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濒危语言 |
释义 | 濒危语言指的是使用人数越来越少的、行将灭绝的语言。而不同的濒危语言,由于社会和历史背景的不同,语言特点又有所差异,因而造成语言濒危的因素也不尽相同。对于语言多样性的流失,我么们应该及时采取复兴。 语言濒危性的鉴定在语言学中并没有形成对语言濒危性鉴定的统一方法。判断的标准有许多种,例如2000年2月在德国科隆召开的濒危语言学会议,会员们一致通过将语言按现状分为7个等级,分别是: 安全的语言:前景非常乐观,群体的所有成员包括儿童都在学习使用的语言。 稳定但受到威胁的语言:群体内所有成员包括儿童都在学习使用的、但是总人数很少的语言。 受到侵蚀的语言:群体内部的一部分成员已经转用了其他语言,而另一部份成员包括儿童仍在学习使用的语言。 濒临危险的语言:所有的使用者都在20岁以上、而群体内部的儿童都已不再学习使用的语言。 严重危险的语言:所有的使用者都在40岁以上、而群体内部的儿童和年轻人都已不再学习使用的语言。 濒临灭绝的语言:只有少数的70岁以上的老人还在使用、而群体内几乎所有其他的成员都已放弃使用的语言。 灭绝的语言:失去了所有典型的濒危状态,使用者的语言。 中国的满语就处于因为现在只有黑龙江省黑河市、富裕县少数边远村屯大约100人能听懂,约50位老人能说。 有些语言,尽管使用的人数上万,也仍然被鉴定为濒危语言,因为该语言只有越来越少的青少年和儿童把它作为第一语言学习使用。例如汉语的个别弱势方言。 相比之下,处在文明边缘的一些语言,即使使用人数不足百人,只要该语言的所有使用者(包括青少年和儿童)仍然把该语言作为主要的(或唯一的)交流语言,那么这门语言的前景就被认为是乐观的。 造成语言濒危的因素一般而言,濒危语言都是失去了国家形态的少数民族语言或区域语言。 造成语言濒危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语言外部的因素,例如使用人口少分布杂、族群分化、民族融合、社会转型等;也包括语言自身的因素,如弱势语言或是没有书写系统的语言的使用者,往往会发现该语言的词汇和语法功能无法满足社会复杂交流的需要。在当今世界,信息的全球化和不恰当的语言政策更是加速了优势语言的兴旺和弱势语言的式微。此外,语言的濒危还牵涉到语言使用者对自己母语的忠诚度等问题,有些族群在母语受到强势语言威胁时会采取强烈的反抗以争取权利,而有些族群则自愿放弃将母语传递给下一代。 不同的濒危语言,由于社会和历史背景的不同,语言特点又有所差异,因而造成语言濒危的因素也不尽相同。 语言多样性的现状全球范围在全球范围来看,已经有超过750种语言灭绝,还有许多语言也只有少数的使用者。联合国估计,目前世界上现存语言中,有一半的语言只有不到一万名使用者,四分之一的语言只有不到一千名使用者,并且,除非采取有效措施,否则在一个世纪之内这些语言(至少3000种)都要灭亡。 中国目前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的多样性正在遭受严峻的威胁。譬如塔塔尔族总人口5000余人,但是塔塔尔语的使用人口不到1000人;赫哲语的使用者只有十几位60岁以上的老人;仙岛语(阿昌族一个支系使用的语言)的使用人数也仅为百人左右;此外濒危的语言还有土家语、仫佬语等。据官方报道,中国有120多种少数民族语言,只有50多种语言有文字,而只有22种文字实际被使用。没有文字的语言,使用人数都少于万人,仅仅保留在老人的山歌、传说等口头语言形式中,实际上处在消亡的边缘。 关于濒危语言的辩论对于语言多样性的流失,人们持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濒危语言的灭亡是难以估量的损失,因此要不惜一切代价拯救它们。这个观点的理由包括: 这些即将消失的语言能够为语言学家、认知科学家和哲学家研究人类的思维提供大量的宝贵资料。 本土语言是该地区的文化和自然资源的唯一载体,是不可替代的。 语言能够帮助人们了解人类的历史。 而另一个极端的观点认为,语言多样性的消失不但不可惜,而且还应当被政策所鼓励。这些人认为语言多样性是一种浪费,所有的语言都应当被一种或几种强势语言所取代。更少的语言意味著人们能够更轻松、更彻底地交流,而且还可以省掉多语资源翻译流通的昂贵费用。但是,一个单语文化的社会能否稳定地存在并为人们带来如此大的便利,仍是不得而知。 对此,中国知名学者周海中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每种语言都能表达出使用者所在民族的世界观、思维方式、社会特性以及文化、历史等,都是人类珍贵的无形遗产;当一种语言消失后,与之对应的整个文明也会消失。当今处于弱势的民族语言正面临着强势语言、全球化、互联网等的冲击,正处于逐渐消失的危险;因此,有关机构和语言学界都应该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措施,抢救濒临消失的民族语言。“保护民族语言,有利于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也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安定。”他说。 复兴濒危语言有两种方法来补救濒危语言,它们分别是语言档案编制和语言复兴。 语言档案编制是指将该语言的语法、词汇、句法以及一些民间文学形式按照语言学科学的方式完整记录下来的过程。语言复兴是指通过政治、媒体或教育的手段来增加某种濒危语言的使用者数目的过程。 参考文献1.徐世璇,2001,《濒危语言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戴庆夏等,2004,《中国濒危语言个案研究》,民族出版社 2.金林,“值得关注的濒危语言”,《知识就是力量》2011年第7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