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钵盂
释义

盛饭菜的食器,多用于佛教徒化缘之用,多为铜、铁等材质,可在诵经时敲击。

中文名:钵盂

外文名:pa^tra

用途:僧人的食器

意义:出家之行者必用制定之钵

注音

bō yú

名词

1.亦作"钵釪"。是传统道教修行人士发明的一种装水或食物的器具,设计很巧妙,肚大,口小,水等不容易洒出,道人们用钵盂喝水时必须念”净水咒“,所以自古有句”道家一钵水,八万四千虫“的说法。

2.僧人的食器,是一种碗与道教的钵盂完全不同,但是钵盂很实用,所以被佛教僧人借用。

是僧人的化缘用具,一般都是个人使用,有名的高僧使用漆做的钵,因为比较轻,所以漆钵代表了僧人的崇高身份,法门寺有出土。普通僧人使用木钵比较多。一般高僧圆寂之前,会把自己用的袈裟和钵传给得到自己真传的弟子,这个就是成语“衣钵相传”的由来。

3.梵语 pa^tra,巴利语 patta。系钵多罗、钵和罗之略称。又作钵盂。

乃僧尼所常持道具(比丘六物、比丘十八物)之一,一般作为食器。圆形、稍扁、底平、钵略小。其材料、颜色、大小,均有定制,为如法之食器,应受人天供养所用之食器,又为应腹分量而食之食器,故又译作应器、应量器。律制规定,出家之行者必用制定之钵。

材质

钵之材料,如为铁制,则称铁钵(巴 ayo-patta);陶土制者,则称瓦钵(巴 mattika^-patta)、泥钵、土钵。至于盛钵之袋,称为钵囊、钵袋。而为防止钵盂倾倒之钵台,称为钵支;释尊所用之钵,称佛钵(石钵则仅限佛可使用)。后世亦有用涂漆之木钵,然此为外道所用,而非戒律所定范围内者。

补修破损之钵有五种方法,称为五缀钵,即:(一)以细钉塞孔。(二)安小铁片打入令牢。(三)如鱼齿四边铰破内外相夹。(四)以铁片掩孔,周围钉之。(五)用屑末(碎铁末或磨石末)。破损之钵如破五缀(一缀为两指之长度,约六公分)以下始须修补,如破五缀以上,则不须修补,而可要求重换新钵。经修补后再用之钵,则称五缀钵。

钵之大小于各律典中皆有差别,其容量亦因名称而异,通常有上钵、中钵、下钵之别,依十诵律卷四十三载,上钵可容三钵他之饭、一钵他之羹,及其余可食物半羹;下钵可容一钵他之饭、半钵他之羹,及其余可食物半羹;中钵容量则居间。又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五谓,一钵他相当于三十两饭,则三钵他饭为二升;一钵他羹与其余可食物半羹共计一钵他半,则为一升。除上、中、下三钵之外,另有;(一)过钵,又作大钵,比上钵大。(二)减钵,又作非钵,比下钵小。(三)随钵,即浅铁钵之助食器,相当于鐼子。(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七乞学处、四分律卷九、卷四十三、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七、善见律毗婆沙卷十五)p5687

FROM:【佛光大辞典】

FROM:【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FROM:【《释氏要览》(宋 道诚集)】

钵(梵patra)比丘六物(三衣、钵、坐具、漉水囊)之一。又称钵多罗、波多罗、钵和兰等。意译应器、应量器。即指比丘所用的食具。

其种类有铁钵、瓦钵之别。持钵行乞称为“托钵”。由于比丘持钵以应受他人的饮食,故钵亦称应器。

《四分律》卷九中提及钵之种类云:“钵者有六种,铁钵、苏摩国钵、乌伽罗国钵、优伽赊国钵、黑钵、赤钵。大要有二种,铁钵、泥述。”该书卷五十二中说,禁止使用由木、石、金、银、琉璃、宝、杂宝所作成的钵,并以此简别在家和外道。《五分律》卷二十六谓不使用金银七宝、牙、铜、石、木的钵,若使用金银乃至石钵,则犯突吉罗,若使用木钵,则犯偷兰遮,若如外道之使用铜钵,则犯突吉罗。仅准许使用铁钵、瓦钵、苏摩钵。所谓泥钵、瓦钵、苏摩钵,皆是同类之物,苏摩钵是就产地而命名的。

