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钵池山 |
释义 | 钵池山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自唐时就有名,明清两代,更是盛极一时。 据今人研究,洞天福地的观念约形成于东晋以前。东晋时编辑的《道迹经》已提到“十大洞天”和“地中洞天三十六所(即所谓的三十六小洞天)”等名词,其中还称引道书《福地志》。南北朝时编纂的《敷斋威仪经》中有“二十四治、三十六靖庐、七十二福地、三百六十五名山……”的说法。但是,《道迹经》中只列出“十大洞天”具体名称,对三十六小洞天并未给出具体名称,《敷斋威仪经》中都只是泛称。在唐以前列举出神仙居住地最多的是葛洪,但也只列出了二十余处。而现在公认的、最早完整列出十天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具体名称的就是司马承桢。 时任淮安关监督的冒广生来淮安仅一年光景便刊刻了《楚州丛书》。丛书收录了自汉代以来到清代的诗文、碑碣、画鉴、书法及专著、方志等共23种。凭着他的执着精神,利用他和当地文人雅士交往多的便利,千方百计寻找线索,硬是从当地文人的诗集以及一些笔记中发现不少蛛丝马迹。从他在《志》中注明的引文来看,他共参阅了各种文献近40种,涉及100余位文人墨客所写的有关钵池山的诗词歌赋近200篇。其中像《味静斋诗集》、《墨香精舍诗草》、《妙叶堂集》等绝大多数都是难得一见的本子。这一点,连当地人也感受到诧异,如段朝瑞就说“余知者心灯、普雷耳,公竟至二十六人之多,且上及宋代,奇极博极”。凭着这些材料,冒广生终于编成了《钵池山志》。 《钵池山志》分山水、建置、古迹、金石、人物、方外等六个部分,另附志余。该书通过大量的诗词歌赋、碑碣石刻勾勒出了钵池山的基本历史轮廓,探述了其源流,以及山上各种名胜的兴废,使已经毁弃的钵池山能够以另一种形式显现在人们的眼前。而且,志中所引文献,今多不传,因此,冒氏的工作,也为今人研究钵池山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李白诗曰:“飞凫从西来,适与佳兴并。眷言王乔舄,婉娈故人情”。传说王子乔为周灵王之太子,在钵池山炼丹得道而飞天成仙。丹成得道时,丹台下的丹井水变为三色,鸡变凤凰,犬变麒麟,与之一起升天。 钵池山是道教名山,这是众所周知的,因为,它首先就是以名列道家七十二福地而出名的。但是,真正使钵池山在历史上闻名的,却是佛教。 据史料记载,早在北宋乾德元年(963年),高僧玉海就在钵池山兴建了洪福寺(景会寺前身)。元明之时,香火盛极一时。特别是在明代,景会寺(一作景慧寺),拥有山门、钟楼、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伽蓝堂、祖师堂、法堂、丈室、斋堂、毗庐阁等,规模宏大,“殿阁宏敞、造像庄严、金碧辉耀而寺始极其盛噫”(见明金铣所作《束力封景会禅寺兴造记》),成为淮东名刹,文人墨客题咏极多。而且,钵池山高僧云集,仅《钵池山志》就收录18位。 而道教方面,除了传说中的王乔炼丹遗迹外,只有一个乾元道院,规模也有限(“构屋数椽”)。同样在《钵池山志》中,仅收录一位道人名姓。两者显然不可同日而语。 因此,钵池山是源于道家而兴于释氏。 一般材料上均说,钵池山毁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一场大水。这种说法,也不确切。确实,乾隆三十九年那场大水,对钵池山造成的打击是相当沉重的。综合史书上记载来看,主要破坏在这几个方面:一是河水带来的积沙淤平了山子湖和邱家湖(“及水退,平地积沙八九尺,湖亦淤平,仅存一线”),二是湖中名胜爱莲亭被冲毁,三是景会寺被淤。 但是,钵池山却并未就此在历史上销声匿迹。 兹举几例: 其一,嘉庆乙丑(1805年),地方官李如枚作了一首《爱莲亭》诗,在序中说,爱莲亭被毁后,淮关监督伊龄阿在故址建观音庵,后来又有人在此建文津书院。李如枚本人为使“爱莲亭之名不致久而不遂没”,于1804年改文津书院为爱莲书塾。 其二,同治四年(1864年)旧历三月十五,漕运总督吴棠曾游钵池山,并写了一篇游记。记中记载了其游景会寺并为寺题写匾额和对联。 其三,1927年,田毓王番在《钵池山志序》记载:去岁秋,偕友往访景会寺,隐辰为之导游。隐辰本人还于1938年为重刊《钵池山志》作序,这说明,当时景会寺还在。 但是,乾隆年间那次洪水,对钵池山的破坏确实是严重的,山子、邱家二湖被淤,等于湖光山色已去了一半。更为要命的是,此后大清由康乾盛世转向衰落,因此,尽管景会寺历代众僧努力经营,非但未恢复元气,反而在民国以来不断的战火中消亡,连钵池山本身也被当作建材被大两采掘矿石而夷平。 