取得胜利,在胜利后人们是不会追究胜利者的。”

战斗开始

1939年9月1日凌晨4时45分,德军轰炸机群呼啸着向波兰境内飞去,目标是波兰的部队、军火库、机场、铁路、公路和桥梁。几分钟后波兰人便第一次尝到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来自空中的突然死亡与毁灭的滋味。边境上万炮齐鸣,炮弹如雨般倾泻到波军阵地上。约1小时后,德军地面部队从北、西、西南三面发起了全线进攻。同时,停泊在但泽港外伪装友好访问的德国战舰“霍尔斯坦”号也突然向波军基地开炮。波军猝不及防,500架第一线飞机没来得及起飞就被炸毁在机场,无数火炮、汽车及其它辎重来不及撤退即被摧毁,交通枢纽和指挥中心遭到破坏,部队陷入一片混乱。德军趁势以装甲部队和摩托化部队为前导,很快从几个主要地段突破了波军防线。

当天上午10时,希特勒兴奋地向国会宣布,帝国军队已攻入波兰,德国进入战争状态。他宣称,“从现在起,我只是德意志帝国的一名军人,我又穿上这身对我来说最为神圣、最为宝贵的军服。在最后的胜利之前,我决不脱下这身军服,要不就以身殉国。”希特勒的演说激起了议员们一阵阵狂热的欢呼。

9月3日上午9时,英国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国在上午11时之前,提供停战的保证,否则英国即将向德国宣战。据希特勒的译员希米德回忆,当希特勒接到英国的最后通牒时,他沉默静坐不动。而戈林则回过头来对他说:“假使我们输掉了这场战争,那么上帝应该饶恕我们。”正午时,法国也向德国发出类似的最后通牒,其期限为下午5时。德国对英法两国的最后通牒,均置之不作答。于是,英法两国相继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当晚,希特勒将他的办公地点从柏林的总理府移到了“亚美尼亚”号火车专列上,乘车去前线视察,并在火车上处理东线和西线的战事。

突破防线

德军突破波军防线后,以每天50-60公里的速度向波兰境腹地突进。伦斯德的南路集团军群以赖歇瑙的第10集团军为中路主力,以利斯特的第14集团军为右翼,在左翼布拉斯科维兹的第8集团军掩护下,从西面和西南面向维斯瓦河中游挺进;包克的北路集团军群以克鲁格的第4集团军为主力,向东直插“波兰走廊”,另以屈希勒尔的第3集团军从东普鲁士向南直扑华沙及华沙后方的布格河。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规模的机械化部队大进军。在这场大进军中,德国装甲兵创始人古德里安成功地实践了他的装甲兵理论,率领第19装甲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第19装甲军隶属北路集团军群第4集团军,辖有1个装甲师、2个摩托化师和1个步兵师。它既是第4集团军的中路,又是集团军的攻击前锋。开战后,古德里安率部迅速突破波兰边境防线,9月1日晚渡过布拉希河,9月3日推进至维斯瓦河一线,完成了对“波兰走廊”地区波军“波莫瑞”集团军的合围。有说法声称在围歼波军的作战中,被围的波军显然还不了解坦克的性能,以为坦克的装甲不过是些用锡板做成的伪装物,是用来下唬人的。于是波兰骑兵蜂拥而上,用他们的手中的马刀和长矛向德军的坦克发起猛攻。德军见状大吃一惊,但很快就清醒过来,毫不留情地用坦克炮和机枪向波军扫射,用履带碾压波军。波兰人想象中的战场决斗化成了一场实力悬殊的屠杀。然而经近年考证,骑兵对阵坦克只是德军的欺骗宣传。古德里安战后在其回忆录中描述道:“到9月3日,我们对敌人已经形成了合围之势——当前的敌军都被包围在希维兹以北和格劳顿兹以西的森林地区里面。波兰的骑兵,因为不懂得我们坦克的性能,结果遭到了极大的损失。有一个波兰炮兵团正向维斯托拉方向行动,途中为我们的坦克所追上,全部被歼灭,只有两门炮有过发射的机会。波兰的步兵也死伤惨重。他们一部分架桥纵列在撤退中被捕获,其余全被歼灭。” 至9月4日,波军“波莫瑞”集团军的3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旅全部被歼灭,而古德里安指挥的4个师一共只死亡150人,伤700人。第二天,希特勒来到第19装甲军视察,古德里安在向希特勒谈论这次作战的主要经验时说:“波兰人的勇敢和坚强是不可低估的,甚至是令人吃惊的。但在这次战役中我们的损失之所以会这样小,完全是因为我们的坦克发挥了高度威力的缘故。”古德里安对于坦克集群的结论,给希特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陷入被动

