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福建省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文化建设工程的意见 |
释义 |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文化建设工程意见的通知闽政办[2009]7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省教育厅、文化厅、财政厅制定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文化建设工程的意见》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九年一月十一日 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文化建设工程的意见 省教育厅 省文化厅 省财政厅 (二○○九年一月)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扎实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建设海峡西岸两个先行区和文化强省的总体战略,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我省高等教育要与全局、与实际结合更加紧密,服务更加直接。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要求,更好地发挥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力量在海峡西岸两个先行区、文化强省建设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重要作用,经研究,决定实施福建省高等学校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文化建设工程(以下简称“福建省高校服务海西文化建设工程”)。 一、实施高校服务海西文化建设工程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文化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高等学校文化知识密集、文化成果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是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重要场所,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实施高校服务海西文化建设工程,对建设和谐文化,弘扬先进文化,推进文化创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文化事业加快发展、大有可为的关键时期。我省经济的快速增长,为文化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我省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特色鲜明的地方多元文化,为文化建设的全面繁荣积累了厚重多彩的发展资源。高等学校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军,在海西文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是与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人民群众对文化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高等学校文化建设工作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高校文化创新、文化传承与传播的能力和水平还不能满足海西文化建设的需要。实施高校服务海西文化建设工程,充分利用高校学科门类齐全、人才集聚、信息资源丰富等优势,开拓思路,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推进高校文化建设,是海西建设对高校提出的迫切要求。 高等学校不仅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也承担着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高校的重要职能。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充分认识高校服务海西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树立融入海西、主动为海西发展服务的强烈意识,营造文化创新与发展的浓厚氛围,切实加强大学文化建设。 二、建设目标 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需要,通过组织实施中国特色主义文化建设研究、海西传统和特色文化研究、闽台区域文化研究、海西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海西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海西区域经济与创新文化建设研究、海西校园文化建设、海西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高校服务海西文化品牌建设等9大研究专项和50项左右重点课题,产出一批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海西文化研究精品成果;加强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建设和管理, 积极创造条件提升原有基地的研究水平,遴选建设20个左右富有海西特色的研究基地,到2012年,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争取达到50个左右;加强高校文化服务载体建设,开展高校文化“三下乡”,举办海西文化论坛、高校文化进社区等活动,不断提升我省高校服务海西的能力和水平,为海西建设提供更直接、更优质的服务。 三、实施高校服务海西文化建设工程的主要任务 (一)组织实施高校服务海西文化专项研究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研究重大专项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文化传统的继承性和文化发展创新性的统一,全面提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能力、服务能力、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要以全局性、战略性的眼光,致力于重大国情省情调研、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要把改革开放30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总结,与解决广大干部群众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本研究专项主要包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关系研究;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和舆论导向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其基本经验研究等。 2.海西传统、特色文化研究重大专项 海西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构建海西和谐社会,推进海西先进文化建设的宝贵财富。要充分发挥海西人文地理优势,重视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进一步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搜集和整理珍贵的历史文献,把海西传统文化、特色文化的研究与海西文化产业开发、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探讨其发展规律,为福建经济文化发展服务。 本研究专项主要包括:福建文化的总体研究;闽南文化研究;福建客家文化研究:“妈祖文化”研究;福州“船政文化”研究;红色文化研究;福建海洋交通史文化研究;武夷山双遗产文化研究:“朱子文化”研究;移民文化与华人华侨精神研究;畲族文化研究;福建戏曲文化研究;闽南南音研究;当代福建艺术发展趋势研究;福建音乐、舞蹈和民间工艺研究等。 3.闽台区域文化研究重大专项 闽台之间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五缘”文化的研究对于建设海峡西岸两个先行区、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于促进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与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本专项研究主要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与闽台区域文化关系研究;闽台区域文化的源流、发展规律、特征与内涵研究:“五缘”文化及其为海西经济文化建设服务研究;闽台区域文化与经济发展互动研究;闽台区域文化中雅俗文化研究;闽台区域文化中的共同点与差异性研究;闽台区域文化中的方言、移民、宗族、宗教、民俗等问题研究;闽台区域内部不同民系文化的研究等。 