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炳灵寺
释义
1 四川广汉市炳灵寺

炳灵寺位于甘肃临夏永靖县西南35公里处的小积石山中。从兰州出发乘车行75公里,到刘家峡水电站大坝换乘游艇,经过54公里浩渺的高原平湖,西拐进峡口,过姊妹峰,即可到达。炳灵寺最早叫“唐述窟”,是羌语“鬼窟”之意。后历有龙兴寺、灵岩寺之称。明永乐年后,取藏语“十万佛”之译音,取“炳灵寺”或“冰灵寺”之名。同名的还有一个炳灵寺在四川。

炳灵寺原名炳灵宫,位于广汉市区北郊,始建于明朝正统之前,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

炳灵寺是广汉市区唯一的佛教寺庙,寺内殿宇规范,院落重重,众星拱月,气象巍峨。现存有炳灵寺山门、天王殿及大佛殿、蓥华祖师殿、三圣殿、观音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方丈室、炳灵王祠等建筑,是一处具有丰富的佛教文化内涵和川西地方特色的旅游胜地。

2 甘肃省永靖县炳灵寺

概况

位于临夏永靖县西南35公里处的小积石山中。从兰州出发乘车行75公里,到刘家峡水电站大坝换乘游艇,经过54公里浩渺的高原平湖,西拐进峡口,过姊妹峰,即可到达。

炳灵寺最早叫“唐述窟”,是羌语“鬼窟”之意。后历有龙兴寺、灵岩寺之称。明永乐年后,取藏语“十万佛”之译音,取“炳灵寺”或“冰灵寺”之名。炳灵寺在唐代称为龙兴寺,宋代称为灵岩寺,初建于16国时期。石窟分上寺、洞沟、下寺三处,分布在大寺沟两岸的红沙岩上,洞窟层层叠叠,栈道曲折盘旋而上。炳灵寺以下为主,创建于西秦,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元、明、清各代扩建,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现存窟龛183个,造像近800身,分石胎泥塑和泥塑三种,壁画约900平方米。其中169窟开凿于一天然石洞中,规模最大。浮雕石塔25座。炳灵寺石窟雕像776躯,其中石像694躯,泥塑82躯,主要人物有释迦牟尼、观世音菩萨、无量寿佛、弥勒佛以及各种菩萨、佛等。造型概括,手法简练,肢体半裸,衣裙飞动,姿态优雅,静中有动,比例协调,充分体现西北浑厚粗犷之神韵。

在最早的西秦169窟中,塑造有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以及北壁正中的大力佛。坐落在仰莲台座上无量寿佛,面型方圆,着半披肩佛衣,盘腿而坐,有庄重之感。菩萨头顶束发,袒臂招手,伺候左右。浓墨淡彩,呼之欲出。北壁正中大力佛,高7.5米,眉目俊秀,衣纹流畅,神态安详。北魏造像最有特色的是25龛的石雕释迦多宝像,面带微笑,举手叙谈,庄重而潇洒,再现南朝崇尚清谈玄学的风采。炳灵寺石窟以下寺最为壮观,西秦建都临夏期间,国王御驾亲临石窟,挥毫题词,真迹尚存于岩壁之上。石窟悬崖上有石刻大佛像一尊;悬崖旁边矗立着姊妹峰。周围有鸳鸯洞,药水泉等胜境,山清水秀,峰险石奇。乘坐游艇可以直接到达石窟码头。历史变迁,炳灵寺屡遭战火破坏,栈道毁坏。新中国成立后,国务院颁发通知,正式公布炳灵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设立了炳灵寺文物保管所,修建了防洪大堤,并在沟中架起了一座15米的独孔水泥雕栏桥。炳灵寺最为典型的是石雕像、浮雕佛塔和密宗壁画艺术,与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甘肃三大石窟。从兰州市去炳灵寺,可以在兰州汽西站乘坐永靖县的长途公共汽车,再换乘游船去。

