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标枪骑兵 |
释义 | 标枪骑兵是携带标枪作战的骑兵。跟弓骑兵相比,标枪骑兵的攻击力和破甲力较强,投掷标枪的速度也比发射弓箭更快,然而徒手投掷的标枪射程是不如弓箭的,沉重的标枪也导致携带数量严重限制。标枪骑兵只需一只手投掷,另一手可装备盾牌。 中国的标枪骑兵西凉马超的标枪骑兵 根据习凿齿<汉晋春秋>记载,马超之军团,战法于中原军队迥然不同,甚至与同为西凉军系的董卓也不同,董卓重骑兵,马超的军队则以步兵居多,但战斗力有时还在剽悍的西凉骑兵之上,这和他独特的作战方法有很大关系.且看详述. 第一.标枪 历史上的马超军团不尚弓箭,而擅长使用长标,且以脱手长标为特色,对于密集的曹军往往产生一标连伤数人的杀伤效果(袁阔成的评书曾经吸取过这一点:"西凉小校的飞标带撒手的,嗖,嗖,可怜曹兵一标能穿三四个,象扎蛤蟆一样.").这种脱手飞标实际上脱胎于古罗马的投枪,确切的说,就是斯巴达克斯和罗马军团死战时使用的兵器.它的枪身长(2.3米以上),自重大,杀伤力强,对于甲胄简陋的轻装军队(对弓箭有一定防御性)攻击力远胜弓箭.当时的战斗,连中数箭死战不退的场面时有所见,而中了西凉标枪者则立即失去战斗力.比之现代,就是枪榴弹与步枪子弹的区别.难怪曹军在渭水战斗中望风披靡. 第二.军阵 马超的军阵与众不同,前军是密集的盾牌兵防御部队,盾牌的强度和重量远超一般军队,对弓箭防护极佳.后方是使用长枪和标枪的攻击部队.整个军团摆成一个个互相镶嵌的方阵,与中原军队常用的整体型阵型不同,马超军阵摆成以后,各部既相互独立,又可相互掩护,错落有致.使曹军赖以取胜的骑兵只能在阵型的边缘掠杀,无法形成有效的突破.同时,目标很大的骑兵还要随时遭到密集的标枪袭击.马超骑兵全是轻骑,配置与步兵分开,不作主力,而是为奇袭队使用,作战时擅长从步兵阵中突然杀出,因此实战中才有一举突袭曹军指挥部,得曹跳水逃命的精彩战例.这样的军阵,正是古罗马前期使用极为广泛的希腊密集军阵. 其他,马超军队受古罗马影响的地方还很多,比如瑕萌关之战的主将压阵徐徐退去,正是古罗马军队交替掩护撤退的绝招,马略和庞培的军队以此不止挫败过多少次蛮族的追击,连见多识广的刘备也不免赞不绝口;进退之时,身为司令官的马超战斗位置总在面向敌军一侧的阵容前翼,和罗马统帅的位置相似;西凉军队的编制为部,比如韩遂部下为十部,一部约4000-5000名战士,正合古罗马一个军团的编制.以此计算,渭南之战马韩联军总人数在7-8万之间,也与历史比较相符. 那么,远隔万里,马超军团从哪里学到的古罗马军事思想和技术呢? 马超军团的特殊军事思想,和克拉苏残军在西域地区的影响有着深刻的渊源. 谈到马超军团和古罗马的关系,要从斯巴达克斯大起义开始.这起波澜壮阔的奴隶大起义以军事天才斯巴达克斯战死台斯拉河畔而告终.击败斯巴达克斯的,就是以富有和贪婪而著称的古罗马前三雄之一,西西里总督克拉苏.前三雄的时代,凯撒和庞培虎视眈眈,老谋深算的克拉苏深知渔翁得利之三味,所以没有立即卷入罗马权力斗争的漩涡,而是率军出征东方,准备通过征服所谓的蛮族获得威望,兵源和财富,并等待凯,庞两败俱伤的机会.克拉苏可算机智,唯一没想到的是身经百战的罗马军团却在和东方游牧民族的作战中大败亏输.和飘忽剽悍的东方骑兵相比,罗马军团更要依赖大量的专业的物资实施作战,例如甲胄,武器,粮草等等,深入中亚草原的罗马军团机动性不足的问题暴露无遗,但是自负的克拉苏认为罗马军团凭借坚毅的精神和纪律性必将取胜.他显然低估了东方游牧民族视死如归又熟悉武器的特点(中国对匈奴也是一样).结果,在帕提亚(大夏)草原的混战中,克拉苏和波斯的名王居鲁士一样惨败身死. 