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秉持
释义

读音

【词目】秉持

【拼音】bǐng chí

解释

1.执持。

前蜀·杜光庭 《张崇胤本命南斗北斗词》:“秉持未契於神明,履行或亏於恭恪。”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三篇:“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擿时弊。”

2.持有,具有。

《世说新语·赏誉》“ 谢子微见许子将兄弟” 刘孝标注引《海内先贤传》:“ 许子将秉持清格,岂可以吾舆服见之邪?”

3.指操守。

唐·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 宪宗朝,则有杜邠公之器量,郑少保之清俭,李安邑之智计,裴中书之秉持。”

4.指主持。秉持正义

秉持本色

在千姿百态、千奇百怪的生物世界里,有一种名不见经传、许多人不曾听说也无缘见识的小动物———轮虫。在大约五亿多年前的“寒武纪时代”初期,地球上忽然诞生了许许多多无脊椎动物,为原本孤寂荒芜的地球平添了些许生机。在这些形形色色的无脊椎动物中间,既有我们人类的祖先,也有生物界的“鼠辈”轮虫。

人类是生命的一个奇迹,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球环境的变化,它经过不断的进化与衍变,终于发展成了主宰整个地球的高级智慧生命。虽然轮虫不能与人类相提并论,但它也是生命的一个奇迹,任凭时间怎样推移、地球环境如何变化,它恒久不变地保持了当初的形体、形态、品质及其所有生命信息,毅然存在于五亿年的时光隧道,一直生存、繁衍和延续至今。一个以不变应万变,一个以变应变,轮虫和人类一样,都是顽强而伟大的生命体。

贯穿人类与所有生命繁衍活动始终的,是一条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普遍规律。自从地球形成以来,不知有多少生物因为不能适应环境变化而被淘汰,又不知有多少生物为了适应环境变化而改变、进化和发展着自己,逐渐衍变甚至异化为与原先的“自我”有着本质区别的“另类”。然而,轮虫却不同,无论外界发生怎样的变化,也无论周围的生命体怎样地随机应变,它始终秉持着自己的本色,恒定如始,日久弥坚,终于以自己微小而顽强的生命创造了战胜自然、保存自我的奇迹。

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是否也该从轮虫那里汲取一点生命不变的力量呢?回答是肯定的。尽管人类在适应生存环境变化中得到进化而成为地球的主人,却需要在精神、意志和品质上以轮虫为镜,以轮虫为师,秉持本色,始终不渝。可在现实社会中,不能秉持本色,人云亦云、人变亦变的人和事俯拾即是。有些人或经不起形形色色的诱惑,或耐不住单调寂寞的生活,或为浮躁心理所支配,或受不正心术所驱使,每每轻易地改变着自己,改变着自己的理想、志向、个性乃至情趣、爱好、优长,强己所难地去演绎所谓“适者生存”的信条。然而,正是由于他们轻易而盲目地改变了自己,使原本拥有的优势丧失殆尽,让原可立足的支点訇然坍塌,结果非但没有适应千变万化的环境走向成功,反而在残酷无情的竞争中惨遭淘汰。

以创立成功学而成为全美家喻户晓人物的卡耐基曾经说过:“‘秉持本色’这句话像一道闪光,照亮了我。我终于明白困境的来源,因为我勉强自己去适应一个不可能适应的模式。从那以后,无论发生什么事,我都秉持本色,努力保持自己的本来面目。”也许,这正是人生成功的真谛,值得我们三思。

关于庄子的思想,如何做到秉持内心

1.哲学思想

(1)其宇宙观和认识论。庄子没有专论宇宙观的文章,只在《大宗师》和《齐物论》两篇中涉及到。在《大宗师》中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大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对道的解释,把“道法自然”的老子学说继承下来。他明确地阐述了道的本质作用:“道”是“有情有信”,但却“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道”是宇宙的本体,产生万物的根源,道是超时间、空间的绝对,“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道的作用特别大,它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可以主宰一切。他认为道的本质是物质的,是混浊状态的“气”,而这“气”没有固定的形态,叫做“无”。这种物质性的道,就是世界根源。庄周的道,实际上是指主观意识之外的,不受任何力量支配的宇宙精神。