天下七十二福地: 地肺山--在江宁府句容县界,昔陶隐居幽栖之处。 盖竹山--在衢州仙都县,真人施存治之。 仙?山--在温州梁城县十五里近白溪草市,真人张董华治之。 东仙源--在台州黄岩县,属地仙刘奉林治之。 西仙源--亦在台州黄岩县峤岭一百二十里,属地仙张兆期治之。 南田山--在东海东,舟船往来可到,属刘真人治之。 玉溜山--在东海近蓬菜岛上,多真仙居之,属地仙许迈治之。 青屿山--在东海之西,与扶桑相接,真人刘子光治之。 郁木洞--在玉笋山南,是萧子云侍郎隐处,至今阴雨,犹闻丝竹之音, 往往樵人遇之属地仙赤鲁斑主之。 丹霞山--在麻姑山,是蔡经真人得道之处,到今雨夜多闻钟磬之声,属蔡真人治之。 君山--在洞庭青草湖中,属地仙侯生所治。 大若岩--在漫无边际州永嘉县东一百二十里,属地仙李方回治之。 焦源--在建州建阳县北,是尹真人隐处。 灵墟--在台州唐兴县北,是白云先生隐处。 沃洲--在越州剡县南,属真人方明所治之。 天姥岭--在剡县南,属真人魏显仁治之。 若耶溪--在越州会稽县南,属真人山世远所治之。 金庭山--在庐州巢县,别名紫微山,属马仙人治之。 清远山--在广州清远县,属阴真人治之。 安山--在交州北,安期生先生隐处,属先生治之。 马岭山--在柳州郭内水东,苏耽隐处,属真人力牧主之。 鹅羊山--在潭州长沙县,娄驾先生隐处。 洞真墟--在潭州长沙县,西岳真人韩终所治之处。 青玉坛--在南岳祝融峰西,青乌公治之。 光天坛--在衡岳西源头,凤真人所治之处。 洞灵源--在南岳招仙观西,邓先生所隐地也。 洞宫山--在建州关隶镇五岭里,黄山公主之。 陶山--在温州安国县,陶先生曾隐居此处。 皇井--在温州横阳县,真人鲍察所治处。 烂柯山--在卫州信安县,王质先生隐处。 勒溪--在建州建阳县东,是孔子遗砚之所。 龙虎山--在信州贵溪县,仙人张巨君主之。 灵山--在信州上饶县北,墨真人治之。 泉源--在罗浮山中,仙人华子期治之。 金精山--在虔州虔化县,仇季子治之。 阁皂山--在吉州新淦县,郭真人所治处。 始丰山--在洪州丰城县,尹真人所治之地。 逍遥山--在洪州南昌县,徐真人治之地。 东白源--在洪州新吴县东,刘仙人所治之地。 钵池山--在楚州,王乔得道之处。 论山--在润州丹徒县,是终真人治之。 毛公坛--在苏州长洲县,属庄仙人修道之所。 鸡笼山--在和州历阳县,属郭真人治之。 桐柏山--在唐州桐柏县,属李仙君所治之处。 平都山--在忠州,是阴真君上升之处。 绿萝山--在朗州武陵县,接桃源界。 虎溪山--在江州南彭泽县,是五柳先生隐处。 彰龙山--在潭州澧陵县北,属臧先生治之。 抱福山--在连州连山县,属范真人所治处。 元晨山--在江州都昌县,孙真人、安期生治之。 大面山--在益州成都县,属仙人柏成子治之。 马蹄山--在饶州鄱阳县,真人子州所治之处。 德山--在朗州武陵县,仙人张巨君治之。 高溪蓝水山--在雍州蓝田县,并太上所游处。 蓝水--在西都蓝田县,属地仙张兆其所治之处。 玉峰--在西都京兆县,属仙人柏户治之。 天柱山--在杭州于潜县,属地仙王柏元治之。 商谷山--在商州,是四皓仙人隐处。 张公洞--在常州宜兴县,真人康桑治之。 司马梅山--在台州天台山北,是李明仙人所治处。 长在山--在齐州长山县,是毛真人治之。 中条山--在河中府虞乡县,是赵仙人治处。 湖鱼澄洞--在西古姚州,始皇先生曾隐居此处。 绵竹山--在汉州绵竹县,是琼华夫人治之。 泸水--在西梁州,是仙人安公治之。 甘山--在黔南,是宁真人治处。 ? 山--在汉州,是赤须先生治。 金城山--在古限戍,又云石戍,是石真人所治之处。 云山--在邵州武刚县,属仙人卢生治之。 北邙山--在东都洛阳县,属魏真人治之。 庐山--在福州连江县,属谢真人治之。 东海山--在海州东二十五里,属王真人治之。 钵池山公园介绍钵池山(淮安市水渡口)公园因山而得名,因水而生灵。钵池山 “盘纾凹曲,形若钵盂”,所以,人们称其为钵池山。唐代杜光庭的《洞天福地记》最早记载钵池山被列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传说周公子乔曾在此炼丹。 周公子乔是周灵王的太子,赋性闲静,喜好吹笙,常被凤凰和鸣之乐声环绕。他才智过人,15岁就把晋平公使者叔誊问得瞠目结舌,无言以对。后因政见与他的父亲不同出走,浪迹于伊、洛二水之间,拜浮邱公为师,在嵩山学道三十余年。道成择地炼丹,到淮水下游,发现了这个“幽远闲旷”的钵池山。公子乔便筑起炼丹台,在台下挖了丹井,井水清冽甘甜。金丹炼成后,饲鸡犬,鸡犬化成凤和麟,公子乔便驾凤携麟升天而去。 李白《淮阴书怀》诗曰:“飞凫从西来,适与佳兴并。眷言王乔舄,婉娈故人情”,说的就是公子乔在钵池山炼丹飞升的故事。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