钵的颜色,应熏为黑色或赤色,即《四分律》所说的黑钵、赤钵。《摩诃僧祇律》卷二十九中说瓦钵当熏成孔雀咽色,毗陵伽鸟色,或是鸽色。铁钵则作钵炉,以阿摩勒核、佉陀罗核、巨摩、竹根熏之。关于容量,《四分律》卷九举出大、中、小三种。大者三斗,小者一斗半。但是根据唐代的量法,应是一斗至五升之间。

戒律中规定比丘不得储存多钵,护持钵当如护持自己眼睛一般,应当常以澡豆洗净除去垢腻。

在律制上,规定钵有“体”、“色”、“量”等三法。第一:钵之“体”,材质只准使用瓦、铁两物塑铸,不得使用“金、银、铜、琉璃、摩尼、白蜡、木、石……”等物制做。第二:钵之颜色,《四分律》限用黑、赤两色,《五分律》限用孔雀咽色。除此“黑、赤、灰”三色之外,不准薰染其他颜色。第三:钵的容量,《四分律》说:“大者可受三斗、小者可受半斗、中者比量可知。”依个人食量而定。

至于钵的形状:呈矮盂形,腰部凸出,钵口钵底向中心收缩,直径比腰部短。这种形状可使盛的饭菜,不易溢出,又能保温。

经典

⊙钵的由来

关于钵的由来,根据《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下所述,佛成道后七日(一说是七十七日)未食,适有提谓、波利二商主始献面蜜,佛时知见过去诸佛皆以钵受施。四天王知佛所念,各至须頞山上,从石中得自然之钵,俱来上佛,佛乃受四钵置于左手之中,右手按其上,以神力合为一钵,令现四际。《出三藏记集》卷十五<智猛传>:“又于此国见佛钵,光色紫钳,四边灿然。”《高僧法显传》<弗楼沙国>条云:“杂色而黑多,四际分明,厚可二分,甚光泽。”皆符合此说。

关于其容量,《法苑珠林》卷三十载僧伽耶舍之钵:“释迦如来在世之时,所用青石之钵,其形可容三斗有余。”另据《高僧法显传》所载,可容二斗许。

关于其重量,《大智度论》卷二十六云:“所以不听比丘畜者以其重要。(中略)问曰:侍者罗陀弥善、迦须那刹、罗多那、伽娑婆罗、阿难等,常侍从世尊执持应器,何以不怜愍?答曰:侍者虽执持佛钵,以佛威德力故,又恭敬尊重佛故,不觉为重,又阿难身力亦大故。”

钵损坏时,若五缀(五种修补方法)而不漏,则不得求新钵,经修补后再用的钵,即称五缀钵。钵置于地上时,若有转倒之虞,则当作钵支以安置之,携带时则应收入“钵囊”,或称钵袋、钵络、络囊。

⊙钵的故事

相传佛成道后,二商主供养面酪时,四天王各奉一石钵,佛受之将钵相叠安置在左手,再以右手按下将四钵合为一钵。佛度三迦叶之时,将毒龙放入钵内。佛入灭后,其钵曾被慎重安置,受信徒供养礼拜。法显《佛国记》<弗楼沙国>:“佛钵即在此国,昔月氏王大兴兵众,来伐此国欲取佛钵,既伏此国已,月氏王笃信佛法,欲持钵去,故大兴供养,供养三宝毕,乃校饰大象置钵其上,像便伏地不能得前。(中略)王知与钵缘未至,深自愧叹,即于此处起塔及僧伽蓝,并留镇守种种供养。(中略)可容二斗许,杂色而黑多,四际分明,厚可二分,甚光泽。”

