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冰川物质平衡
释义

冰川物质平衡是指 某时段冰川固、液态水的收支状况。又称冰川物质收支。冰川物质平衡量 ()等于积累量()与消融量()的差值,即:=-。对于冰川上某测点某时段的物质平衡量(b)可表示为 29-01冰川物质平衡直接受大气降水(固态、液态水)和气温等因素变化的影响。冰川上热和水的条件是不断变化的,每年度的物质平衡量也不一样,如果积累量大于消融量,便出现正平衡,有利于冰川的发育;若积累量小于消融量,便产生负平衡,导致冰川后退。

积累与消融

冰川积累是向冰川提供物质的过程,主要方式是降雪、吹雪和雪崩,其次是少量的霜、雾凇、雹的生成和液态降水再冻结。冰川消融指冰川上物质的损耗过程。在温带冰川区,冰川物质支出以冰面融化为主,而在极地冰盖及冰川和少数温带山地大冰川末端则以崩裂、蒸发等为主。此外,还有一些温带冰川存在冰下和冰内融化。

冰川物质平衡水平和冰川作用能

这是描述冰川物质平衡的两个特征值。冰川物质平衡水平指冰川的总积累量与总消融量的平均值,它反映冰川在总水量平衡中的作用,表征冰川变化的动态。一般海洋性冰川的物质平衡水平大于大陆性冰川。冰川物质平衡水平影响冰川温度、成冰作用和运动速度。世界一些冰川物质平衡水平见表[世界某些冰川物质平衡水平(毫米)]。冰川作用能指冰川的物质随高度增大的年增长量,它说明某一地区冰川的活跃性。冰川作用能越大,运动速度和消融区的径流也越大,表明冰川作用参加水文循环越强。

根据冰川积累与消融的时、空分布,冰川物质平衡分为:以冬季物质积累为主的冷季补给型(图1[冷季补给型冰川物质平衡过程线(粒雪盆下部)])和靠夏季物质积累为主的暖季补给型(图2[ 暖季补给型冰川物质平衡过程线(粒雪盆下部)])。

中国冰川物质平衡的主要特点

中国西部多数冰川区降水较少,气温较低,冰川积累与消融强度比较弱,冰川物质平衡水平较低,而且靠夏季补给为主,属暖季补给型,冰川作用能低,只有西藏东南部海洋性冰川的物质平衡水平较高,通常要比大陆性冰川高1~2倍以上。60年代以来,中国多数冰川物质平衡处于负平衡状态。天山乌鲁木齐河源Ⅰ号冰川24个年度(1958~1982)中有14个年度为负平衡。平均纯平衡量每年度为-81毫米 (水柱),零平衡线变幅约200米(图3[天山乌鲁木齐河源Ⅰ号冰川平衡线变化])。祁连山的冰川在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处于较大的负平衡状态,而至70年代中期许多冰川出现正平衡,西段老虎沟冰川正平衡值330毫米,平衡线也下降了200~250米。70年代中期以来,西藏东南部山区的冰川退缩也有所缓和。

根据冰川物质平衡的研究成果,人们能深入了解冰川扩展与退缩、雪线位置变化,进而能揭示气候波动的趋势。在冰川物质平衡长系列(如20年或更长)观测资料的基础上,还可以预测冰川变化、山区气候、河川径流情势,研究水资源的利用。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9: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