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宾卑聚自杀
释义

原文

齐庄公之时,有士曰宾卑聚。梦有壮士,冠白冠,墨剑囊。从而斥之,唾其面。宾卑聚寤(寤wù,睡醒),徒梦也,终夜坐自不快。明白,召其友而告之曰:“吾少好勇,年六十而无所挫辱,今夜辱,吾将索其形。期得之,则可;不得,将死之。”每朝与其友俱立于衢。三日不得,却而自殁。

注释

宾卑聚:人名。

壮士:本作“壮子”,今从《太平御览》引文改。

白冠:白绢做的帽子。

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

却:退。

从:跟随

斥:骂

惕然:惶恐

寤(wù?):醒

徒:只是

快:舒服

少:小时候

且:将近

索:搜寻

却:只

殁(mò):死

却(que四声)即“却”,一作“退”。

剑室:指剑囊。

素履:白色生绢做的鞋。

译文

齐庄公在位的时候,有一位武士名叫宾卑聚,梦见一个强壮的男子,戴白色的帽子,黑色的剑鞘,跟着自己叱责,往自己脸上吐唾沫,惊慌地醒来,只不过一个梦啊。(他却)整夜坐着很不开心。第二天叫来他的朋友对他说:“我从小好胜,(到如今)六十岁了还没有过挫败受辱的。昨夜受辱,我要找到个样子的人,希望找到了就好,找不到就只有死了。”每天清早和他的朋友站在四通八达的道路上,三天没找到,回去自杀了。

出处

《吕氏春秋·察今》简称《吕览》,在公元前239年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夕。 吕不韦是一代名相,任职于战国末年秦国。吕不韦因散尽家财帮助在赵国为人质的秦昭王孙异人立嫡有大功劳,在异人

后来继位为秦庄襄王后,被任用为丞相。

在那时,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他们都礼贤下士,结交宾客。并在这方面要争个高低上下。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把不如他们当成一件令人羞愧的事,所以他也招来了文人学士,给他们优厚的待遇,门下食客多达三千人。与四公子不同的是,吕不韦招揽门客,并不甚看重勇夫猛士,却十分注重文才。原来,吕不韦有他自己的见解。他素来善于谋略,瞧不起那些头脑简单的勇夫。再说秦国猛将如云,军力强大,没有必要再蓄养征杀之士。还有一个原因,其时许多善辩之士纷纷著书立说,广为流传,不但天下闻名,还可传之后世,永垂青史,这一点尤其令吕不韦眼热。吕不韦本是商人出身,没有条件去著书立说,但他可以借助这些擅长舞文弄墨的门人,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愿望。那时各诸侯国有许多才辩之士,像荀卿那班人,著书立说,流行天下。

待到一切准备就绪,吕不韦就令门下凡能撰文者,每人把自己所闻所见和感想都写出来。等到文章交上来后,五花八门,写什么的都有,古往今来、上下四方、天地万物、兴废治乱、士农工商、三教九流,全都有所论及,许多文章还有重复。吕不韦又挑选几位文章高手对这些文章进行筛选、归类、删定,综合在一起成书,取名叫《吕氏春秋》。为了慎重起见,成书后,吕不韦又让门人修改了几遍,直到确实感到满意为止。吕不韦对此书十分看重,他自己认为这部号称《吕氏春秋》的书是杰作,夸口说该书是包揽了“天地、万物、古今”的奇书。例如在相当全书总序的《序意篇》中,对十二世纪的论述也可见一斑:“凡十二世纪者,所以纪治乱存亡也,所以知寿夭吉凶也,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

为了精益求精,也是为扩大影响,吕不韦还想出一个绝妙的宣传该书的办法,他请人把全书誊抄整齐,悬挂在咸阳的城门,声称如果有谁能改动一字,即赏给千金。消息传开后,人们蜂拥前去,包括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在内,却没有一个人能对书上文字加以改动。当然,这不一定就证明《吕氏春秋》字字珠玑,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而很可能是因为人们都敬畏吕不韦的威势,没有人愿意出头罢了。不过,这样一搞,其轰动效应却是巨大的,《吕氏春秋》和吕不韦的大名远播东方诸国。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书作于战国时期的大作,其中保存了不少古代的遗文佚事和思想观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吕氏春秋》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吕不韦借门客之手撰写《吕氏春秋》,虽主要靠借他人之光提高其形象,但在文化事业上确实是作了件大好事,功不可没。

该作品中的“引婴投江”和“刻舟求剑”被选入“上海教育出版社初中六年级(预备班)九年义务教育课本语文第七单元第二十八课“《吕氏春秋》两则”(P119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1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