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冰玉堂 |
释义 | 冰玉堂坐落在顺德均安镇沙头管理区,是新加坡顺德均安沙头同乡会筹建的华侨姐妹安老院。该院坐落在沙头管理区的鹤岭山麓,故又称鹤岭静安舍。它是两层楼建筑,地下分左、中、右三座,中座供奉着自梳女们信奉的观音,左、右安放着已故的自梳女的灵位,楼上是木做的阁楼,是自梳女的睡眠之处。建筑面积约为五百平方米,占地近两亩。 自梳女俗称“姑婆”,即不嫁的女子。据《顺德县志》记载:顺德自梳女的形成始于清末,盛于民初。当时,顺德蚕丝业发达,许多女工收入可观,经济独立,看到一些姐妹出嫁后,在婆家受气,地位低微,这些女工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后,不甘受此束缚,情愿终生不嫁。于是,选定良辰吉日由亲人或好友梳起发髻表示终生不嫁,俗称“梳起”,正式成为“自梳女”。 本世纪30年代,丝业衰落,顺德少女听说到南洋打工月薪可达数十元,遂结伴经香港乘船前往。顺德自梳女在南洋谋生,概括有两大原因:一是经济问题,由于顺德丝业衰落,在本地难以维持生计。二是婚姻问题。自梳女难免遭人议论,而少女到婚嫁年龄既不出嫁也不梳起的则难逃迫婚的厄运,许多少女在南洋打工多年,没有谈婚论嫁,实际上也成为了自梳女。她们在南洋大部分都是当家庭女佣,带小孩做家务。虽月入不多,仰人鼻息,但只要有一点点积蓄,都汇往家中帮补家用。人到老年,精力已衰,有的被辞退,有的连回乡的旅费也凑不够,能够“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实在不多。 40年代,均安沙头在南洋谋生的自梳女成立了同乡会。她们大都怀念故乡,希望能叶落归根,荣归故里,与亲人同住。看到一些前辈,有的无力回乡,沦为异乡孤魂,有的略有积蓄,回乡又不能与家人同住(当时的风俗自梳女不得在家居住和辞世)。她们便倡议在家乡建一间自梳女的安老院。这一倡议立即得到了众姐妹的热烈响应,共筹得港币8万元,适逢祖国解放,党号召各界大力“支前”,自梳女们响应号召,将款项借给了政府。翌年,政府归还款项,划出土地,协助建设安老院,于1951年落成,取名“冰玉堂”,冰清玉洁之意。该堂建成以后,凡本乡旅外姐妹,回到家乡、没有依托,均可入住,不收住宿费。入住的最高峰是1978年,有三十多人同食同住,盛及一时。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