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番山亭 |
释义 | 番山亭“番山亭”又名“龟岗亭”,在现在的孙中山文献馆后面的小山丘上,始建于南宋乾道三年 (1167)。 据考:昔日这里是番山所在地,高有数丈,连绵起伏。番山、禺山不是很高,两山蜿蜒而来,像长城一样,蔚为壮观。山上种植有高大挺拔的木棉树,后五代的南汉主刘垄凿推平番山, 禺山二座山修建宫阙,遂使二山夷为平地。 原来的九思亭北有孔子燕居亭,南有广府学宫的尊经阁,九思亭的得名与学宫、孔子有一定的渊源和关系。 孔子在《论语.季氏》中就有“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即教导人们做事都要反复多方面去思量。 南宋的哲学家、教育家朱熹也讲过:“九思终有益,百忍自无虞”。用“九思“来命名此亭,当然是要人们铭记孔子的箴言,凡事都要九思,不要鲁莽。 事过境迁,往日的“九思亭”,原来的形式与原貌已经难寻其踪影,现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 建在一高50厘米的台基上,六角攒尖顶,边长1. 45米,三面设台阶,其余三面砌筑栏杆。 人们现在称呼它为“番山亭”,但它依然像一位老者,给我们讲述着番山的历史,讲述着时代的变迁,也好像给每一位进孙中山文献馆去寻求书本知识的人讲“九思“的道理。 大修后的“番山亭” 石碑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