炳灵寺地处甘肃永靖县西南35公里的小积石山中,距兰州也有70多公里。天还没亮,就和几位朋友一起乘车从兰州出发,开始时路况尚好,进入山区后,公路也变得窄小、坎坷。西北地区常年缺水,山上植被稀疏,在这个季节更是只能看到一层薄薄的晨霜。一路颠簸,总算到了刘家峡水库。水库的游艇码头门可罗雀,一片冷清。打听之后,才知此时这里几乎无人游览,船大多数都不开了。同行的几位当地朋友,百般努力,软硬兼施,最后总算是租到了一条小游艇。刘家峡水库,看起来面积也不是很大,四周山峰还算多姿。由于地处黄河上游,水质清澈,全无经过黄土高原之后的那种混浊。当游艇驶出一个山口,眼前豁然开朗,烟波浩渺的高原平湖扑面而来,乘船的人也为之精神一振,纷纷爬出舱外,饱览这湖光山色。激情过后,便感受到水面上朔风凛冽,寒气逼人。只得拱回舱内,透过船窗向外窥视。穿越五十多公里的湖面,阅过姊妹峰的风采,终于来到了炳灵寺。

在最早的西秦169窟中,塑造有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以及北壁正中的大力佛。坐落在仰莲台座上无量寿佛,面型方圆,着半披肩佛衣,盘腿而坐,有庄重之感。菩萨头顶束发,袒臂招手,伺候左右。浓墨淡彩,呼之欲出。北壁正中大力佛,高7.5米,眉目俊秀,衣纹流畅,神态安详。北魏造像最有特色的是25龛的石雕释迦多宝像,面带微笑,举手叙谈,庄重而潇洒,再现南朝崇尚清谈玄学的风采。炳灵寺石窟以下寺最为壮观,西秦建都临夏期间,国王御驾亲临石窟,挥毫题词,真迹尚存于岩壁之上。石窟悬崖上有石刻大佛像一尊;悬崖旁边矗立着姊妹峰。周围有鸳鸯洞,药水泉等胜境,山清水秀,峰险石奇。乘坐游艇可以直接到达石窟码头。历史变迁,炳灵寺屡遭战火破坏,栈道毁坏。新中国成立后,国务院颁发通知,正式公布炳灵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设立了炳灵寺文物保管所,修建了防洪大堤,并在沟中架起了一座15米的独孔水泥雕栏桥。炳灵寺最为典型的是石雕像、浮雕佛塔和密宗壁画艺术,与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甘肃三大石窟。从兰州市去炳灵寺,可以在兰州汽西站乘坐永靖县的长途公共汽车,再换乘游船去。

相关诗歌

炳灵寺

作者:马萧萧

世上本无佛,拜的人一多

也便有了佛

*

佛光十万,高卧炳灵

每一窟皆由无名者开凿

*

高峡之中,丹崖之下

黄河,着一身布衣缓缓走过......

寺庙历史

当年众多工匠和艺人悬挂在绳索上,在60米高的悬崖上,利用悬崖的天然凹凸,修建了大量的佛教洞窟。现在因修建了刘家峡水库,水位上涨了不少,原来那种濒临黄河、居高俯视的气势所剩无己。炳灵寺分布在大寺沟两侧的红砂岩上,登岸后,沿小路前行,再走就上了栈桥,只见洞窟层叠,栈道曲折。炳灵寺的历史和一些著名的佛像。炳灵寺所在的积石山山岩的地质结构,虽然易于开凿雕造,但却不耐风化和潮湿。峭壁的高处,常有岩层伸出,形似屋檐,为一些佛窟遮挡了不少风雨和骄阳,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但许多历经千年的窟龛造像,仍是满面沧桑,只能依稀看出当年的风采。因褪色、风化而显得暗淡的壁画,只能让人遥想昔日的辉煌。在这里,至今仍未看到有什么像样的保护,由于当地这种砂岩结构,很多其他地方的保护措施在这里不但无用,反而有害,故只能任这些千年老佛爷继续经风雨,见世面。泥塑的佛像则更是四肢不全,首级常无。

