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甘薯瘟病
释义

基本信息

中文名:甘薯瘟病别名:细菌性枯萎病、青枯病

病原中文名:青枯假单胞菌

病原拉丁学名: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pv.batatae(Smith)Smith

病害类型:细菌

主要危害作物:甘薯

主要为害部位:全株

危害症状

甘薯瘟病在甘薯各生育期均可发病,表现不同症状。苗期染病株高20cm左右顶端1~3片叶萎蔫,后整株枯萎褐变,基部黑烂;成株期染病见于定植后,健苗栽后半个月前后显症,维管束具黄褐色条纹,病株于晴天中午萎蔫呈青枯状,发病后期各节上的须根黑烂,易脱皮,纵切基部维管束具黄褐色条纹。薯块染病轻者薯蒂、尾根呈水渍状变褐,较重者薯皮现黄褐色斑,横切面生黄褐色斑块,纵切面有黄褐色条纹,严重时薯皮上现黑褐色水渍状斑块,薯肉变为黄褐色,维管束四周组织腐烂成空腔或全部烂掉。该病叶色不变黄萎垂、茎部不膨大、无纵裂。别于蔓割病。

形态特征

菌体短杆状,单细胞,两端圆,单生或双生,极生1~4根鞭毛,大小0.9~2.0×0.5~0.8(pm)。在肉汁胨蔗糖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圆形或不整形,污白色或暗色至黑褐色,稍隆起,平滑具亮光,革兰氏染色阴性。除侵染甘薯外,还可侵染马铃薯、番茄、茄子、辣椒等。在田间发现病株时可剥开未烂表皮,用刀片把维管柬组织切成薄片置于载玻片上,滴上一滴水,1分钟后,病组织附近溢出细菌,通过镜检可进行初步鉴定。

传播途径

病原 细菌可在土中存活1~3年,是主要初侵染源,病苗、病薯、病土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灌溉水、粪肥也可传病。

发病条件

生产上4~5月气温22~28℃、湿度高易发病,低洼地、酸性土壤、连作地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潮汕白、台城薯、金山247、南薯88号、华北48、湘农黄、广薯15、南京92、紫心、台农46、豆沙种、72选、普薯14号、湘薯5号、湘薯15号等抗病品种。

(2)认真执行检疫法规,按照《甘薯种苗产地检疫规程》建立无病留种基地,防止该病扩大。

(3)实行轮作有条件的实行水旱轮作,此外也可与高粱、甘蔗、大豆等轮作。

(4)提倡使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清除病薯、病苗,集中烧毁。

(5)栽前可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4000倍液浸苗10分钟,结合栽后泼浇,对前期发病有一定抑制作用。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1:4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