同书<师子国>条下说,佛钵原本在毗舍离,今在犍陀卫,经数百年移至西方月氏国,再经由于阗、屈茨、师子、汉地等国回到中天竺,后至兜率天上,弥勒菩萨见之而深加赞叹,与诸天一同以香华供养七日。其后又重返阎浮提,由海龙王持入龙宫。弥勒菩萨成道之时,钵分为四,重返原地頞那山上,弥勒成道已,四天王取之奉佛。其情形如先佛一般,即贤劫千佛共同一钵。

玄奘西游之时,此国已无佛钵。《西域记》卷二<健驮逻国>条下云:“王城内东北有一故基,昔佛钵之宝台也,如来涅盘之后,钵流此国,经数百年式遵供养,流转诸国,在波剌斯。”

⊙钵支

与钵配合使用的有所谓的“钵支”。所谓“钵支”,就是支稳钵身以防倾斜、或使易于捧持的“垫子、支架”之类。(梵文pattamalaka),又写成钵枝、钵[金*支]、钵搘。《五分律》卷二六中记载:“有诸比丘以钵盛食,着地而翻,佛言:‘准作[金*支]支,用铜、铁、牙、角、瓦、石、材、木作,然漆树除外,(中略)亦准结草着于其下。’”

由此可见钵支是因避免钵放在地上翻倒而作,钵支也被列为“随物”,即比丘、比丘尼所持的用品之一,又称作“杂物”。

日本的‘大乘比丘十八物图’列有图示,由此图示可知其边缘宽阔,为胴部朝底逐渐变细的容器形态,比钵小。

⊙鐼子

钵的附助器皿。在《翻译名义集》中说:“钵中之小钵,今呼为鐼子”。

鐼子也叫做“键(左金右咨)”,大小有三个,形状如钵。平时小鐼装在中鐼里、中鐼装在大鐼里,大鐼装在钵里。用时取出,分盛不同的饮食。

鐼子的由来,根据《四分律》说:“欲分粥,不知何器分?佛言:‘若以键(左金右咨)、若小钵、若次钵、若杓作分’”。《四分律》又说:“乞食比丘,得饭、干饭[[麸-夫+少]等,并着一处。佛言:‘不应尔杂着一处。若是一钵,应以物隔;若树叶皮、若键(左金右咨)、若次钵、若小钵,面应手巾里。’”

⊙钵袋

为包钵的袋子,又称钵囊。为三种袋(钵袋、药袋、杂袋)之一。《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四中说:“时有苾刍手擎钵去,在路跌倒,遂使钵堕破,因斯事阙。缘以白佛,佛言:‘苾刍不应手擎其钵。’便以衣角裹钵而去,又废阙同前。佛言:‘应作钵袋盛去。’苾刍手携,过招如上。佛言:‘不应手持去,应作举挂转持行。’”这是说比丘走时以手持钵,不慎摔破,后来佛陀教其以衣角里之,还是又摔破。最后佛陀便教其制钵袋放置。

由于钵必须随身携带,但用毕后持于手中行走,非常不便,因此而制钵袋,用于行路时装钵,挂于肩上。其材料及大小并没有特别的规定,被列为尼师坛的特物(随物)之一。

另据日僧无着道忠大师禅林象器笺“器物门”说:“‘应量器’内累三个小钵,自大到小,总名鐼子。世尊成道,受四天王四钵,重(合)作一钵,外有四唇。今‘鐼子’三,与‘应器’重成四唇;盖本(来自)世尊故事”。