德军闪电式的进攻使波军完全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这是波兰人,也是全世界第一次领教“闪击战”的滋味。波军统率部原以为战争会像以往那样缓慢地展开,德军会先以轻骑兵进行前卫活动,然后以重骑兵进行冲击,对德军大量使用坦克和航空兵的“闪击战”毫无准备。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就此指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们(波军首脑)的思想落后了80年。”而波军统帅部又对自己的军事力量过于自信,并指望英法的援助,因此便把部队全部部署在德波边境,以为只要实施坚决的反击,就可以取得胜利。这种毫无进退伸缩弹性的部署,使波军在德军高速度大纵深的推进下不是被歼灭就是被分割包围,成为留在德军后面的孤军,抵抗迅速土崩瓦解。英法虽然在西线陈兵百万,却按兵不动,宣而不战。英国军事史家富勒写道:“当波兰正被消灭之时,西线也正发生了一场令人惊奇的冲突。它很快就被称为‘奇怪的战争’,而更好的名称是‘静坐战’。”9月6日,波军总司令斯密格莱.利兹元帅下令所有部队撤至维斯瓦河以东,组成维斯瓦河——桑河线。波兰政府当日仓惶撤离华沙迁往卢布林。大局已基本决定。冯.伏尔曼上校对希特勒说:“剩下来的只不过是打一只兔子,从军事角度看,战争已经结束。”

重创波军

至9月7日,伦斯德的南路集团军群重创波军“罗兹”和“克拉科夫”两集团军,占领了波兰工业中心罗兹和第二大城市克拉科夫,其中路第10集团军的前锋霍普勒的第16装甲军于9月8进抵华沙南郊,从南面切断了波军“波兹南”集团军退路。包克的北路集团军群全歼了波军“波莫瑞”集团军并重创波“莫德林”集团军,占领了“波兰走廊”,随后强渡维斯瓦河,夺占了从北面掩护通往华沙道路上的阵地。

9月8日,北路集团军群所属屈希勒尔的第3集团军和克鲁格的第4集团军从北和西北向华沙总方向实施突击,9月11日,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渡过纳雷夫河,开始向华沙后方的布格河迅速推进。9月14日,南路集团军群所属赖歇瑙的第10集团军和布拉斯科维兹的第8集团军在维斯瓦河以西一举合围从波兹南和罗兹地区撤退的波军,占领了波兰中部地区,使华沙处于半被合围的状态。至9月15日,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包围了布列斯特,其第3装甲师和第2摩托化师继续向南推进,以便与南路集团军群的右翼利斯特的第14集团军完成最后的纵深合围。与此同时,第14集团军的前锋克莱斯特的第22装甲军,包围了科沃夫之后继续北进,16日在符活达瓦地区与北路集团军群会师,合围了退集在布格河、桑河与维斯瓦河三角地带的波军。9月17日,德军在完成华沙的合围后,限令华沙当局于12小时内投降。而波兰政府和波军统帅部已于16日越国边界逃往罗马尼亚。

背后阴谋

早已同德国商量好收复寇松线以西波兰所占的西乌克兰与西白俄罗斯的苏联,只因与波兰签有互不侵犯条约而始终不便动手。波兰政府的出逃,终于使苏联找到了“体面”出兵波兰的借口。苏联政府宣称:由于波兰政府不复存在,因此苏波互不侵犯条约不再有效。“为了保护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少数民族的利益”,苏联决定进驻波兰东部的西乌克兰与西白俄罗斯地区。9月17日凌晨,苏联白俄罗斯方面军和乌克兰方面军分别在科瓦廖夫大将和铁木辛哥大将的率领下,越过波兰东部边界向西退推进。9月18日,德苏两国军队在布列斯特—力托夫斯克会师。希特勒希望赶紧占领华沙,命令德军必须在9月底之前拿下华沙。

