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符骥良 |
释义 | 名片符骥良,号雪之、白果、铣之,以“语石楼”、“白果厂”、“梵怡堂”颜其居,国内书法篆刻名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印泥制作技艺(上海鲁庵印泥)代表性传承人。现为上海市美协海墨画会副会长、上海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东方书画院画师、上海市纺织书画协会顾问、铜城书画研究院高级艺术顾问、上海炎黄书画会一级画师、静安书法协会顾问、香梅画苑特级画师。 人物介绍符骥良,号雪之、白果、铣之,以“语石楼”、“白果厂”、“梵怡堂”颜其居,国内书法篆刻名家。1927年生于江阴北外闸桥河西钱家弄,就读于南菁中学,1948年毕业于中国新闻专科学校。骥良先生是位风雅之士,与翰墨金石结缘,尤以手制印泥见长,耕耘不辍,身居闹市,埋首于斗室之中,有笔如刀,擅长书法,尤擅隶书;有刀如笔,更精于篆刻。以文会友,数十年转艺多师,苦学自研。他先后著有《篆刻器用常识》、刻有《雪之印存》四卷,出版《骥良印存》,编校及钤拓《赵之谦印谱》、《鲁迅先生笔名印谱》、《潘伯鹰自用印谱》、《长征印谱》、《吴昌硕印谱》后,又为钱君陶钤拓了《黄牧甫印谱》、《君陶印存》、《长征印谱》、《西泠胜迹印谱》、《玄隐庐印录》、《钱刻朱屺瞻印存》、《无倦苦斋印存》等数百部印谱。并为《故宫藏宝录》、《上海博物馆藏宝录》、《南京博物馆藏宝录》等书写篆书部分,为《中华书法篆刻大辞典》、《文艺生活小百科》、《书法篆刻实用辞典》、《文艺鉴赏大成》、《国宝大观》等辞书担任编委及撰写有关项目。现为上海市美协海墨画会副会长、上海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东方书画院画师、上海市纺织书画协会顾问、铜城书画研究院高级艺术顾问、上海炎黄书画会一级画师、静安书法协会顾问、香梅画苑特级画师。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鲁庵印泥”传承人。 得鲁庵印泥衣钵符骥良先生与翰墨金石结缘,尤以手制印泥见长,上世纪五十年代,担任 “中国金石篆刻研究社”秘书长张鲁庵先生之助理,亦师亦友。张鲁庵名锡成,字咀英。浙江慈溪人,是印章、印谱收藏大家又是印泥制作大师,他收藏了自秦汉以来历代名家印章1500余方,印谱490余部,有“海内第一家”之称。其研制的“鲁庵印泥”更名闻中外,其时,全国各地著名的书画家纷纷求索“鲁庵印泥”,鲁庵先生体弱多病,为应来求印泥者之需,嘱骥良先生握杵代劳,聆听探讨,故不知觉中尽得印泥制作之法,终得“鲁庵印泥”衣钵。鲁庵先生谢世后,骥良先生传承其精华而有所心得,也有所改进。很多书画家如张大千、吴湖帆、刘海粟、沙孟海、丰子恺、王福庵、陈巨来、启功、钱君陶、富华、唐云、程十发、朱屺瞻、来楚生、王个簃、白蕉、亚明、钱瘦铁、陆抑非、黄云、叶选平、沈鹏、苏渊雷等都转向符氏索求印泥。“文革”期间,张大千更是委托澳大利亚驻上海领事馆来求索印泥的,称其为“骥良印泥”;来楚生用了印泥后,赠其“骥良印泥”印章一方及书画折扇一柄;唐云赞符老所制印泥为“鲁庵后第一,近之漳州、西泠皆不及也。”高式熊还特意挥毫书写了《符制鲁庵印泥缘起》,将符骥良的印泥定名为“符制鲁庵印泥”。上海市博物馆复制宋、元时代的绢本著名书画,采购了多种印泥,可就是很难落印,经求助于他,他为之特制了四两。 喜获殊荣2007年6月 上海鲁庵印泥入选第一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008年6月 上海鲁庵印泥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009年2月 命名符骥良为第一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鲁庵印泥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2009年6月 命名符骥良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印泥制作技艺(上海鲁庵印泥)代表性传承人 2009年,骥良先生携带其亲手制作的国宝“鲁庵印泥”赴北京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赏和关怀,并叮嘱老人要将此技艺发扬并传承下去。 鲁庵印泥特点符制鲁庵印泥特点: 一、随时间愈久,色泽愈沉静古雅,印文质感均匀洁净,着色力,遮盖力,黏结力高强,从上世纪五十年代钤拓之《赵之谦印谱》、《吴昌硕印谱》、《黄牧甫印谱》、《鲁迅笔名印谱》等诸谱可得佐证。 二、在室温中使用,上石落印干净,钤盖得心应手。 三、不用任何添加物,确保泥质纯净,富弹性,色似红缎,稠如面筋,状如丝绒,历久不变。 符制鲁庵印泥使用注意事项: 一、瓷质泥缸,随用随盖,防止灰尘、水分侵入。 二、使用前须将印章揩净,防止其他印泥混入。 三、蘸泥手势轻盈如蜻蜓点水,并审视印面沾泥是否周到,然后垫卡纸三,四层钤盖。 四、如一年以上不用,当用骨签翻拌调匀。 符制鲁庵印泥是印泥中的珍品,因其具有“印色鲜艳雅丽、质厚匀净,细腻而粘稠度高,热天不烂,寒天不硬,永不褪色”的特点,故用此印泥,即便细元朱文连钤数十方,印文不走样,特别是珍贵的篆刻名作在符制鲁庵印泥的衬托下能完整地展现出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