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冯子恭 |
释义 | 简介冯子恭(1895--1967),又名延梓,字孟寅,男,土家族,今湖北省恩施州咸丰县小街口人。曾就读于湖北省立方言学堂、伦敦大学预科、香港大学,获文学士、理学士学位。 民国时期民国10年加入国民党,历任非常大总统秘书,国民党党部交际部干事,国民党一大大本营外交部秘书及驻沪办事员;广州国民政府外交部特派广西交涉员公署外交科长、梧州市党部常务委员与组织部长;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武汉分会秘书,广州国民政府政务委员会专门委员,西南政务委员会审计处协审,湖北大冶县县长,川鄂湘黔边区绥靖署参议,湖北省政府视察、参议,湖北师范学院总务长,咸丰县参议员。 解放前后1946年2月至1947年5月任咸丰中学校长(现咸丰一中),因学潮遭诬告被免职。民国11年任教上海大学英文,兼任校舍建设委员会委员;民国13年创办《农工日报》任社长与总编辑。民国28年回咸丰开办纺织生产合作社。解放后,曾两次被判刑并获宽大处理;1957年出任咸丰县副县长;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1961年摘掉右派帽子(1979年获平反),给予高级知识分子待遇。 人物生平斗苦历程冯子恭六岁时入私塾读书,十岁入县立小学,十三岁入施南府中学,十五岁毕业。因家贫,无力继续升学,乃与双亲商议,将祖业薄田数亩卖去,改做小本生意,经营余年,稍树基础,十七岁负笈武昌,考入湖北省立方言学堂,改读英文,当时缴费甚高,小本经营难以接济,经友人介绍,每年寒暑假到汉口租界捶石子,修马路,清扫街道,以补充学费之不足。 1915年,冯子恭艰难地读完方言学堂,恰逢招考几名留英学生,七百名报考者中,冯子恭拔尖而取,入伦敦大考预科,第二年转香港大学人工科学机械系,其后改读文科,四年毕业,获文学士、理学士学位,受职于上海一英商洋行。 总统府秘书当时,孙中山正在广州组织护法政府反对北洋军阀。冯子恭久闻孙中山大名。1920年12月即获允聆听孙中山理论,大受感动,当即表示,誓愿敬谨追随,服从领导,第二年,在中国国民党广州特设办事处填誓约,以张继、田桐英商洋引聘,留广州,在国民党部负责宣传,办理孙中山讲演记录,出版等工作,不久,调任非常总统府秘书。 非常时期1921年3月20日,孙中山在广州省教育会系统演讲《王权宪法》冯子恭仔细记录,并请孙中山修改在《广东群报》发表,于1929年呈请摹印,流芳后世。 1921年6月,陈炯明叛变,深夜炮袭总统府,孙中山幸免罹乱,走上海,冯子恭身怀《王权宪法》冒枪林弹雨,随孙中山至上海,任国民党总部外交干事。 1922年10月,国共两党共同经办的在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教育与革命的新型学校—上海大学成立。1923年冯子恭到上大任教。8月8日,冯子恭与叶楚伦、邓中夏、瞿秋白、陈望道、邵双等九人被选为该校最高会议评议员,在评议会上,冯子恭又被推选为校舍建筑委员会委员,在上大,冯子恭与邓中夏、瞿秋白等中共党人建立了友谊。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在广州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接洽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帮助,确定以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为斗争目标,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为基本政策,冯子恭奔赴广州,任大本营外交部秘书及驻沪办事员,1925年调任外交部特派广西交涉员公署外交科长,创办《农工日报》任社长,总编辑,组织梧州市总工会,宣传孙中山三大政策,与共产党人通力合作,组织群众,声援香港大罢工,这期间,冯子恭与毛泽东,林伯渠等交往甚密。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内派性斗争骤起,冯子恭为广西派,积极参与反蒋斗争。先后随李宗仁,胡汉民,李济琛等,出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武汉分会秘书,广州国民党政府政务委员会委员,西南政府委员会审计处协审,湖北大冶县县长,川鄂湘黔边区,绥靖署参议等职。 1939年,冯子恭返回故里,开办纺织生产合作社,1940年,不期张难先进访,冯子恭再度出山,先后任湖北省政府视察,第六战区党政分会宣传常务委员,湖北省政府参议兼湖北师范学院总务长。 抗日胜利后1945年秋,抗日战争胜利,不愿随省政府拟迁,遂作旧隐山区,任咸丰中学校长,1947年因学潮遭诬告,被免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冯子恭因“不交枪,对土改不满”等罪名,两次判刑,两次获宽大处理提前释放,1955年,人民政府大量启用旧知识分子,冯子恭先后给李济琛、宋庆龄、黄绍竑写信,希望为人民做一些有益的事情,1957年5月6日,经咸丰县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冯子恭出任咸丰县副县长,不辞辛苦地深入穷乡僻岭,检查工作,1957年底反右扩大化,冯子恭被划为“右”派,离职交群众监督劳动,在农场放牛,在文化馆管过图书。 1961年摘掉“右派”帽子,给予高级知识分子待遇,1967年1月15日,冯子恭在咸丰县人民医院病逝,终年七十二岁。 1979年改正了错划,彻底平反昭雪。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