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飞狮夺球 |
释义 | 概述“飞狮夺球”是日照市岚山区高兴镇冯家庄村杨淑学老人的一门绝活,它的表演性质与提线木偶有相似之处,形式上却与之有很大不同。上个世纪40年代,老人的父亲从当时在此村行医的江湖郎中手里学得此艺。其父又将此艺传与他手,之后,杨淑学老人又在细心研究揣摩的基础上对道具、动作加以改进创新,终于形成今日之面目。 “飞狮夺球”所用道具并不复杂。一队竹扎小狮豹,一个能开合的红绣球,再辅以一个钢管轧成的长6米,高3米的框架。如此而已。表演时,先在框架的6米横杆上固定好5个小滑轮。表演者站在架下几米远处,双手拽动绳索的5根或7根绳索,从而带动绳索另一端的狮子及绣球上下左右舞动。表演出各样格式令人眼花缭乱的夺球动作。最后,以双狮同时咬住并拽开绣球,从中垂下早先藏于其中的喜庆内容的竖幅标语宣告表演结束。 目前,能完整表演此项杂耍的人仅老人自己。他曾先后于1997年、1986年及1992年三次进省演出。并荣获1979年度全省文艺汇演一等奖。 媒体报道自创“飞狮夺球”独舞50年 大众日照网 文/图 记者 庞远栋 “飞狮夺球”是岚山区高兴镇冯家庄的杨淑学在“线狮”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在山东省乃至全国都是独家 ,已成为日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块瑰宝。今年6月11日是第六个中国文化遗产日,记者探访后发现,本应成为港城名片的“飞狮夺球”多年来却只有杨淑学独舞,虽然很多人都觉得好看,但是都不愿意接班,这项文化遗产也正面临失传。 跟随父亲耍“线狮”,自学成才杨淑学介绍,“线狮”是他父亲在1944年的时候,从一个游医那里学来的。“当时那个游医在我们村租了一间房子卖药,会耍‘线狮’,我父亲是一个很喜欢玩的人,看着不错,就慢慢跟着他学会了。”杨淑学介绍,后来父亲就开始在周围的村庄耍“线狮”。 杨淑学今年已经68岁,还在高兴镇卫生院工作。16岁时他开始跟着父亲在附近各村耍“线狮”演出,“那个时候我也好点文艺,经常跟着父亲演出 ,没有专门学,不过时间长了,我慢慢就会了。有时候也扮个小角色,或者登登台,空闲时间也就拉两下。”之后杨淑学的技术不断进步,逐渐可以单独演出了。据杨淑学介绍,现在人们娱乐的方式越来越多,对“线狮”的兴趣也逐渐减少。 创新改进“线狮”,独创“飞狮夺球”杨淑学从父亲那里学来的“线狮”是把两只小狮子用绳子挂在梁头上,绳子的另一端在舞狮人手中,一只手控制一只小狮子,两只小狮子中间有一个绣球。“当时一只小狮子也就50厘米长,一直都是上扑下跳的,技术比较简单。”1979年杨淑学在临沂排练节目,准备参加省里的一次文艺演出,“我就一直揣摩,能不能弄一个能打开的绣球,里面挂上祝福类的条幅,最后让两只狮子咬开。”经过多次试验,杨淑学终于获得了成功,将单纯的“线狮”改进成了更有意思的“飞狮夺球”。 改进之后,杨淑学还更换了“狮子”,“现在的小狮子一只长一米多,重4斤,对体力的要求很大,每次耍十分钟左右,会出一身大汗。”据他介绍,改进后的“飞狮夺球”不但要求狮子要上蹿下跳、翻跟头,还要上下动绣球,让狮子想咬而又咬不到。” 关于“飞狮夺球”的未来,杨淑学有自己的打算,想把这项艺术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如果能够制作袖珍‘飞狮夺球’就好了,把它装在一个小盒子里,人们没事的时候就能拿出来玩玩。” 接班人没兴趣,特技将失传杨淑学表示,他每次演出基本上都是全家出动,儿子、老伴负责敲锣打鼓,他耍狮子。现在杨淑学对未来的接班人进行了安排,“让我二儿子接我的班,然后传给我的大孙子,这样就可以保证近百年不失传。” 不过记者发现,杨淑学钦定的“接班人”对“飞狮夺球”兴趣不大。杨淑学的二儿子杨家乐在村里做电脑刺绣生意,他表示,还有一家老小要养活,不会靠耍狮为生,“人们娱乐的途径越来越多,这项艺术可走的路是越来越窄,逐渐就没有了市场。”而杨淑学的大孙子对‘飞狮夺球’更是一点兴趣都没有。 冯家庄的杨顺田介绍,现在知道“飞狮夺球”的人越来越少。虽然村民都知道这是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但都没什么学习的兴趣。“要想留住这个老古董,必须有相关的保护政策才行。” 链接 飞狮夺球 飞狮夺球就是将两只狮子用绳子悬在一个横杆上,舞者一只手控制一只狮子,通过手中的线控制狮子做一些蹲 、翻、跳等动作。狮子的嘴巴中有一个钩子,节目的最后会钩住球,将绣球分开,同时里面的条幅就会展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