除了自然因素对佛龛的毁损外,人为破坏也很严重,这当然少不了上世纪60年代的那场浩劫,还有就是历史上的战乱造成的破坏。当地的朋友告诉我,这些战乱,大多是当地回汉两族之间的纷争,因各自的宗教信仰不同,得势者往往要摧毁对方的宗教崇拜偶像。唉,凡人之争,佛亦遭难。172号窟的佛像高达27米,是炳灵寺石窟中最为高大的一座,如今虽已是遍体鳞伤,却仍默默地注视着沟对岸的那座寺庙——炳灵寺,在他们之间,有一座石桥相联。寺庙显然是经过重修了,如今可算是光彩照人,与这边的佛龛相比,真可谓是天上人间。

站在石桥上向下俯视,能看到一条不深的山沟蜿蜒伸向水面。如果没有刘家峡水库,水位会下去很多,站在此处,看到的则是黄河在山脚下流过。河上的行船人驶经此处,抬头仰望,应可见半山之上炳灵寺巍峨的身姿。晨钟暮鼓,悠悠扬扬,那是何等的气概。现在带着几分荒凉的小积石山,在隋代曾是一个繁荣的商船停泊之处,也是古“丝绸之路”南去吐蕃的必经之地,经济发展和不同文化的交溶造就了炳灵寺。随着古“丝绸之路”衰亡,炳灵寺也渐渐地失去光彩。贫困和战乱,更是几乎毁灭了这里。1967年刘家峡水库开始蓄水时,对炳灵寺石窟构成了威胁,有些石窟只能长埋于水下,在栈桥上游览时,常看到石壁上刻有字样:此处往下××米,为××窟。现在估计也被泥砂淤积的差不多了,不知还有没有重见天日的一天。当时只将16号窟的一尊8.6米长的大卧佛大卸9块迁移保存,这一卸就是30多年,直至1999年,炳灵寺文保所腾出原来的办公室,在炳灵寺的一侧,修建卧佛寺,大卧佛的九块肢体总算可以九九归一了。水库的修建,虽然给炳灵寺带来了难以挽回的损失,但也为开发黄河,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众多长沉于水下的佛龛,是不是也可算做佛家的舍己普渡众生呢?

寺庙布局

敦煌莫高窟以壁画见长,麦积山石窟以泥塑见长,炳灵寺以石雕而著名(河南的龙门石窟也以石雕见长)。炳灵寺是中国著名的石窟寺,号称全国四大石窟之一,其艺术价值仅次于敦煌莫高窟。在刘家峡水电站蓄水截流时,为保护艺术国宝,周恩来总理曾经亲自关心安排防护工程建设。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陡峭幽深的积石山寺沟峡里。位于临夏永靖县西南35公里处的小积石山中。从兰州出发乘车行75公里,到刘家峡水电站大坝换乘游艇,经过54公里浩渺的高原平湖,西拐进峡口,过姊妹峰,即可到达。炳灵寺最早叫“唐述窟”,是羌语“鬼窟”之意。后历有龙兴寺、灵岩寺之称。明永乐年后,取藏语“十万佛”之译音,取“炳灵寺”或“冰灵寺”之名。炳灵寺在唐代称为龙兴寺,宋代称为灵岩寺,初建于16国时期。石窟分上寺、洞沟、下寺三处,分布在大寺沟两岸的红沙岩上,洞窟层层叠叠,栈道曲折盘旋而上。炳灵寺以下为主,创建于西秦,现存窟龛183个,造像近800身,分石胎泥塑和泥塑三种,壁画约900平方米。其中169窟开凿于一天然石洞中,规模最大。浮雕石塔25座。炳灵寺石窟雕像776躯,其中石像694躯,泥塑82躯,主要人物有释迦牟尼、观世音菩萨、无量寿佛、弥勒佛以及各种菩萨、佛等。造型概括,手法简练,肢体半裸,衣裙飞动,姿态优雅,静中有动,比例协调,充分体现西北浑厚粗犷之神韵。

