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拨镫法 |
释义 | 运笔的一种技法。镫一作灯,故亦有譬喻执笔运指如挑拨灯芯的。"拨镫法"是古代书法理论中关于书写技巧的一种方法,现今对它的解读依然停留在原有的认识水平上,古今书学论著大多把"拨镫法"视为执笔法,笔者通过对古今文献以及书法运笔规律的综合分析,认为拨镫法是用笔之法,是执笔与运笔之综合,此法首先是执笔法,然后是在此前提下的运笔法。 中文名:拨镫法 含义:古书法理论中书写技巧的一种方法 首见:唐林蕴《拨镫序》 要领:“推、拖、捻、拽” “拨镫法”的来历“拨镫法”首见于唐林蕴《拨镫序》:〖蕴咸通末为州刑掾,时庐陵卢肇罢南浦太守,归宜春。公之文翰,故海内知名。蕴窃慕小学,因师于卢公子弟安期。岁余,卢公忽相谓曰:『子学吾书,但求其力尔。殊不知用笔之力,不在于力,用于力,笔死矣,虚掌实指,东西上下,何所图焉。常人云『永』字八法,乃点画尔,拘于一字,何异守株。《翰林禁经》云:笔贵绕左,书尚迟涩。此君臣之道也。大凡点画,不在拘之长短远近,但无遏其势。俾令筋骨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此画尔,非书也。吾昔受教于韩吏部,其法曰『拨镫』。今将授子,子勿妄传。推、拖、捻、拽是也,诀尽于此,子其旨而谓乎。 我们从林蕴《拨镫序》中得到这样几点信息: 1《拨镫序》是一部书法技法论著的序文。 2“拨镫法”的师承关系,即林蕴传自卢肇,卢肇传自韩愈。 3“拨镫法”的基本要领是 “推、拖、捻、拽”。 南唐李煜《书述》:〖昔有七字法,谓之拨镫,自卫夫人并钟、王、传授与欧、颜、褚,陆等,流于今日。然世人罕知其道者。孤以幸会得受诲于先生(据沈尹默先生考证此即辨光)所谓法者,擫、押、钩、揭、抵、拒、导、送是也。〗 按照李煜的说法,“拨镫法”传自晋卫夫人,较林蕴传自韩愈说早四百余年。 古“镫”字解读(一)《说文· 金部》:〖锭,镫也。从金定声。〗又: 〖镫,锭也。从金,登声。”〗 (二)《集韵·登韵》:〖镫,锭也。锭中置烛,故曰镫。〗 (三)《正字通·金部》:〖镫,亦作灯,俗作灯。〗 (四)《辞源》:〖镫 1 dēng 集韵 都腾切,平,登韵。 ①古食器,豆属。本作“登”。仪礼公食大夫礼:“大羹湆不和,实於镫。”注:“瓦豆谓之镫”又豆足曰镫。礼祭统:“夫人荐豆执校,执醴授之执镫。”注:“镫,豆下跗也。”②同“灯”。以形似豆而名。文选战国楚宋玉招魂:“兰膏明烛,华镫错些。”又三国魏刘公干(桢)赠五官中郎将诗:“众宾会广座,明灯熺炎光。” 2 dèng 都邓切,去,嶝韵,端 ③马鞍两边用以踏足者。南齐书张敬儿传:“敬儿与(沈)攸之司马刘攘兵情款,及苍梧(王)废,敬儿疑攸之当因此起兵,密以问攘兵,攘兵无所言,寄敬儿马镫一只,敬儿乃为之备。”〗[4] 拨:bō 《现代汉语词典》关于“拨”字,有四项释义,和本题有关的就两项,一是:手、脚或棍棒等横着用力,使东西移动;如拨门、拨船。二是:掉转,如拨马头。 “拨镫法”的解读自唐以来,历代书法名人对“拨镫法”的解读,可谓是五花八门,歧义纷呈,现择其要者如下: 北宋董逌《广川书跋 · 怀素别本贴》:〖邬融尝问素:『何不学雨溜痕?』良久而省。又问:『拨镫法如何?』曰:『如人并乘,镫不相犯。』〗 元代陈绎曾《翰林要诀》:〖拨者,笔管着中指、无名指指尖,令圆活易转动也。镫即马镫,笔管直,则虎口间空圆如马镫也。足踏马镫浅,则易出入,手执笔管浅,则易转动也。〗 明代杨慎《诗品》释拨镫法云:〖虞邵庵《题画古木诗》云『后主拨镫法』盖江南李后主云:『书有七字法,谓之拨镫法。曰:擫、押、钩、揭、抵、拒、导、送也。』镫古镫字。拨镫、画沙悬针垂露皆喻言。拨镫如挑灯,不急不徐也。杨铁崖(元杨维桢)与顾玉川联句云:『书出拨镫侵茧纸』。可为证也。〗 明代解缙〖拨镫以下,莫若平覆,此亦晋法,而宋元人颇尚之,其法双钩双挑,平腕覆掌,实指虚拳是也。〗 清代包世臣《艺舟双楫 ·述书中》:〖唐贤状拨镫之势云(如人并乘,镫不相犯)盖善乘者,足尖踏镫必内钩,足大指着镫,腿筋皆反纽,是以并乘而镫不相犯。此真工为形似者矣。〗 清朱履贞《书学捷要》云:〖书有拨镫法。