《庄子》还讲到“道”可生万物,对宇宙形成进行了探索。在《天运》篇中举出了天地运行,日月其争,云雨转换等自然现象,提出了大量的物与物的运行问题,但最后解释为物的产生归于道了。最终把物说成了一种精神的东西。什么是精神,什么是物质,有时可以合而为一,没有什么区别。庄周还认为“物”可分化,分化就是生成,生成也就是毁灭。“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他把“物有分”,和“齐生死”化为一体,说明了他的观点的一致性。

《庄子》在《追逐游》、《秋水》、《在宥》、《天地》等篇中,还阐述了“无己”、“无功”和“无名”的概念。“无己”是把自己看成是虚幻的。在头脑中忘掉一切外物,连自己的形骸都忘掉。“无功”、“无名”就是反对人们追求功名利禄。

此外,在其哲学中,还有一个重要概念就是“无为”。具体讲就是,君主治理天下,没有比无为而治更好的了。君主要顺物而动,随天而行,无为而治,万物才会升腾。他举例说,古代君王管理天下,毫无欲望,无所作为,天下财富足。君主只有运用无为之道,天下才能大治。在《天道》篇中说:“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不处于帝王职位而被天下人仰慕的道德品质)之道也。以此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隐士)服,以此进为(做官)而抚世(统治人民),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统一)。”这段话说明,不绝对反对功名.而把“无为”当作最大的功名。

《庄子》书中从“无”的论点出发,进而又否认是非、大小、贵贱,有用无用的区别。所以世间也就没有了对错之分,没有客观标准判断是非。《齐物论》中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这是典型的相对论观点。从上述可见,《庄子》“道”可以生万物,万物最终化为乌有。从不可体察的道产生了世间不可认识的万物,最后达到“无待”,达到了绝对的“无”。

《庄子》书中哲学主体“无为而治”属唯心主义范畴,是一种消极的治世思想。但在庄周所处的时代,面对丑恶和污浊的社会现象,愤恨当世,找寻不到摆脱现实的道路,只好凭命由天了。

(2)《庄子》书中的辩证法思想极为深刻,这也是其哲学思想的精华之一。首先,认为事物的变化在于自身运动。在《天道》篇中说:“天道运(运动)而无所积(停滞),故万物成(生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归附);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指出天道的运动,王道的运动是时刻不停的。而运动的动力在自身。在《秋水》篇中说:“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庄子》中深刻地认识到了天地、王道、人、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中。

《庄子》书中的对立统一观点,认为事物存在着矛盾的对立统一。在《在宥》、《秋水》、《则阳》、《齐物论》中均有揭示这种规律的论述,“于是乎喜怒相疑、遇智相欺,善否相非,诞信相讥”。因为矛盾双方的斗争,推动了事物的发展,所以“物无非彼,物无非是。……故日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则阳》中又说:“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认为安与危、是与非、生与死、缓与急等都是对立的,是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书中还说明了事物在对立统一中还可以互相转化的原理。其中—条认为转化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在《则阳》中说:“是故丘山积卑而为高,江河合水而为大,大人合并而为公。”从量化的转变看到了质变。在《人间世》篇里又谈到了事物可向相反方向转化。且以巧斗力者(凭借智巧角力取胜),始乎阳(开始用公开办法),常卒乎阴(最后就用秘密的办法),泰至则多奇巧(用异乎寻常的诡计);以礼饮酒者.始乎治(有规距),常卒于乱(饮多了乱了规矩),泰至则多奇乐。凡事亦然(一切都是这样),始乎谅(诚实),常卒于鄙(险恶);其作始也简(微小),其将毕也必巨(巨大)。”意思是说:以巧斗力,开始正大光明,最后是以阴谋决胜负,多用奇巧之计谋。以礼饮酒,开始饮酒有规矩,最后常以乱告终。大至多有奇乐,乐极、昏醉,则乱必生:其他事情也一样,开始于尊贵,必将以鄙弃告终。这些论述虽然还在神秘虚无主义“道”的支配下,但却具有了明确的辩证法因素。

2.伦理思想

《庄子》在谈道德时,用不少篇幅讲到人与天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继承了孔子的宿命论倾向,抛弃了强调人事的思想,同时否定了老子所承认的人在自然中的地位,从而建立了自己的伦理道德观点。

书中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大宗师》中说:“天与人不相胜也”。即天则人,人则天,两者相同相合,差不太大。因为天人合一,进而认为,真人之所以与众不同,置生死于度外,因为他懂得这些全是天的远行。是自然而然的,所以人只能安而顺之,而不可能更改。《庄子》认为:“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人是不可以改变天的。只有认识了一切事物的发生,而且都是必然发生的,才可对任何事物变化,都不动激情。