在最早的西秦169窟中,塑造有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以及北壁正中的大力佛。坐落在仰莲台座上无量寿佛,面型方圆,着半披肩佛衣,盘腿而坐,有庄重之感。菩萨头顶束发,袒臂招手,伺候左右。浓墨淡彩,呼之欲出。北壁正中大力佛,高7.5米,眉目俊秀,衣纹流畅,神态安详。北魏造像最有特色的是25龛的石雕释迦多宝像,面带微笑,举手叙谈,庄重而潇洒,再现南朝崇尚清谈玄学的风采。炳灵寺石窟以下寺最为壮观,西秦建都临夏期间,国王御驾亲临石窟,挥毫题词,真迹尚存于岩壁之上。

寺庙史料

概述

炳灵寺历史渊源,自古以来是佛教圣地,也可以称道教圣地,(或哲学圣地)。现经1600多年历史公元393—431年(47年)建立西秦。炳灵寺是藏语‘十万佛洲’之音(十万弥乐佛现灵的说法)。炳灵寺分为:上寺、下寺、洞沟三部分。现有212窟龛、雕像694、壁画龙点睛1500平方米,最大特征是以石雕为主,中国占重要地位。

3号窟

盛唐时候开凿的大型石窟,它属于平面方形平顶的大窟,窟的中间连着山体四面坡顶的石塔,这坐石塔在中国来说“独于无二”也可以说世界少见。最突出特点是:四面都有浮雕左面普贤、右面文殊,左面文殊右面普贤,中间刻棵有千佛,前面有小龛,所供佛像早以不存在了顶部小龛上写有天、地、日、月、君、亲师。有句话:有塔就有佛。塔分两大类:一类叫佛塔,一类叫舍利塔。(塔里有佛)(活佛或大师烧成的骨灰)是一座连山体雕凿的石雕方塔,仿木结构,整个塔由塔基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表现了盛唐建筑艺术与雕刻艺术的完美结合。

4号窟

初唐造像它属于马蹄型平面。正璧雕有弥乐佛一宗,肉髻半圆面相清秀而不丰圆(丰满圆润),披有双领下垂的袈裟,衣纹阳刻,身材修长,善跏趺坐与方台坐上普济众身。结跏趺坐(盘腿)善跏趺坐(佛坐在椅子上)

6号窟

北周一窟。2公元老派1557年宇文觉,推翻了西魏政权建成立了北周。此窟就是这时间开凿的,从佛的造像来看,肉髻低平,面如满月,口眼俱小,具有水波纹式的袈裟,衣纹绸密,像槽衣出水似的(好像刚从水里出来贴在身上一样)。(你们远到而来),佛发自耐心的微笑表现在面部,表现了匠士高超的艺术。菩萨头戴方平花冠,面形较方圆,帔巾交于胸下,身体前倾,然后下卷,立于佛两侧,立于半圆台上。释迦弥乐,两侧为文殊,普贤。阿弥托佛两侧观音,大势至(西方三圣)

8号窟

隋代(泥塑)它属于平面衡长方行顶略作群隆行,泥塑造像,塑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菩萨头戴花冠,面部比较方圆,略带清秀亭亭玉立,眉毛弯细,眼低垂,嘴小唇薄,披井搭于双肩,长裙泻地。(其中一菩萨是唐代造像)已毁。

壁画

窟顶彩绘套斗式藻井阁内,均绘飞天特别是中间白色平涂,淡墨勾画,全身裸体,(童子飞腰部躬曲,绕莲瓣飞舞)8号中小型窟平面方型,造像均泥塑,面部丰圆近方行,唇薄耳小,特别菩萨体形修长,衣饰宽松,裙褶自然流畅,这时的造像既有北魏的清秀之美,也有唐代的圆润之美,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169窟