禅林象器笺“器物门”又说:“应量器又名‘头钵’。--日用轨范云:‘不得将头钵盛湿食’”。

“钵”本来是出家人的必备之物,不能一日或缺的。不过佛教传来中国,我国僧尼未能实行“乞食”生活,古今傅戒“戒场”,虽然都还宣扬律制,发给“钵孟”,但却很少见人使用。时至今日,由于社会潮流激荡、生活形态变迁;出家人早已随顺凡情,烧柴洗米,炊爨渡日了。缅怀那种“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的云水生涯

佛说放钵经

安公云元阙译人今附西晋

佛在舍卫祇洹精舍。时与诸菩萨。无央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天王释梵。及阿须伦鬼神龙。诸人非人。无央数悉会坐。佛说菩萨法无央劫勤苦泥犁。禽兽薜荔。一切忧劳。十方布施。金银珍宝车马奴婢。及妻子头目肌肉。皆不爱惜。用施十方人。勤苦故。

时忉利天上二百天子前世作菩萨道未坚。在佛所闻求道勤苦。皆念道剧难得。心便转求罗汉辟支佛道。

佛知是诸天子意欲转。便化作一人。端正无比。令持百味饭至佛所。前长跪叉手作礼白佛言。愿佛哀我受此饭。佛便受之。坐中有菩萨在佛前坐。字文殊师利。白佛言。当念故恩。座中诸菩萨。悉闻展转相问。文殊师利。前世有何等恩。施于佛而复欲得佛饭。佛即舍钵于地。便下入地中。乃至赖毗罗耶佛刹。刹名波陀沙。钵悬止空中现。彼刹中诸菩萨见之。起前长跪白佛。是悬钵从何所来。亦不堕地。彼佛言。且待须臾。当见菩萨威神变化。

尔时释迦文佛告摩诃目揵连。行求索钵。摩诃目揵连即入八千三昧。遍入八千佛刹视不见。即还白佛言。求索钵了不知处。

佛告舍利弗。汝复行求索。舍利弗入万三昧。下行过万佛刹求钵不得。即还白佛言。我下行过万佛刹求钵了不见。佛复令摩诃迦叶行求索钵。摩诃迦叶便入万二千三昧。复下过万二千佛刹。求索钵不得。还白佛言。我求索钵了不见。舍利弗白弥勒菩萨言。仁者。高才功德已满智慧备足次当来佛。当知钵处弥勒菩萨语舍利弗言。我虽次当来佛功德成满其行具足。不知文殊师利菩萨。譬如十方恒边沙佛刹。满中万物草木。及尔所菩萨。不能知佛一步之中所念何等。

文殊师利菩萨知深三昧。独文殊师利菩萨。能知佛钵处。

舍利弗即起前至佛所。长跪叉手白佛。愿令文殊师利菩萨行求索钵。佛语文殊师利。汝行求钵来。文殊自念。舍利弗当不起于坐而致钵来。即入三昧。譬如日出光明无所不照。菩萨入三昧者。十方无所不至。

文殊内手从袈裟里下探过十佛刹。手指诸节其一节放千万光明出。一光明端各有一莲花。莲花上有一菩萨坐皆如文殊。其下刹有佛莲花上菩萨者。皆持释迦文佛声谢诸佛。复持文殊声遥为诸佛作礼。

如文殊手。逮至赖毗罗耶佛刹。刹中诸菩萨白佛言。是手何等。亦不见边。亦不见际。

赖毗罗耶佛语诸菩萨言。上无数佛刹。刹名沙诃楼陀。佛字释迦文。前有坐菩萨字文殊。最尊光明智慧难可当。作变化如是。诸菩萨白佛言。今我等欲共得见释迦文佛及文殊。赖毗罗耶佛。即放额上千亿光明出。照中央无数佛刹。一至释迦刹。

诸菩萨问佛。今有是大火光烟出。须臾顷便火出。是火泥犁火耶。

佛言。莫作是语。是非泥犁火。释迦刹名沙诃楼陀。是中火也。诸菩萨问佛言。是沙诃楼陀刹者。何因名沙诃楼陀。有是火。佛语诸菩萨。沙诃楼陀刹者。杂恶三毒淫劮嗔怒愚痴。诸菩萨白佛言。沙诃楼陀刹中诸菩萨。忍辱不嗔怒者作是为可。

