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玻璃门现象 |
释义 | “玻璃门”现象将“名义开放、实际限制”经济现象称为“玻璃门”。 “玻璃门”现象就是说一些政策规划的愿景看起来非常不错,但实施起来,由于受思想观念、相关规定以及政府职能等方面的阻碍,使得这些政策规划“看得见、够不着”,往往一进去就撞门,根本无法落实,即便强行落实也会碰得头破血流。 “玻璃门”现象——军事这种“玻璃门”现象,在军事变革中也并不鲜见。20世纪80年代,以苏联元帅奥加尔科夫为首的一些苏联军事理论家率先意识到,新的世界军事变革浪潮正在袭来。关于这场变革,奥加尔科夫提出:“就作战效能而言,常规武器可以达到使用核武器同样的效果,而且电子技术、信息系统、第三代核武器以及航空航天技术,为苏联提供了击败北约的手段。”以此为基础,奥加尔科夫形成了对苏联进行变革的初步构想。然而不幸的是,当时苏联高层和理论界较为保守,没有形成支持变革的必要舆论环境,他的变革设想并没有变为现实,致使苏军错失了推进军事变革的先机。 “玻璃门”现象如同一只看不见的手,表面看上去晶莹剔透,“畅通无阻”,实则“暗藏机关”,叫人防不胜防。就其实质来讲,人们受传统习性的束缚,对来自新事物的冲击自觉不自觉地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抵触情绪。美军一位将领曾经说过,军事变革的前10年或15年,主要是文化的改变,即改变你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之后的15年或20年将是物理变化时期,也就是硬件、武器装备的变化;在最初的10年当中,主要是确立一种军事变革的观念,为下一步的科技发展可能带来的巨大变化做好准备。这种把“文化变化”与“物理变化”截然分开的观点值得商榷,但它所强调的思想观念更新、行为方式改变对于军事变革的巨大影响力和先导作用,无疑是有道理的。同时也启示我们,推进军事变革,必须先破除思想行为上的“玻璃门”现象。 当前,我军建设从机械化向 信息化的转型,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然而,当我们冷静分析便不难发现,类似“玻璃门”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尤其是转型文化氛围还不够浓厚,依法治军的观念还没有得到充分落实,体制编制调整中仍有“既得利益”的阻碍,“烟囱林立”问题还比较突出,市场观念和质量效益意识还不够强,人才价值还没有达到最大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军事变革的最大障碍不在于技术,真正的军事变革应该更少地指向硬件要素,而应更多地培育一种军事变革的软性力量,即由战略构想与规划、适应性领导机构、人员、条令和机制推动的创新文化。对这一问题,如果不引起足够的重视,下一步不能从根本上对其进行再设计,我们当前的变革之路很可能会停滞不前。 经验表明,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是破除“玻璃门”现象的前提,而这种良好的人文氛围很难从外部嫁接,只能由内部培育。也就是说,信息化必须要从“心”做起,使每个单位、每个人真正变成由“要我建”为“我要建”的自觉行为。《伏龙芝选集》里有句名言:“首先要使所发出的号令是正确的,其次,在必要时要对它的意义加以解释。”这就告诉我们,要使军事变革的宏伟蓝图一步步地落实到位,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其中之一就是要做好教育、发动、沟通工作,重视“软环境”的培育,努力营造并形成一种勇于变革、乐于变革、支持变革的人文氛围,从根本上调动广大官兵参与信息化建设的自觉性。当然,“刚性”的强制措施,也是破除“玻璃门”现象必不可少的有效手段。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