9月25日,德军开始向华沙外围的要塞、据点及重要补给中心进行炮击。随后,德第8集团军开始向华沙发起攻击。9月26日,德国空军开始轰炸华沙。9月27日,华沙守军停止抵抗。9月28日,华沙守军司令向德第8集团军司令布拉斯科维兹上将正式签署了投降书。9月29日,莫德林要塞投降。至10月2日,进行抵抗的最后一个城市格丁尼亚停止抵抗。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第一个战役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结束了。在波德战争中,波军伤亡20万人,被俘40余万人。德军亡1.06万人,伤3.3万人,失踪3400人。

战争结果

在10月初,波兰军被打败后,原波兰领土被分割给德国、苏联、斯洛伐克和立陶宛。德国将波兰走廊和但泽加入版图,而将波兰南部成立“普通政府”(Generalgouvernement)。波兰在二战中死去6百万人(大约当时波兰人口的20%),当中包括3百万犹太裔波兰人(大约波兰犹太人口的99%)。

战后总结

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在总结波兰战役时说:“1939年的战事结局,可以归结为两句话:在东方,一支陈旧得无法救药的军队,为一支应用新技术的小坦克部队加上占优势的空军所瓦解;在西方,一支动作迟缓的军队,却不能及早施展任何有效的压力。”

战略失误

在整个波兰会战期间,西线法军83个师面对德军23个师,其中德军只有11个师较精良,其余都是预备役部队。但甘末林只是在西线作了一个援助波兰的姿态,以搪塞世界舆论。9月7日至8日夜间,他发动了一个所谓的“萨尔攻势”。德军按预定方案迅速退入边境后面的“齐格菲防线”。法军9月12日在15英里长的战线上向前推进了约5英里,占领了大约20个空无一人的村庄。之后,甘末林命令他们停止前进,并指示了前线部队,一遇德军反攻,就立即退回马奇诺防线。当波军总司令和参谋总部要求紧急支援时,甘末林还欺骗说法军一半以上兵力已投入作战。实际上萨尔攻势中法军只动用了15个师。许多纸面上的东西看上去使人感到很踏实、很实在,但真正落到实处便成了子虚乌有的东西。波兰人轻信了英、法两国的空头支票,而不考虑向前苏联结盟。由于轻敌情绪的强烈干扰,它又不能设法稳住背后的前苏联人,将其推向德国人一边,导致了战争一开始就单独与德国交战的困境。事实证明这一失策造成了军事机器的迅速瓦解。从纯粹的军事角度而论,波兰的迅速崩溃又与军事观念的落后和战略方针的失误有关。军事观念上,他们对机械化战争和德国迅速发展的机械化军队的改革和作战方式,几乎是一无所知。德军第十九装甲军军长古德里安在回忆录中写道:“波兰骑兵,因为不懂得我军坦克的性能,居然用他们的长矛和刀剑向战车冲锋,结果遭受了极大的损失。”长矛马刀与装甲坦克对抗,是愚昧和鲁莽嫁接的苦果,用这种中世纪的作战方式对付现代坦克,若发生在原始部落那儿,并不感到奇怪,但发生在生活于现代社会中的波兰人身上,实在是一种可悲的现象,一个由无知导演制造出来的悲剧。由于波军统帅部对敌我双方力量悬殊缺乏清楚的认识,因而直接导致战役指挥的重大错误,他们把主力沿漫长的边境靠近部署。如前所述,在战略态势上,德军已三面包围波兰西部地区,此时的波兰西部就像一块悬在德国张开的大嘴中的肉,波军统帅部却还梦游一般把主力部队往里面送,结果让德国轻而易举地分割合围,聚而歼之。

