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非语言传播理论 |
释义 | 理论概念理论构建爱德华·霍尔1955年在《科学美国》(ScientificAmerican)发表了第一篇跨文化的非语言传播论文,即《举止人类学》(The Anthropology of Manners),通过日常沟通行文来分析文化。扩展此文章思路,形成通俗读物《沉默的语言》(The SilentLanguage)。他将文化看作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所习得的行为模式、态度和物质的总和”,并认为他从深层持续稳定地控制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也掩藏着人们行为方式的很多层面。 理论构建基础通过定义文化的基本单位或“元素”(isolate),然后把这些元素联系到生物基础上,这样就能在不同文化间进行对比,从而建立统一的文化理论。 核心意义学习理解眼意识层面的交流过程,即理解我们的潜意识文化(unconscious culture),因为“理解和洞见他人心理过程的工作比我们多少人愿意承认的困难得多而且情况也严重得多。”霍尔所揭示的作为文化隐藏之物的无声的语言——声调、手势、表情、时间与空间等,无不蕴藏这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文化心理,尤其是非语言传播的文化无意识特点。 理论贡献两种跨文化传播学思想与方法的归纳1、 将人类学对单一文化的研究扩展为比较文化研究,关注不同文化的人之间如何互动。最具启发的思想是:文化是人类之间的联系纽带,也是他们与他者互动的方式。(这成为后来文化差异与互动研究的理论来源,如丁允珠的“面子协商”理论)。 2、 将文化研究从宏观视野转为微观视野转向了微观分析,其中最重要的是界定了文化的“基本讯息系统”(Primary Message Systems),即互动、联合、生存、两性、领土、时间、学习、消遣、防卫、利用,构成了对文化的立体化理解。其空间行为模式(proxemics)把空间当做文化的特殊表现方式,认为来自不同的感官世界中,一种文化中的人根据其文化感知模式而获得的体验会完全不同于其他文化。同时,在文化身份确认笼罩下的人们往往把他者视为他们自己的不可预测的、不可控制的一部分,从而形成交流障碍,为此,必须超越文化,把自己从潜意识中的文化网络中解脱出来。 其他著作:《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 (1959) 《隐藏的维度》The Hidden Dimension (1966) 《超越文化》Beyond Culture (1976) 《生命之舞:时间的另一个维度》The Dance of Life: The Other Dimension of Time (1983) 《空间关系学研究手册》Handbook for Proxemic Research 《暗藏的差异:和日本人做生意》Hidden Differences: Doing Business with the Japanese 《爱德华·霍尔自传:生活中的人类学》An Anthropology of Everyday Life: An Autobiography (1992, Doubleday, New York) 《理解文化差异——德国人,法国人和美国人》Understanding Cultural Differences - Germans, French and Americans (1993, Yarmouth, Maine) 《三十年代的美国西部》West of the Thirties. Discoveries Among the Navajo and Hopi (1994, Doubleday, New York etc.)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