但是克拉苏的部下并没有全军覆灭,他部下的第二军,第三军残部(罗马军制军团组成军),败回罗马,而第一军的部队被割断,只好向东方前进,它的统帅是克拉苏的儿子浦克琉.这支没有祖国的军队流浪东方,辗转之后一度成为匈奴的雇佣军.在汉征匈奴的战役中,匈奴军战败,这支善于摆"鱼鳞阵"的军队也被切断(也有说是浦克琉看到北方草原不适合罗马人的生活,有意向南方靠近),当和汉朝军队接触的时候,即向汉朝的西域都护申请保护(还是欧洲的习惯).当时的东汉政府相当开明,在西域都护班超的要求下,对这支文化迥异的军队给予了极为宽大的处理.东汉政府允许该军自行筑城驻扎,并为东汉保卫边防,相当于西方保护国的地位.罗马人在河西走廊西端建立的自己的城市,名叫犁轩("罗马人"的音译).这里,正是后来马超属地的中心地带.八十年代曾经在犁轩旧城出土了许多与罗马驻军有关的文物,包括将军法场的高大立柱,青铜的短剑等.当时的河西走廊水草丰美,罗马人能够很好的生息,大部分人和当地人逐渐融合,只有很少的成员随同商队返回罗马,并报告了这支军队的最后命运.这支军队曾经参加过班超父子征伐西域的多次战役,其严谨的战斗风格和独特的战法与散漫的其他半开化民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并且将其军事风格逐步渗透到了以西域都护府为主的汉军和当地地方军队之中.随着气候变迁,民族融合和汉末边防制度的崩坏,犁轩大约在公元2世纪废城,其人民星散,可能还有一部分西迁孓遗下来 马超军队和董卓军队的区别,在于董卓军队实际以凉州东部的东汉正规边防军为主,加上少数民族的骑兵,所以受到匈奴等游牧民族军队的影响较大,注重骑兵和机动,这在当时极为出众,并且发展成了中原(后来的魏国)军队的主要风格.而马超的军队则不然,他依靠的主要是凉州西部的世袭土豪,与西域等靠近西方文化的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过董卓和李郭之乱,西凉的汉族军事人才大部东迁,内地的影响减弱,已不存在建立一支传统东方军队的指导力量.所以在马氏政权建立军队的过程中,吸收了大量西方化的当地军人 --"超军中多高鼻深目者"恐怕不只是西域少数民族,--也吸收了他们的作战方法,而古罗马的军事思想,也是这支武装最可仰赖的正规军队作战方法.可以说从建军思想上,董卓军是一枝力量型的军队,而马超军,是一支技术型的军队. 而马超军队,也的确具备使用罗马式作战方法的本钱.西凉健儿是当时身体最好的中国军人,也只有他们,才能够有效的使用需要极大膂力的标枪.马超军的盾牌,实际是斯巴达希腊式盾牌的翻版,这种盾牌高达到1.7米,宽度80公分,除了前进的时候,兵士基本都是把盾牌立在地上作战,如同一座工事.推进时则如浮动的城池,普通的弓箭根本拿他们没办法.曹军大概在中原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军队,极不适应(没有这么玩的,你臭讹!),所以一交手就连连失利.但马超军队轻视射术的结果就是许褚保护曹跳水逃命之时,没有有力的远距离攻击兵器.--演义里的箭如飞蝗是小说家的杜撰,马超军的弓箭无论质量射程都不如曹军 -- 如果再近一点,老曹早就让标枪扎成刺猬了.这样一支军队打击西域绿洲国家和散漫的少数民族当然不在话下,难怪马超被西部尊为神威天将军了. 这个问题,其实据说历史界早有论点,可是一直存在争论,连当年绘制三国演义连环画的时候都有人提出马超的军队应该按欧式画法,这当然是不能为当时的局势所接受的.但这个意见却留下了一点尾巴,如果您仔细看连环画中马超的画像,会发现他的盔甲和绝大多数将领都有点不一样,如果您再比较一下伊利亚特里阿喀琉斯和埃及艳后中安东尼的形象,就会发现 -- 马超的形象原来暗藏着古希腊罗马甲胄的影子. 