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佛法与玄学 |
释义 | 作者 : 杨俊诚 编/译者 : 大千编辑部 语言 : 繁体中文 出版社 : 大千出版社 装订 : 精装 出版日期 : 2001.06 ISBN : 957-8231-53-9 内容简介:一般人对于佛法与玄学有许多错误的认知,尤其是常将佛法与玄学的理论溷为一谈,难以釐清。就实修者而言,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可非儿戏,必须明辨才能契入法要。 有人想到「玄学」就以为是怪力乱神、神通变化、特异功能等现象。亦有误会算命、卜卦、风水这些是玄学;除了误会玄学,还当玄学是佛法的也大有人在,这真是天大的误解。 佛法并非谈玄说妙,而今谈「玄」说妙只为了彻佛法,玄学并非是深奥不易理解的理论,更不是坊间所认为的玄奇学问,佛法与玄学各有其不同理路,绝不能人云亦云随之附和,否则等同盲修瞎练,可轻忽不得。因此,本着将提出相关论点,与您共同深入探讨箇中道理,内容包含现象存在的释义,形与神、玄学释疑、玄学的贵无理论,佛法与玄学的价值,出世与入世、佛法释疑、涅槃与消遥………等等 理路之明辨,祈能裨益同修学习,同证菩提大道。 学佛是为了拥有智慧来解脱人生的苦恼;同样地,对于玄学的探索,也是要让自己从现实的框架中超拔出来。本书的写作方向即以此为着墨的重心,从浩瀚的佛书中梳理出佛法的要义,同时也将玄学所讨论的几项主要的课题析论;希冀能够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把佛法与玄学的精采处介绍出来。 书中简略地介绍了佛教的空宗、有宗、及禅宗的理论,也叙述了魏晋玄学的贵无学说及适性观点。吾人并试图将佛法与玄学所讨论到的课题予以比较,举「空与无」、「涅槃与逍遥」为二家学说之间同异的分析与说明。而对于人死后究竟何往的问题,本书也从佛法与玄学的角度予以说明。 形与神 随着岁月的流逝,人的身体各种器官的功能也会逐渐退化,终究形体将步入朽坏的最后结果,生命也随之走到了尽头。死生是人生中的大事,王羲之在(兰亭集序)里就深深感叹「向之所欣,俛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无论寿命长短,最终的命运仍是荒冢一墓,因而不得不令人兴起悲叹之情啊!对于生死问题,许多的宗教和哲学家都曾经试图解释生的意义与死的价值,并且企盼找到生死之间可以沟通的桥梁,所以人死了以后究竟何往?就成为哲学、宗教上待解决的课题。 人死了以后是否一切都结束了呢?生死问题的探索从古至今都在人们众多难题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也是任何宗教,任何哲学,任何人都规避不去的课题。对人类来讲,人必须死亡的这个残酷事实是否有翻桉的可能?或者可以用另种方式的存在来解决人的肉体朽坏之后的生命转化?许多宗教都给人类带来一线光明希望,许多哲人也在此问题有极深而精辟的着墨。当一个人活在世上时并不生活得如意,那么他对于未来的美好总会心向往之;可是当一个人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时,却同样会面临到老死的招唤,因此也同样期待死后仍有「生命」迹象,甚至能够有更好的生命存在形式。 道家对于死亡的看法大体上是从形与神二方面来分析。庄子认为「大块载我以形」,天地赋予我们人的形体的存在,但是这副形体有其时空存在的限制,所以肉体的生命必然会朽坏而消失。在(大宗师)此篇文章中,庄子假借孔子的口里说出「彼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溃痈」。由此看来,庄子并不重视肉体的生命,反而视此生命的形式是「命定」的,也非个人所能掌握的,因此祇要能「安时而处顺」,那么即使死亡了,也不妨临尸而歌,毕竟经过了一生的劳累以后,死亡未必不是一种休息的方式。一般人看待死亡是生命的永远终结,所以心生畏惧,深怕一切的努力,一切的成就,从此化为乌有、泡沫,再也无法看到秀丽的山川,听到悦耳的虫鸣鸟语,也没有人再给予身体热情的拥抱,也无法享受海味山珍;所有曾经感动过、欢乐过的,转瞬间都如掠过之浮云,再也摸不着见不到。但是对「至人」和「真人」而言,死亡朽坏的祇是形体而已,精神还存留天地间。庄子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当木柴烧完以后,火苗的能量仍然传留下来,就如同人死了以后,那个人的精神也能够永远地停留世间。