事实上我们从战后的分析可以看到,波军应考虑放弃西部一些有价值的地区,如西里西亚工业区,而在那累夫河、维斯托拉河流域右线重点设防,作有步骤的防御,以此拖延时间,等待英、法在西线发动进攻,那么即使失败也不至于败得这样快,这样惨。毕竟拖延时间对波兰总是有利的。但波兰指挥官总是幻想能守住一切,结果反倒丢了一切,一败涂地。这又验证了一条军事经验:弱小的一方若想守住一切地区,势必一败涂地。同时,在波军的部署上,我们还看到令人不可思议的一幕,他们将主力靠前配置,很显然他们还打算一旦英、法在西线作战成功,德军主力西调,他们就马上转入攻势,波兹南地区的主力取最短路程,直取柏林。然而结局说明了一切,这一企图完全脱离现实,等到他们醒悟过来,想迅速东撤已不可能了,德国空军已使波兰不怎么发达的交通线陷于瘫痪,步行军的速度又远跟不上德军机械化速度。即使波军以战略防御为主,放弃西部地区,在那累夫河、维斯托拉河多点设防,其意义也只能是作争取时间的努力,一切取决于英、法在西线作战的结果如何。波兰能坚持多久?其间前苏联会不会同德国前后夹击?还是未定之数,谁也无法预料。一个国家若把自己的命运系于打过身上是何等的危险!所以,波兰为但泽而战,不惜以亡国为代价,在策略上是否明智便成了问题。这也是历史留给后人的启示。

2 书籍

波兰闪击战作 者: 王志强 编著

出 版 社: 外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1

字 数: 150000

开 本: 16开

I S B N : 9787119062112

定价:¥28.00

内容简介

闪击波兰引爆世界大战,德国没有充分准备?希特勒忘却“白色方案”,闪击战改写世界战争史,血腥弥漫波兰走廊,华沙的噩梦,人类的噩梦!海陆空三军呼啸,东线惨变人间地狱!

战争的阴云笼罩在欧洲上空,各大国的反应离奇古怪!种族大屠杀,集中营里谁是羔羊?

1939年9月1日凌晨,成群的德国轰炸机向波兰飞去,几分钟后波兰人尝到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突然死亡与毁灭的滋味。

目录

第一章 侵波前夜

1.德军并没有做好完全准备

2.波兰玩的是太极

3.苏德互不侵犯

4.“白色方案”秘密出台

第二章 骑兵与坦克的交锋

1.“一个血腥的挑衅”

2.“闪击战”的滋味

3.激战“波兰走廊”

4.大纵深快速突击

5.“把华沙从地图上抹掉”

第三章 闪击战的“实验场”

1.空军——“会飞行的炮兵”

2.海军——殊死的搏斗

3.陆军——永不屈服的抵抗

4.波兰——流血最多的国家

第四章 奇怪的战争

1.英国人不想为波兰而战

2.法国已被德国军重重乌黑

3.“我们决不开第一枪”

4.德国这台巨大的战争机器

第五章 犹太人的地狱

1.噩梦的开始

2.屠杀——民族大浩劫

3.集中营罪孽难消

4.决不是羔羊

3 博尔克曼·博佩尔著图书

图书信息

作 者:博尔克曼·博佩尔 原著,方政 编译出 版 社:京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9-1

版 次:2

页 数:345

字 数:256000

印刷时间:2005-9-1

纸 张:胶版纸

I S B N:9787806008911

包 装:平装

内容简介

从本书的前几章里他们所做的,极大地伤害了战国民人的自尊,而在战后经济的打击下,这种伤害极容易被当地的独裁统治者加以利用,他们要做的,仅是为本国人民的愤怒树立一个合适的标靶,并将其说成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历史的残酷之处即在于:它以或动或静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但后来的人们却永远不能改变什么,被污辱与被损害的人们的嘶喊将永远在历史的长廊里回响。

在本书的章节里,我们把对战争的注意力聚集在波兰这个个案上,可以发现有很多值得我们反思的东西。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在历史上被其强邻瓜分过数次,而他们每次复车的过程都是艰辛而痛苦的。在这次德波战争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有华沙最后沦陷前军民的拼死抵抗,更有在战前领导人对于国际局势的大意与疏忽。

目录

第1章 重返大国之路

第1节 发疯的凡尔赛和约

第2节 德意志开始恢复元气

第3节 擎起铁字大旗

第4节 重返大国

第2章 帝国扩张

第1节 要大炮不要黄油

第2节 秃鹰军团在行动

第3节 为和平而消失的国家

第4节 希特勒高举魔刀

第3章 鹰的攻击

第1节 “一号作战指令”

第2节 闪击!闪击!

第3节 “开始北京行动”

第4节 坦克,向波兰推进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8: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