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高校社科文库: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民族理论 |
释义 | 图书信息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2月1日) 外文书名: Nationalism and Theory on Ethnology in Modern China 丛书名: 高校社科文库 平装: 261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511209924, 7511209920 条形码: 9787511209924 尺寸: 22.8 x 16 x 2.4 cm 重量: 399 g 内容简介《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民族理论》包括绪论、民族主义思想的传入及其对近代中国民族理论的影响、民族自强与振兴的理论等内容。《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民族理论》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目录序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选题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创新点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民族主义思想的传入及其对近代中国民族理论的影响 一、民族主义思想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 (一)“文明国家”国际政治体系的形成 (二)西方国际政治体系中的中国及其传统民族观念的嬗变 二、西方民族主义思想的传入 (一)西方民族主义思想传入中国的主要途径 (二)传入的基本内容 (三)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理论生成的基本过程 三、民族主义理论对中国民族理论的影响 (一)民族主义理论是近代中国民族理论的源头 (二)民族主义理论是近代中国民族理论的核心 第二章 民族自强与振兴的理论 一、在个人与国家之间 二、维新派为“保国”对国人素质的强调 (一)严复“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思想 (二)梁启超的“新民”思想 三、革命派实现“振兴中华”的方法 (一)蔡锷的“军国民”思想 (二)孙中山“恢复民族地位”的思想 四、南京国民政府“民族复兴”的思想 (一)加强“三民主义”宣传 (二)新生活运动 (三)国民精神总动员 五、国家社会党“民族至上,国家至上”的主张 六、战国策派“国命整合”的思路 七、优生学家“优生救国”的思想 八、中国共产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小结 第三章 争取民族解放和维护民族独立的基本策略 一、对他民族认知的演变 (一)“他者”理论 (二)对他民族感知的演变 (三)对帝国主义及其本质的认识 二、革命派与南京国民政府争取民族解放的方式 (一)争取民族解放和维护民族独立的思路 (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思想历程 三、学术界维护民族独立的独特方式 (’一)史学界的民族形成观 (二)对边疆历史与边疆行政的研究 四、中国共产党争取民族解放和维护民族独立的基本策略 (一)中国共产党反帝策略的演变 (二)维护民族独立与争取民族解放的策略:统一战线思想及应用 小结 第四章 关于民族形成理论及“中华民族”内涵的确立 一、“民族”形成理论的历史演变 (一)西方经典“民族”形成理论的中国化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民族”形成理论的中国化 二、“中华民族”符号的提出与内涵的确立 (一)“黄帝”的建构 (二)“中华民族”符号的提出与内涵的确立 (三)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符号的接纳 小结 第五章 关于民族国家构建的理论 一、对民族国家形成时间及扩展过程的诸多观点 二、民族国家的整合作用 三、维新派民族国家构建的思路 (一)对少数(满族)民族的态度 (二)维新派民族建国思想 四、革命派民族国家构建的思路 (一)对少数民族(满族)态度的演变 (二)“五族共和”论 (三)民族同化论 五、南京国民政府民族国家构建的理论与实践 六、中国共产党民族国家构建的思路 (一)中国共产党民族国家利益观念的明晰 (二)中国共产党民族国家构建理论的确立过程 小结 第六章 “大同”与“融合”的理论设想 一、从民族主义到世界主义——近代中国资产阶轵知识分子的大同思想 (一)康有为的《大同书》 (二)梁启超的大同畅想 (三)孙中山的大同世界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民族“融合”的论断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