镫,古“灯”字,拨镫者,聚大指、食指、中指撮管杪,若执灯,挑而拨灯,即双钩法也。〗 清段玉裁《经韵楼集 述笔法》云:〖拨镫二字,正灯火之古字。非马上脚凳也。今人锡油灯栝,圆乎其底而中植其柄,以两指撮其顶令其底平压灯草而移前,此正撮笔如法,到纸沉着之喻也。〗 清周星莲《临池管窥》中云:〖拨镫或谓挑灯,或谓马镫,于义皆是。总之执笔须浅,浅则易于转动。〗 清杨宾〖“镫”古“灯”字,盖谓右军笔法将绝, 如灯之将熄, 拨之使之复明也。〗 现代王学仲《书法举要》:〖分别地说,就是擫、押、钩、格、抵,合起来说,就是“五指齐力”,这就是传统的“拨镫法”。〗 现代孙晓云《书法有法》:〖 “镫”,马镫也。古语中“镫”又同“灯”。 “拨”,是一种反复来回的动作。 “拨镫”,笔杆为马,拇指为左镫,其余四指为右镫。当时古人将控制马头的缰绳系于左右两脚镫,腾出两手拿武器,两脚前后左右“拨”动起来,必令马纵横进退,悉听指挥。 “拨镫”,“镫”作“灯”,笔杆为灯心,拇指、食指与中指“拨”动起来,亦令灯心转动。 无论哪种“拨镫”其大拇指与其余四指须来回捻动,结果无疑要使笔杆转动。〗 从以上举例可以看出,对“拨镫法”这一古法,历代书家们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有很多不同的见解,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望文生义,玄谈臆说者也兼而有之。究竟孰是孰非,这对于中国书法艺术的继承和发展,都是一个需要澄清的问题。 古人设喻的合理性设喻,俗称打比方,是用容易明白的甲事物来说明不易明白的乙事物。或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的更加生动鲜明。 “拨镫法”是说书法笔法类似执签拨灯之法,并非“拨镫法”就等于书法笔法。这个理是需要首先弄清的。 古油镫,大量考古资料证明,我国最早的灯具始于战国,战国时期的灯具,结构完善造型优美,主要是青铜灯具,故“镫”字从金旁。 晋代郭璞注《尔雅-释器》有“瓦豆谓之登”,古代称灯为“镫”,“镫”“登”通用,“登”字下部为豆,说明最早的灯为豆形。豆是新石期时晚期至战国时期的一种陶制餐具。最早的镫由豆发展而来,我们的祖先在形似古食器豆的古油灯立柱顶部浅盘中置以油脂,以棉或纱絮捻成灯芯,浸入油脂中,露出灯芯头于浅盘边缘,点燃后用以照明。由于灯芯头因燃烧产生黑色碳渣,致灯苗由亮变暗,必须手执灯签拨去碳渣,将灯芯拨挑至足够长度,灯苗才又恢复原有亮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尚未通电前仍广泛使用这种油灯照明(同时使用的也有“洋油灯”即“煤油灯”)。这种灯是人类光明的使者。“万古分明看简册,一生照耀付文章。”(元谢宗可诗句),“三朝老物谁陪我?一盏书灯六十年。”(袁枚诗句)数千年来这种油灯陪伴无数的文人学者著就了难以数计的宏文巨著,才使我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历劫不废且能日臻其皇。 拨镫(见图1),常用词,指手执灯签拨灯芯。古来就有“灯不拨不亮,理不辨不明”之说。 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古代书家为何以“拨镫”比喻书法笔法了,一是手执灯签拨灯的方法与写字执笔的方法基本一致,也就是古书论中常提到的“单苞法”、“搦管法”、“三指执笔法” ,也即解缙所说的“平覆法”。二是执签拨灯的动作和当时席地而坐,左手执简或纸,右手斜执笔而书的书写动作相仿。沙孟海先生曾在《古代书法执笔初探》一文中,通过对历代图画中所绘执笔方式的考察,认为“写字执笔方式,古今不能尽同,主要随坐具不同而移变。席地时代不可能有如今天竖脊端坐笔管垂直的姿势。”古代书家以大众最熟悉的现象——“拨镫”设喻书法用笔,是何等的形象生动,而又通俗易懂。只是由于历史的变迁,高桌椅的使用,使得唐以后的人们忘记了席地时代的书写姿势了。所以才导致本来很简单的笔法比喻变得如此扑朔迷离,神秘莫测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