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福涌社区 |
释义 | 基本概况2002年,原福涌村、寮后村、金溪村三村合并为新的行政村,办公地点设在寮后。2006年,改制为社区。 原福涌村:北宋末年(1126年),宋宫梁仲卿偕子溪甫从石头村(古村名,与今沙涌毗邻,已废)迁居于此,以其姓氏命名梁家基,仲卿身故,溪甫以村有河涌围绕,易称曲涌,后认为是福地,清道光初年改名福涌,沿用至今。 原寮后村:元代中叶,刘姓人从隆都云汉(属今沙溪镇)迁此搭寮养鸭,因村在鸭寮后面,故名。1983年并入福涌乡,1986年复分。 原金溪村: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李沛美、沛德兄弟俩等从隆都涌边(属今沙溪镇)迁此建村。东倚梅岭,南有陈薄坑溪水向注入石岐河,溪流状似兽角,李沛美赞此乃“山青水秀,人杰地灵”之地,遂命名金角环。民国六年(1917年)易称今名。1983年并入福涌乡,1986年12月复分。 历史古迹福涌“功建铁城梁公祠”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此古建筑是铁城府为表彰梁溪甫及其四个儿子参与建城之功而建的祠堂。梁溪甫为良都福涌村人,是当时邑县的能工巧匠,原香山寨官陈天觉建铁城而选中梁氏为总设计师。1154年,五桂花香的铁城建成,良都沙涌望族马氏及其他缙绅认为梁溪甫及其四子建城有功,建议县署在其家乡建梁氏纪念祠堂,永远表彰其功。“功建铁城梁公祠”建祠已有845年历史,祠门以石栏环绕,全祠以磨光的古青砖,石木顶梁柱,木桁瓦盖结构,属三进天井,耳厢唐宋建筑风格;并集岭南建筑之精华,显得庄严、深沉而富丽堂皇。整座建筑物以砖雕、泥塑、陶瓷、木刻、花草及人物壁画装饰其内外,是良都地区保存较完好并具有很高建筑艺术的古建筑。 寮后古榕。此古榕荣登“中华名树”榜,该树高14丈,树冠覆盖面2.4亩,树干围8米,树龄为400年,是中山现存的最大榕树。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