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钵水母 |
释义 | 钵水母纲的1纲,通称钵水母。本纲水螅型不显或缺如,多数为大型水母,无缘膜或仅有假缘膜,生殖细胞由内胚层形成。全为单体,完全海产。约有 200种。中国沿海常见种有海蜇、霞水母、海月水母等。除十字水母营附着生活外,都是浮游生活,广布于各大洋,尤以热带海区为多。 中文学名:钵水母 二名法:Scyphozoa 界:动物界 门:腔肠动物门 亚门:刺胞亚门 纲:钵水母纲 目:根口水母目 、冠水母目 种:钵水母 分布区域:生活在深海 简介钵水母,腔肠动物门的一类大型水母。全海产,属钵水母纲(Scyphozoa)。约200多种。水螅型不发达,很小,少数种类完全退化;水母型发达,中胶特别厚,无缘膜。 主要特征全海产,多为大型的水母。 大部分种类有世代交替现象。 水母型不具缘膜,结构复杂,感觉器官为触手囊; 水螅型不发达甚至消失,常常以幼虫的形式出现。 生殖腺由内胚层产生。 内外胚层均有刺细胞。 钵水母纲钵水母纲(学名Scyphozoa)通称钵水母。是腔肠动物门、刺胞亚门的一个纲。一类不具缘膜的大型水母。 本纲水螅型不显或缺如,多数为大型水母,无缘膜或仅有假缘膜,生殖细胞由内胚层形成。全为单体,完全海产。约有 200种。中国沿海常见种有海蜇、霞水母、海月水母等。除十字水母营附着生活外,都是浮游生活,广布于各大洋,尤以热带海区为多。钵水母纲 boshuimu gang 钵水母纲 海月水母的生活史 钵水母的外形与水螅虫纲的水母型极相似,其区别是:多数体大,伞径最大达2米以上;有胃膜和胃丝,体呈四辐对称;生殖腺多位于生殖下穴的底部;水管系统复杂,辐管4条或4的倍数,常彼此构成网状。 水母内伞有发达肌纤维,借此收缩以排出胃腔内的水使水母向上或向侧方运动。刺细胞分布在外伞表面、口腕、缘触手和胃丝上。 除金黄水母为雌雄同体外,多为雌雄异体。精子和卵子由口排出,体外受精,少数种(如海月水母)在雌体内受精。受精卵经多次卵裂,发育为浮浪幼虫,幼虫浮游一段时间以后,附着变态为螅状幼体或钵口幼体,它能以无性出芽的方式进行生殖,产生另一个新的螅状幼体,也可以通过横裂生殖,成为横裂体,状似一叠碟子,每一碟体的边缘有8对缘瓣,以后逐一脱离母体,成为浮游的碟状幼体,迅速长大为有性的水母体(见图[海月水母的生活史])。这种世代交替的生活史较为普遍。但有少数种类,如游水母属,并没有世代交替,自浮浪幼虫直接发育为碟状幼体,无性世代的螅状幼体和横裂体完全消失。 本纲中的灯水母、游水母、黑伞水母和棕色水母 4个属具有发光能力,在受到刺激后分泌出绿色或蓝色的发光粘液。 钵水母纲下分5个目: ①十字水母目,约 30种,产于寒温带浅水水域,营附着生活,中国常见的有叭水母和高杯水母; ②方水母目,约16种,生活于热带、亚热带大陆架浅海区,其中灯水母体高达25厘米,能吃比它大的鱼。产于印度洋的疝囊水母和束手水母的刺细胞有剧毒,人被刺伤后,几分钟内就会死亡; ③冠水母目,约有31种,大多为深水种类,体呈红色、褐色、黑色或紫色,最大伞宽达38厘米以上。其中游舟水母的垂直分布可达7100米的深度; ④旗口水母目,约有50种。其中北极霞水母是水母类中最大的种类,伞宽达 200厘米以上,体呈红褐色或黄色; ⑤根口水母目,约80种,其中经济意义较大。有的种类如口冠海蜇是大型食用水母,体重达150千克。 种类介绍十字水母(Stauramedusae),上伞面具柄,可附着外物,无水螅型,如浅喇叭水母(Haliclysus steinegeri)。立方水母(Cubomedusae),伞体立方形,分布热带海洋,有的毒性大,人被刺可导致死亡。 冠水母(Coronata),伞体下部有一环沟,伞缘分数叶,生活在深海。旗口水母(Semaeostomeae),伞体扁平,大型种类。 北部海洋中的北极霞水母(Cyaneaarctica),伞径可达2米,触手长30米。 中国黄渤海分布的霞水母(C.nozakii),伞径一般50厘米,触手长10余米,可驱散鱼群、破坏网具。 根口水母(Rhizostomeae),为大型食用水母,成体口愈合,口腕上有许多小孔状的吸口,伞体呈蘑菇状,明显分为伞部和腕部,中胶厚且硬,伞缘无触手。 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在中国沿海均有分布。加工后制成蜇皮和蜇头,是很有营养的海产品,又可入药。中国早在1600多年前晋朝就已开始食用。1981年,中国科学家首次报道海蜇的发育变态过程。海蜇有“低音耳”,可预报风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