基于上述观点《庄子》提出了自己对人性的看法,“同乎无知,其德不高;同乎无欲,是为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庄子所说的“素朴”就是对人性的回答。其内容就是无知无欲的自然状态。同这种无知无欲的自然状态相对立的便是社会的法度、礼义、规范,这种对立的东西就是自然本性的桎梏,如同羁绊对烈马的束缚一样。于是他主张要消除对回归自然本性的干扰,复归到纯真无为的自然性中来。

既然人性属自然属性,同自然没有差别,那么人就应该回归自然,应该保持内心中的宁宁安泰,就可以得到精神上的逍遥自由。

《庄子》提出的处世哲学,就是顺其自然,为人做事不偏不倚。《秋水》篇中说:“是故大人之行(指得道的人),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思:动不为利(举动并非有利于人),不贱门隶(但也不贱视家奴);货财弗争,不多辞让。事焉不借人(做事无须借助人),不多食乎力(自食其力),不多贱贪污(不以贪污为卑贱);行殊乎俗,不多辟异(标新立异);为在从众(随俗),不贱佞谄(向人献媚)。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勉励),戮耻不足以为辱(差耻);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量度)”。意思就是要求人们做事不偏不倚,不去伤害人们,也不去施舍,不与别人争荣誉、财物,也不辞让,不凭借别人帮助,自食其力,行为与世人不同,也不赞扬古怪的人。《庄子》主张的处世哲学是“中道”。为什么采取“中道”?因为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他知道树木成材,要被砍伐,甘甜井水,先被饮完。要人们效仿意怠乌,飞行时不领先,退却时不落后,栖息时夹在中间,因此同伙不排斥它,别人不伤害它。

《庄子》“无为”的思想贯彻于整个人生哲学中。认为人生在世“身若槁木”,“心若死灰”。所以无所谓喜、怒、哀、乐。在《天地》篇里要求人们做到“寿而不悦,夭而不悲,通达不以为荣,穷困不以为丑。”《庚桑楚》中又说:“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者为然”。总之要求人们要象婴儿那样无知,忘掉自身,丢掉各种欲望,茫茫然彷徨于尘世之外,逍遥在无所事事之中。

不过,《庄子》书中追求的“中道”“无为”同庸俗的宿命论有所不问。虽然提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但不完全把人归于自然,而听天由命。他也提出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庄子最害伯的,或最深致悲哀的是精神之死,不是形体之死。宗教观念是身体已死而灵魂不死,而庄子提的是身体存在而灵魂已死。所以在《田子方》明确说:“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可见,庄子注重的是心死的问题,他害怕没有追求,害怕心早死于身。

3.庄子的无神论思想

周代,春秋时期天命神鬼的观念很深,庄子毅然发起对传统观念的冲击是特别可贵的。首先,庄子把“天”剥夺过来,赋予自然的含义,在《大宗师》中谈到了“天”的问题。说,知道大自然的作用,知道人的作用,是最高的知识。知道自然的作用,是懂得宇宙万物的形成;知道人的作用,即是懂得人的智慧限度,不去汲汲求知,注意养护精神,享受自然赋予的寿命,这是极高明的智慧。《庄子大宗师》中所说的“天”实际上是自然,而不是具有人格化的有意志的“天”或“神”。

《庄子》书中贯穿整体的是“天与人一体”“通天下一气耳”等,这事实上已经否定了鬼的存在,其思想向着无神论迈进。在《知北游》中说到“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认为人的生死,只不过是气的聚散,没有什么灵魂存在。庄周本人临死时,提出厚葬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因为人从自然中分离而又最终归于自然。

《庄子》书中也有反映神不灭的思想内容。在《大宗师》、《寓言》、《知北游》、《养生主》《德充符》等许多篇中都提到了神不灭问题。《大宗师》中说:“夫彼有骇形而无损心.有旦宅而无情死”,意为人的肉体会有变化,但精神没有损伤,精神可以不断变易身体,而没有真正的死亡。

《庄子》一书中,一方面具有无神论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一方面又有神不灭的思想。一是唯物主义的。一是唯心主义的。有的学者解释说,庄子思想形成和发展是有层次的,其整个思想体系中没有取得一致。这种矛盾现象,只要我们把庄子放到那个历史时期的范围里,对社会政治,人们的观念做具体的分析,就不难解决了。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0 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