169窟最有价值,刻窟深9米,高16米,宽27米,原是一个天然容洞,是我国石窟最早的佛教洞窟之一,窟内主要以, 《无量寿经》, 《法华经》,《维摩洁经》,《华严经》,佛教造像和壁画都反映了中国早期佛教艺术的风格和特地,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西秦之后的北魏,以是一个开窟造像的兴盛时期,共9窟33龛。一个是以126窟为代表的中心,另一个是以146窟为代表中心。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达到了空前繁荣和发展的阶段,佛教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电大鼎盛时期,炳灵寺大部分窟龛,均完成于唐代,唐代窟龛有135个占全部窟龛3分之2以上。

70窟

明清时代八臂十一面观音、共有五层:最上一面为如,米相,第二层眼獠情,优美丰腴,形象适度,身躯微向前倾,亭立于窟中心(弥乐佛)。

64龛

初唐或盛唐前期 西秦—佛与菩萨的特征,面部圆润,高鼻深目,细眉薄唇,大耳垂肩。浑厚壮实,穿通肩大衣,或半披肩袈裟,制地轻薄,身体轮廓清晰。北魏—上身露,肩搭彩带,长胫瘦脸,眼角细长,口小唇薄,咀角微微上翘,酒窝露出,显出秀骨清秀,庄严微密(象静静)。

北周—肉鬓低下,面部上宽下窄,略作方形鼻胫不高,口眼聚小,着通肩大衣,衣纹绸密极不规则,菩萨,发髻高耸,花官圆并瓦,白色宝缯,披巾横于腹际,亭亭玉丽,长裙穴地,不露脚,面形清秀。唐—发髻高耸,面部圆润丰满,慈祥温和,面含微笑,摆头扭腰,倾身低头,窃窃和语,显出婀娜多姿,栩栩如生的样子。护法大王—怒目顿足,雄健有力,背呐喊,似手要,“打入地狱”。

相关景点

炳灵藏语为“笨郎”,即“十万佛”之意。远在十六国时期,鲜卑族乞伏氏曾在枹罕建立西秦政权(公元385-431年),统治达47年之久。炳灵寺石窟,始建于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从十六国时代起,历经北魏、北周、隋、唐、宋、元、明各代,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西秦建都临夏期间,国王御驾亲临石窟,挥毫题词,真迹尚存于岩壁之上。自公元420年凿窟起到宋代,石窟对汉传佛教、净土宗、华严宗和禅宗的影响较大,元末明初,藏传佛教中的黄派(格鲁派)传入炳灵寺。炳灵寺石窟在承袭前代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吸收和融合外来佛教艺术,以崭新的姿态、简洁的手法,创造了生动的雕塑形象和绘画艺术。范文澜在他的《中国通史》一书中认为,炳灵寺石窟不仅以石刻雕像作品见长,其浮雕佛塔和密宗壁画同样与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齐名。炳灵寺壁画真实地反映了十六国时代西北地区的社会风貌、音乐舞蹈以及装饰艺术,对佛教的认识和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石窟分上寺、洞沟、下寺三处,以下寺最为壮观。它们分布在长200米,高60米的悬崖上。炳灵寺石窟现存窟龛196个,石雕像694身,泥塑82身,壁画900多平方米。最大的唐代弥勒坐佛高达27米,最小的雕像高10厘米。其中,西秦开凿的有2窟1龛,北魏开凿的有8窟25龛,北周的有2窟,隋代的2窟,唐代的有20窟113龛。

