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感悟中庸智慧 |
释义 | 基本信息作 者: 李怡,张晟 编著 出 版 社: 中国华侨 出版时间: 2007-10-1 字 数: 233000 版 次: 1 页 数: 292 印刷时间: 2007/10/01 开 本: 印 次: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802223912 包 装: 平装 编辑推荐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关于如何建设社会秩序,如何让人们和谐相处,这是先贤哲士们殚思极虑思考与探索的问题,并涌现出了诸多理论,而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即是把事物的两个极端联系起来,遵循适度原则。因此,可以把中庸的高明之处理解为寻求社会平衡、人生平衡、内心平衡的智慧。 内容简介道在人中,体现为两个状态:一种就是圣人;可以“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这种人不用处心积虑就可以获知事物的根本,行为中体现的就是道的本性,做什么事情都是自然而然地合乎尺度,而不用费心地去较长论短,然后才衡量出“中道”的位置。毫无疑问,这种人很少,世面上我们难得一见。 另一种就是一般修道的人(诚之者)、也就是我们这些人了。如果不勉就不能中,不思也不能得,无论是品德修养和行为素质,都远远达不到“道”的要求。那么才需要熏习、需要“格物致知”、需要“择善固执”了。 说来就是因为有“自我”的的私欲、习性的存在。我们日常里体现出来的那个自然,决非人家“圣人”的那个自然,而是神性、人性甚至于动物性混合出来的自然,所以就必须要“修为”了,修道,就是要不断剔除自我身上那些虚妄而不真实的东西,也就是六祖所说的“直心是道场”,这个“直心”和“诚”是一个意思。都是叫我们不要因为自己的私心去拐弯抹角、蒙昧事物的真相,要坦荡地面对这个世界,这样本性的智慧才能常生! 图书目录第一章 中庸乃人生成败的智慧根本 体味中和,中庸之道打造完美人生 天命谓性,智理明事是做人的根本 素位而行,知足才能常乐 食而知味,感受坚持之美 拳拳服膺,凡事都要掌握尺度 极端与中和,展现平衡的智慧 第二章 态于中,信于外 诚参天地,诚信为人方能立足天下 无信不立,威望源自以德服人 自诚明乃性,人性本善但并非愚善 至诚无息,相信好人有好报 天地之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第三章 君子当慎独中立 比中而行,多与品德高尚的人交朋友 成慎不睹,高尚的行为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知耻近乎勇,要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 不偏不奇,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正道直行,控制欲望,平淡是真 素隐行怪,哗众取宠只会遭人厌恶 第四章 仁者爱人,仁者无敌 …… 第五章 诚则明,明则诚 第六章 和为贯,不自弃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