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干支纪法
释义

在历法上,我国古代创造了干支纪法这一独特的方法。

所谓干支就是天干、地支的总称,它是一种周期性的循环顺序。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王、癸,也称十干天,古称十日;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也称十二地支,古称十二辰;东汉以后,才有了"干支"这个名称。十干和十二支顺序各取一字相配,正好组成60 个序数,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六十甲子"或"六十花甲子"。六十甲子的顺序见下页之表。

我国古代常用干支纪法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不过这些纪法开始使用的年代各不相同。

在干支纪年法以前,我国曾经采用过岁星纪年法,后改为太岁纪年法。

古人认为12 年木星行天一周,所以把它叫作岁星,并且把它的运行轨道分为12 份,即12 次,岁星一年移过一次,以次纪年。最初的岁星纪年法,开始于公元前365 年;郭沫若认为,在殷周时代或其以前就有了岁星纪年法。由于岁星的运行方向是自西向东的,与实际观测的星象的运行方向正好相反,又因为1 甲子/2 乙丑/3 丙寅/4 丁卯/5 戊辰/6 己巳/7 庚午/8 辛末/9 壬申/10癸酉11 甲戌/12 乙亥/13 丙子/14 丁丑/15 戊寅/16 己卯/17 庚辰/18 辛巳/19壬午/20 癸未21 甲申/22 乙酉/23 丙戌/24 丁亥/25 戊子/26 己丑/27 庚寅/28 辛卯/29壬辰/30 癸巳31 甲午/32 乙未/33 丙申/34 丁酉/35 戊戌/36 己亥/37 庚子/38 辛丑/39壬寅/40 癸卯41 甲辰/42 乙巳/43 丙午/44 丁未/45 戊申/46 己酉/47 庚戌/48 辛亥/49壬子/50 癸丑51 甲寅/52 乙卯/53 丙辰/54 丁巳/55 戊午/56 己未/57 庚申/58 辛酉/59壬戌/60 癸亥岁星的运行并不均匀,有时还有逆行,所以用它来纪年有不少不方便之处。于是古人就假想了一个与岁星运行方向相反的"太岁"(岁阴、太阴),它每十二年在天球背景上自东向西均匀地运行一周,这就可以用每年太岁所在的轨道部分来称呼该年,这就是太岁纪年法。《开元占经》所引甘氏岁星法以及《汉书·天文志》所载甘、石岁星纪年法,表明战国时期普遍使用这种纪年法,并一直使用到秦和汉初,它是干支纪年法的前身。后因发现木星运行的周期并不严格为12 年,而是11.86 年,因而再用太岁纪年就与实际的天象不相符合了,所以从东汉建武三十年(公元54 年)以后,就废止了太岁纪年法而只用干支纪年法。

干支纪月法在我国古代很早就使用了。春秋开始以十二支纪月,叫作月建。由于地支之数正好为十二,所以各月纪月的地支是固定的。当时人们把"日南至"即冬至的十一月定为子月,所以十二月为丑月,正月为寅月,二月为卯月,其后顺次为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在各月固定地支的情况下,再配上天干,就是干支纪月法,这可能是唐代才开始使用的。干支纪月五年为一周期,农历的闰月不加干支。

干支纪日法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在发掘出的殷代甲骨片上已发现了完整的干支表。可能在盘庚迁殷(约公元前1300 年)之前,已经采用干支纪日了。不过这种纪日法是否有过间断和错乱,现在还不能肯定。但从春秋以来,这种纪日法已被证明没有间断和错乱。《春秋》所记第一次日食发生在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 年)二月己巳日,经现代计算证明,这个日期确实发生了一次日食,因此这个日期的记载是准确的,表明从那时以来一直到清宣统三年(1911 年)止,其间历经2600 余年,我国一直有条不紊地使用干支连续纪日,未发生一日差错,这是世界上最长的纪日史料,也是世界上极为珍贵的一份科学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使用过多种时段制度。春秋战国时期曾用过十时制,即把昼夜各分为5 个时段,昼有朝、禺、中、晡、夕;夜有甲、乙、丙、丁、戊,共10 个时段。这种时段的划分是不等长的,因为一年四季中昼夜的长短是不相同的。到秦汉以后,十时制就废止了。至于干支纪时,它是什么时代产生和运用的,已经无从查考了。不过它当是在古代十二辰制的基础上演变出来的。古代将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并用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表示,子时的正中为夜半。一种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十二辰大概是在二十八宿之前创立的;到了唐代,才将十二支配上十干,成为干支纪时。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21:4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