佛语诸菩萨。释迦刹中人。骂詈菩萨轻是挝捶者。菩萨忍辱终不加嗔怒。慈哀十方人欲令度脱。皆是菩萨威神所加。菩萨忍辱之恩。故名沙诃楼陀。诸菩萨白佛言。我等闻是大欢喜。得不生释迦刹弊人之处。

赖毗罗耶佛告诸菩萨。莫说是语不可。沙诃楼陀刹中诸菩萨意。

佛言。我为汝曹说。东方佛字头意。刹名诃波离摩坻陀惹。头意佛刹中菩萨。行六度悉具足。不如沙诃楼陀刹中菩萨行六度一日一夜。念十方勤苦皆使度脱。何以故。沙诃楼陀刹中作行勤苦。譬如一佛刹坏败时火烧其刹。有人着新衣从东方来入火中。从火中至西方。其身出不烧是难不。诸菩萨言。甚难天中天。佛言。沙诃楼陀刹中菩萨。一日一夜所行。骂詈轻易之。菩萨忍辱终不嗔怒。譬如是人行火中。身不烧之难。尚不及是菩萨。若百倍千倍万倍亿倍。诸菩萨等二万人前白佛。愿欲上至沙诃楼陀刹。供养释迦文佛。及文殊师利菩萨等。赖毗罗耶佛语诸菩萨。若欲至沙诃楼陀刹者先治汝意。譬如地得香花好物不喜。得屎尿涕唾脓血恶露亦不嗔。

佛言。我何因为若曹说是语。释迦文佛刹中有菩萨。先世多供养诸佛者。人有急性者。意善之事但口教急用。今世恶故。诸菩萨白佛言。沙诃楼陀刹诸菩萨。先世多供养诸佛求道大久。何缘生沙诃楼陀弊恶人处。

佛告诸菩萨。有二因缘。今世生沙诃楼陀刹。本前世与释迦文佛。俱行索佛故世世相随。复有菩萨。宿命有恶不尽故生彼恶世。诸菩萨白佛。今是诸菩萨。生沙诃楼陀刹。何因缘得除宿命之恶。佛言。善男子善女人。生沙诃楼陀刹。索菩萨道。生贫家舍。用是故除宿命恶。又多病者复除宿命之恶。又遭遇父母兄弟妻子病瘦死亡忧愁感伤用是故复除宿命之殃又遭逢县官恐怖弃捐父母家室财产亡逃忧愁。用是故复除宿命之殃恶。若有一旦失财业穷厄。用是故复除宿命之殃恶。若在恶国中生。本为他国所攻败坏。奔走愁忧无聊。用是故复除宿命之殃恶。若生弊恶人中贫贱面目丑陋。形癃盲聋不属逮人。父母兄弟妻子宗亲皆共憎之。是人愁忧用是故复除宿命之殃恶。若闻有善道欢喜。欲索明师教告经道开心从受。不得明师便愁忧。用是故复除宿命之殃恶。若复遥闻远方有师高明智慧通达。欲往从受经学。身体病瘦手足拘挛不可动摇。钱用乏少又无伴侣便不可行。念之愁忧。用是故复除宿命之殃恶。若有人行求善师。欲从学受经。道师大明达皆知道要。弟子愚痴无慧意不开解。便自愁忧。用是故复除宿命之殃恶。若有善师欲教弟子世间之事开语经道。弟子愚痴不能忍辱。便弃捐师去。后归念师法戒大欢喜意悔愁忧。用是故复除宿命之殃恶若有求菩萨道者。卧出梦中见怨家持刀兵追逐怖恐梦中恐懅复除宿命之恶。若有菩萨道家善男子善女人宿命殃恶未尽。死当入泥犁中勤苦一劫。得善师教悔过一日一夜者。头痛身热诸病悉除尽。不复入泥犁中。赖毗罗耶佛语适竟。

