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反甄审运动 |
释义 |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区学生为争取读书权利而与国民党当局开展的斗争。1945年9月26日,国民党政府公布《收复区中等以上学校学生甄审办法》,称:原沦陷区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学生为“伪学生”,要一律进行甄审和训练。“甄审科目一律考国文、英文、三民主义”,还要“标点批注国父遗教与《中国之命运》,呈交主兴研读报告与学术论文各两万字以上”。甚至教职员也不能幸免。由于社会舆论与各收复区学生的强烈反对,当局于1946年2月又公布了《甄审修正办法》,但仍以学习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为主要内容。面临失学失业威胁的广大师生不得不为生存而战。反甄审斗争在京、沪、平、津、青岛等地相继展开。上海学生提出了“人民无伪!”“学生无伪!”等口号,先后向到上海的国民党教育部长朱家骅和蒋介石请愿,要求取消甄审,取得读书权利。北平学生在北平专科以上学校校友联合会的领导下,先后召开了四次反甄审大会,1945年10月发出《给收复区全体青年同学的一封信》,号召学生团结斗争,非到当局撤销甄审办法不止。12月31日,天津学生6,000余人包围教育局,反对甄审。学生的斗争迫使国民党步步退让,原来的“先甄审后补习”改为“一面接收,一面继续上课”,京沪平等地成立了临时大学补习班。1946年暑假,各校临大学生都升入国立大学,甄审办法不了了之,学生长达8个月的反甄审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