唐代作品艺术成就最高,当时僧人达到3000多人。该窟中的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名僧法显的墨书题记,是国内石窟中保留最早的纪年题纪,对全国其他古老石窟的断代提供了标识,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窟龛造像和壁画以169号自然窟大坐佛以及崖面中所有的众多中小型窟龛构成主体。169号窟古称唐述窟,现称“天桥洞”,高15米、深8米、宽20米,为已知中国开凿最早、保存最好的洞窟。窟内有佛龛、石雕、石胎泥塑三类造型。171龛,位于石窟悬崖上,有唐代石胎泥塑的弥勒佛大坐像一尊,依山雕凿,高达27米,雄浑庄严。窟中西秦《文殊菩萨问疾图》,是中国目前所见时代最早的一幅维诘经变图。原16号窟,现归位在石窟群对面睡佛殿内,长8.6米的泥塑炳灵寺卧佛,是中国现存北魏时期的唯一一尊卧佛,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高25厘米的唐代侍女造像,是中国现存石窟像中最为珍贵的一尊,充分体现了盛唐风貌。炳灵寺入口处悬崖旁边伫立着峻峭的姊妹峰,周围有鸳鸯洞、药水泉等胜境,山清水秀,峰险石奇。

炳灵寺石窟

中国的佛教石窟。位于甘肃省永靖县城西南35千米的小积石山中。炳灵寺在魏晋时称唐述窟,唐代称灵岩寺,宋代始称炳灵寺。今存窟龛196个,分布在上寺、下寺、洞沟、佛爷台等处。炳灵寺石窟现存早期重要的洞窟为169 窟,为一天然大洞穴,窟内存西秦时的造像和壁画。造像有第6号龛的一佛二菩萨,龛侧墨书题记有“建弘元年岁在玄枵三月廿四日造”即公元420年,为中国石窟纪年题记最早者。题记下方绘有数排供养人,其中有当时高僧昙摩毗和道融的供养像。另外,还有第9号龛的3身立佛,7号龛残存的一身立佛,17号龛仅存的菩萨及龛下部的半跏菩萨思惟像等,形象古朴,为早期造像中的精品。23号龛的并列5身禅定坐佛,则显示出西域造像艺术的影响。该窟的西秦壁画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说法图、维摩诘变、无量寿佛、释迦多宝佛、弥勒菩萨及十方佛、千佛、飞天、伎乐、供养人等,画风质朴,粗犷。 石窟分上寺、洞沟、下寺三处,以下寺最为壮观。它们分布在长200米,高60米的悬崖上。炳灵寺石窟现存窟龛196个,石雕像694身,泥塑82身,壁画900多平方米。最大的唐代弥勒坐佛高达27米,最小的雕像高10厘米。其中,西秦开凿的有2窟1龛,北魏开凿的有8窟25龛,北周的有2窟,隋代的2窟,唐代的有20窟113龛。唐代作品艺术成就最高,当时僧人达到3000多人。该窟中的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名僧法显的墨书题记,是国内石窟中保留最早的纪年题纪,对全国其他古老石窟的断代提供了标识,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窟龛造像和壁画以169号自然窟大坐佛以及崖面中所有的众多中小型窟龛构成主体。169号窟古称唐述窟,现称"天桥洞",高15米、深8米、宽20米,为已知我国开凿最早、保存最好的洞窟。窟内有佛龛、石雕、石胎泥塑三类造型。171龛,位于石窟悬崖上,有唐代石胎泥塑的弥勒佛大坐像一尊,依山雕凿,高达27米,雄浑庄严。窟中西秦《文殊菩萨问疾图》,是我国目前所见时代最早的一幅维诘经变图。原16号窟,现归位在石窟群对面睡佛殿内,长8.6米的泥塑炳灵寺卧佛,是我国现存北魏时期的唯一一尊卧佛,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高25厘米的唐代侍女造像,是我国现存石窟像中最为珍贵的一尊,充分体现了盛唐风貌。炳灵寺入口处悬崖旁边伫立着峻峭的姊妹峰,周围有鸳鸯洞、药水泉等胜境,山清水秀,峰险石。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23:4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