文殊师利下手探钵。赖毗罗耶佛刹。及中央无央数佛刹。上至释迦文佛刹皆大震动。一切人皆令惊怖。

舍利弗起前。长跪叉手白佛言。今以何因缘震动如是。莫不惊恐者佛语舍利弗。今是地震动者。文殊师利探钵。是故震动。舍利弗问佛言。钵在何所止

佛言。钵乃在下。过无数佛刹有佛。字赖毗罗耶。其刹名波陀沙。钵止是中。舍利弗白佛言。今诸菩萨阿罗汉。及诸天人阿须伦鬼神龙。欲见下方赖毗罗耶佛刹及中央诸佛刹。欲见文殊师利变化取钵。时佛便放足下百亿光明。悉照十方无数诸佛刹土。

如是悉遍见赖毗罗耶佛刹诸菩萨。见文殊师利变化取钵。时诸菩萨天人阿须伦鬼神龙皆大欢喜。诸阿罗汉皆大愁毒泪出。各自言。菩萨尚能变化。在所作为乃尔。何况佛威神光明难可当。我等宁入泥犁中百劫。后出闻菩萨法便奉行。何忧不得我愿。

赖毗罗耶佛刹中诸菩萨。及中央诸佛刹土菩萨无央数。皆来上至释迦文佛所。诸菩萨各自念言。到释迦文佛所供养。中有菩萨散花覆一佛刹。有菩萨散香。有菩萨散天衣。有菩萨散金银珍宝。有菩萨作音乐声。一佛刹中如是诸菩萨。皆前持头面着地。为佛作礼已却坐。

文殊师利菩萨。探钵来出坐中。诸菩萨阿罗汉诸天人阿须伦鬼神龙莫不欢喜。

舍利弗起前长跪叉手白佛言。文殊师利有何等恩施与佛。今何因缘。言当念故恩。

佛语舍利弗。乃前世无数劫。时有佛字罗陀那只。有六万比丘阿罗汉。七亿二千万人诸菩萨中有一菩萨。字惹那罗耶。朝起入城分卫得满钵。来还从街上行。有一乳母抱长者子。字惟摩罗波休。息沙门持钵便下。乳母抱趣沙门所。沙门以石蜜饼授与小儿。小儿啖之大美。便随沙门去。乳母逐护之。小儿啖尽。尽便还故。意欲还去沙门复取饼授之。儿啖饼逐随沙门出城到佛所。见佛端正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视之无厌。见诸菩萨比丘大欢喜。沙门便教小儿澡手漱口。便持钵饼与小儿令饭佛。汝今得安隐后得其福。小儿取授钵饼。持至佛前。以手接饼着佛钵中。复过与诸菩萨比丘僧。皆悉满足食饱饼钵如故。如是饭佛菩萨及比丘僧七日。小儿大欢喜。自说我日持一饼饭佛菩萨及比丘僧。七日饭满我必得福。因是一功德得佛。佛语诸菩萨阿罗汉言。此是本时恩也。惹那罗耶菩萨。今文殊是也。时小儿维摩罗波休者。我身是也。今我得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威神尊贵度脱十方一切众生者。皆文殊师利之恩。本是我师。前过去无央数诸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恩力所致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

佛说是经时。忉利天上二百菩萨自念。佛本文殊所教化。令作功德成佛。文殊何以故。在佛前不成佛耶。

佛言。文殊深入善权广化众生故未取道。佛告诸菩萨及比丘四众。前二百天人菩萨欲悔取二乘者。见文殊变化吾应报恩。今皆更发无上心修菩萨道。后世皆当作佛。

佛说经已。诸菩萨比丘僧。诸天人阿须伦鬼神龙。皆大欢喜起为佛作礼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2:4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