4.海西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重大专项 文化建设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文化建设作为海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地位日益凸显。要抓住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有利时机,紧紧围绕海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的需求开展专项研究,促进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本专项研究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文化建设的内涵、要求和目标研究;海西社会主义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特色和优势研究;海西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内容、任务及推进的政策措施研究;国内外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历史经验研究;海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海西农村特色文化的开发、保护、传承、品牌建设和创新等问题研究;高校服务海西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方式与途径研究;农村与城市两种文化相互渗透、融合、优势互补的机理研究;闽台农村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机制研究等。 5.海西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重大专项 根据《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中“建设文化强省,努力使我省成为全国重要文化产业与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基地”的目标要求,深入探讨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对于促进海西文化产业的繁荣,提升海西文化软实力,推动海西经济社会与文化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专项研究主要包括:海西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与具体措施研究;政府与企业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角色定位研究;海西文化产业的布局与协同发展研究;海西文化产业集群式发展研究;发展海西文化产业的现实需求和体制机制研究;海西与其他发达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比较研究;海西文化产业区域特色研究;两岸文化产业的对接路径研究;两岸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的协作机制研究等。 6.海西区域经济与创新文化建设研究重大专项 探索创新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 建设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激励和培育创新思维,造就创新人才,形成具有海西鲜明特色的创新文化,是全面提高海西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海西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要求。 本专项研究主要包括:国内外创新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创新文化建设的基本理论体系研究;创新文化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的理论研究;政府、企业、大学在创新文化体系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海西创新文化建设及其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基本经验研究;创新型省份创新文化建设的地位与作用研究;创新文化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研究;创新文化建设与海西创业模式的关系研究;海西创新文化建设对海西创意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 7.海西校园文化建设研究重大专项 高等院校是培育人才的摇篮,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力量,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基地。高等院校要发挥引领社会文化思潮、培育社会文明风尚的作用,必须建设好自身的文化。在全面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过程中,加强海西校园文化建设并大力开展该专项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专项研究主要包括:校园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影响因素和特征规律研究;新形势下海西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目标和路径研究;海西校园文化与信息化建设关系研究;海西校园道德文化建构研究;海西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研究;海西校园文化与港台校园文化的比较研究;海西校园文化对社区文化的影响机制研究;海西校园文化对福建地域文化吸收与创新研究;大学新校区校园文化传承、建设与融合研究。 8.海西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重大专项 生态文明作为新的社会文明形态,是21世纪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文明将跨越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开展海西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将为海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有效的实践指导。 本专项研究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的思想和建设生态文明研究;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研究;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生态文明的本质与特征研究;生态文明评价体系研究;生态生产力发展研究;生态文明消费观及其模式确立研究;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合作与国际斗争研究;生态恢复与建设、环境治理与保护研究;生态文明建设机制研究;海西生态问题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9.高校服务海西文化品牌建设专项 品牌带动战略是推进海峡西岸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发挥品牌固有的先进性、典型性和样板性,运用品牌培育、建设和带动的原理与方法,推进海西与高校文化品牌建设,塑造弘扬科学发展精神、遵循高校内在规律、具备鲜明海西特色的高校文化品牌,可以更好地促进高校科学发展,促进高校更好地服务海西建设。 本专项研究主要包括:品牌带动战略与高校文化品牌建设的关系研究;国内外高校文化品牌建设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研究;海西与高校文化品牌建设理论体系研究;海西文化整体品牌体系建设研究;个体高校文化品牌建设研究;质量、服务管理与高校文化品牌建设研究;高校文化品牌传播原理与方法研究;高校特色学科专业、研究基地文化品牌建设研究;高校科研紧密服务海西战略品牌建设研究;高校国内合作和国际交流特色的领域、活动、方式、组织的品牌研究;高校对台合作文化品牌培育研究;高校优秀文化品牌推广、传递、共享和带动研究。 (二)加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 建设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是繁荣发展海西文化的重要举措。按照《福建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加强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的管理,围绕组织架构、运作机制、科学研究、咨询服务能力建设、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等任务,对已建的30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组织检查评估,确保研究基地按照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导向清晰、运作规范、服务高效的要求有效运行。 针对海西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需求,以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增强服务能力为目标,遴选建设20个左右特色鲜明、能力突出、布局合理、服务高效的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重点支持以省属高校为主体,吸收政府有关部门、教育部重点高校、企业和社会团体的相关资源联合创建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到2012年,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争取达到50个左右。积极创造条件提升原有基地的研究水平,并支持其申报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充分发挥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学科交叉融合、人才集聚和骨干示范作用,面向海西建设中的重大和热点问题,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主动为各级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服务,逐步形成一批研究水平较高,服务能力较强,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政府决策咨询中心,进一步增强高校为政府和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三)加强高校文化服务载体建设 建立网络服务平台。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我省高校校园网络资源,借助互联网快速、高效传递信息的优势,建设一批以服务海西经济社会发展、传播海西优秀文化和建设成就为宗旨,面向社会,体现高校特色和水平,内容丰富、互动性强的网络服务平台,拓展高校为海西文化建设服务的范围和形式。 开展“海西文化大讲坛”等系列文化活动。利用高校人才集聚、研究基础扎实、资料丰富的有利条件,围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传承海西特色文化,针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热点问题,依托有关高校开展海西文化大讲坛、海西文化论坛、海西文化沙龙等文化活动,为海西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开展假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发挥高校在文化传播中的独特优势,通过组织“文化大篷车”、师生假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群众性的文艺辅导和演出活动,面向社区和农村传播优秀海西文化,推动海西社区和农村的文化建设。 建设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鼓励和支持高校在充分挖掘学校传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办学思想和理念,结合学校发展战略和规划,建设和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校校园文化。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科技节、文化节、艺术节、网上校园等校园文化活动,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用优秀、健康的校园文化辐射社会,引领海西文化发展的方向。 四、推进高校服务海西文化建设工程的政策措施 (一)加强对高校服务海西文化建设工程的领导 省有关部门成立高校服务海西文化建设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制定高校服务海西文化建设工程的总体规划和政策措施,并组织实施。组建高校服务海西文化建设工程专家咨询委员会,对高校服务海西文化建设工程的实施提供决策咨询。政府有关部门要将高校文化建设纳入文化强省建设规划和具体项目中加以统筹考虑,给予积极支持。各高校应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统筹负责本校文化建设工程项目的规划和实施,将实施高校服务海西文化建设工程作为服务海西的一项重要措施,纳入学校发展规划,整合学校资源,切实抓好各项建设任务的落实,在人力、物力、资金等方面给予保障。 (二)加大对高校服务海西文化建设工程的经费投入 建立财政性投入、企业和社会力量投入、高校自身投入相结合的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力度,确保高校服务海西文化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2009~2012年,从省重点建设高校建设经费中划出不低于15%的资金,作为高校服务海西文化建设工程的专项资金,实行项目管理、专款专用。省直有关部门和各设区市人民政府要在年度预算中安排相应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所在地高校的文化建设工程。各高校应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实施工程的相关建设和配套经费。要加强对高校服务海西文化建设工程实施的监督检查,跟踪分析建设工程执行情况,提高建设工程实施水平。 (三)建立健全高校服务海西文化建设工程配套制度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共福建省委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意见》、《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福建文化强省建设纲要》,以及《福建省“十一五”文化发展专项规划》,制订与实施高校服务海西文化建设工程相关的管理办法,以及对该工程在建设、运行与监督评估等主要方面的规定,作为工程建设与管理的主要依据。建立导向清晰、科学全面的高校文化建设评价系统,把高校文化建设能力和水平,为海西建设提供更直接服务的成效,以及在文化强省建设中的作用,作为考核评价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内容。省有关部门要制订和完善有利于推进高校文化建设的相关政策。各高校应制订符合学校实际的具体措施,完善教学科研人员服务海西的评价机制、内部分配制度和创新奖励制度,充分激发和保护广大教师服务海西的积极性、主动性。建立高校服务海西文化建设工程的服务导向机制、多方共建机制、资源集成机制,切实为工程实施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四)加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在实施高校服务海西文化建设工程中的重要作用,切实落实国家和省有关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大力实施“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工程”,建立和完善鼓励、支持高校教师投身海西、建功海西,为海西建设提供服务的政策措施和长效机制。各高校要认真制订与实施高校服务海西文化建设工程相配套的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切实加强组织协调,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工作资源,完善工作机制,加快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和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和引进,造就一支政治合格、结构合理、数量充足、充满活力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和管理队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