庄子是从精神观点来说明生命可以不朽的价值涵义。 关于形体和精神彼此间是否不离的问题,各宗教一直有所争论。若从佛教的轮回、业力的观点看来,仍须保留某种质素作为轮回的主体,而这个轮回的主体却必然不是属于外在的形体而另有所指,或称之为「识」。若以佛教空宗看法,虽然视物质界或是精神界都是无常的,在缘起缘灭中一切皆空、无自性,但若就物象而言,却也并不否定「假有」的存在方式。虽然「假有」非真,以世俗谛而言,我们仍可视其为「存在」,祇是存在是暂时的而已。 中国在殷商之前就有魂魄的说法,而鬼神也一直潜伏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作为劝善惩恶的「工具」。人死之后随其在世的功过而成神成鬼已是一般人的信仰了,但是鬼神的存在又是以何种形式呢?如果祇是魂魄之气,那么和原有的肉体是相合或相离呢?就道教的观点,袭用了老子「谷神不死」的说法,认为一个人能够养神育气,清除情欲,让五脏经历澡雪,再配合辟谷、食丹的修鍊过程,是可以长生不死的。早期的道教就以追求长生不死为目标,并且认为形体和精气修鍊到某种程度就可以不食五谷而吸风饮露维生,甚至入水不濡,入火不热,达到精神和肉体不朽的「神人」。 道教认为肉体和精神都是由气所构成,因此祇要把气养育,令正气不衰,就能让肉体不败坏。肉体锻鍊得清轻若气一般,精神也修鍊成可以长居肉体当中,就能成为长生不死的神仙。当神明精气不离其身,则不知老亦不知死了。 虽然长生不老不死的说法曾经炫惑了许多人,就连秦始皇都曾派人求取仙丹以期能长存于世,但是「服食求神仙」的说法毕竟荒诞不经,面对逐渐老朽的肉体却是任何人都无法否定的事实。晋朝有位高僧,他名叫慧远,曾写了一篇(形尽神不灭)的文章,在那篇文章中,慧远借用了《庄子》书中的薪尽火传的比喻,认为神与形是二种不同的实体,形可灭,然而神却是永远不停地在轮回之中。慧远所说的「神」的意义,并不是指灵魂或是本体的存在,他所提出的「神」是极精而为灵者,是以「圆应无生,妙尽无名」的方式存在,并且能够「感物而动,假数而行」,但是它却非物非数,所以它也不随物而灭。慧远所说的「神」倒近于佛教所说的「识」。 道教基本上认为「形尽神灭」,所以除了要育养神气之外,也不能荒废形体的修鍊。晋朝有位文士名曰葛洪,他曾着有《抱朴子》一书,阐明神仙不死的理论。《老子》河上公注为道教的经典之一,其中也说明了阴阳二气生成天地万物,因此在人的身上含有元气,若能够涵养与气相通,就能够长生不朽。慧远提出「形尽神不灭」的主张,是为了针砭道教形尽神灭的理论,成立佛教轮回之说而提出的看法。 在一般人的观念里,大都认为除了现有的肉体之外,应当还有永恒不变的灵魂主体作为过去未来可能的存在方式,因而天堂地狱之说才具有说服力。佛教六道轮回的说法主要的目的是希望众生能够持戒行善,最终达到解脱生死苦海的四圣境界,那时就可不受轮回宰制了。基督教传播信主得以永生的观念,也是指死后的福报,灵魂能够被迎接到天国安住,那时上帝已经在衪所辖管的天国帮你定了居所,让你从此不再受难受苦。 如果我们把死亡视为从现在的存在形式转换成另外存在的形式,那么一定会有很多人选择死亡,因为现在的存在方式充满情仇爱恨诸多不如意的状况,而在桎梏中受天刑的肉体是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自由。然问题的关键却也在此,毕竟我们的五官并非能够看到听到感受到所有的现象,但是在「眼见为凭」的情况下,对于大自然间诸多的奥秘,却是无法用眼耳鼻舌去感受的。虽然科学日新月异,诸多的学理藉由精密仪器的观察也得到证实,不过却仍有许多谜团未能釐清,其中包括人体脑波神经的结构以及如何记忆、推理、控制等功能,也因此精神界的情况和灵魂的存在,都成了科学的盲点,到今天,科学仪器还测不到灵魂,那么灵魂是有或无呢?当仪器测出心律不再跳动代表人死的现象,但是心律不动代表人的感官活动的终止,也祇是脑波的记忆、推理和控制能力的停止,而「精神」的问题却仍悬而未决。 关于灵魂是否存在的问题在民间的传说中一直处于真伪难辨的情况;欲称其有,却又难以肉眼或仪器测得,欲说其无,却又有么多的人言之凿凿,以他们的亲身经历见证灵魂的存在。 佛的本质不是肉体的永恒存在,而是能够了悟事理,得到大解脱。有生则必有死,因此佛教不谈「不死」之事。我们的身体就像一部车子,当车子用久了之后会磨损朽坏,同样地,身体用久了也会朽坏。虽然肉体会毁灭,但是智体的显照,法相仍能遍照世间,那样的存在已经超越肉体的存在方式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