那么,马超军团的悲剧命运又是怎样决定的?曹为什么听到马超增兵就哈哈大笑? 谈马超军团的覆灭,真有英雄末路的感慨.史家评述马超对曹实际未占上风,这是事实,但想想假如现在甘肃省和全国对抗,打个平手这战斗力谁强也就很容易评价了.马超军团的消失也使西方军事思想对中国的第一次影响几乎销蚀殆尽. 古罗马的军阵是欧洲特殊地理和人文环境下的产物,在欧洲大地,它几乎战无不胜,而在中国这个完全不同的环境下,它的弱点也就暴露无遗.换句话说,罗马军阵不是为中国军队设计的.且比较一下欧洲和东亚腹地之不同.欧洲并非一片开阔的平原,它背靠辽阔的地中海,主要地貌是丘陵,河流和道路镶嵌其间,即便是平原地带,也存在大片的森林,这样的地理,对骑兵的机动有相当大的限制(记得角斗士影片中墨西提斯一剑砍在树上的镜头吗?),当时的战斗主要是在城池之下或执政官大道上发生,事实上它的地理和当时中国的西安一带比较相似,所谓八水绕长安,而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和切割也刚刚开始.西域也比较相似,流动沙丘限制骑兵机动,战斗多发生在绿洲国家城下或其间的道路上. 但中国的大部分战场,并不适合这样的军团,潼关以东和以北是大片的平原和草原,这个中国主要的边防地带,宽阔战线使机动成为重要的要求,道路并不规范,河流稀少,辽阔而没有遮蔽的戈壁,草原是战斗的主要场所,这正是骑兵驰骋的良好地域.多次血的教训使中国军人认识到,要想歼灭少数民族的骑兵,也就是当时汉民族的主要敌人,必须比敌人更快,更早的发现对方,并能更快的集中优势兵力(汉族军队在个人战斗能力上逊于游牧民族),这是汉朝从征伐匈奴中得到的建军经验.古罗马军队的大范围机动非常出色.但这是以其背靠地中海为背景的,大规模军队调动每每通过海上实现,比如征服迦太基,屋大维-安东尼之战等等.陆地上,罗马步兵的机动,标准是一天40英里,对比曹追击刘备一昼夜行军500华里,这个区别就太大了. 马超背后可没有这样的一个巨大的内湖,因此无法弥补其机动力不足的缺点.这也就此决定了马超军团的军事模式难以在中国军事思想中产生重要影响.南方,是险峻的汉中,益州等秦垅山岳地带,也是渭水之战后到投靠蜀汉前马超军团转战的主要地域,这些地区,道路崎岖,地理复杂,作战时马超军根本无法展开所谓鱼鳞阵式的罗马军阵.让它的战斗力大打折扣. 马超军和罗马军面临的对手也不同,曹魏骑兵和欧洲骑兵最大的不同在哪里?第一,曹军纪律性很强,而欧洲的蛮族骑兵,我的理解,大概就和乌丸骑兵差不多,遇到正规的军就难抵挡;第二,孙恭恂教授认为当时曹军已经装备了马蹬,别小瞧这个小玩意儿,西方的骑兵当时可都是骑在光背马上的,稍微一撞就会掉下来,所以只能打奇袭.中国出土马蹬最早的是东晋,制式已相当完备.考虑到西晋仅延续了28年,三国时期已经使用马蹬基本是可以认定的.再提曹军一日一夜追击500里,如果没有马蹬,大概这些骑兵半路上就全都掉下来,也不用打了.马蹬的使用使骑兵控马和战斗能力大幅提高,古罗马军阵中仅仅把骑兵作为步兵的补充,这到东汉末年已经落后于时代. 曹军的武器与欧洲军队也不一样,在对抗西凉军队初期失利的情况下,曹军中的意见是虽然马超军的标枪厉害,但也不难对付,就是采用"强弓硬弩".这里的关键是弩.帕提亚大败克拉苏也是用弓箭,但他们使用的是有名的斯基泰弓,作为农耕民族的中国人根本用不了,这种弓尺寸不大,但弓弦崩的极紧,有近距离射穿一头野牛的记录,开这样的硬弓是中原兵士体质所无法承受的.面对马超,曹军的应对思想和帕提亚人一样,就是用远射程武器对付移动迟缓的对手,但采用的武器主要是弩,这种高超的技术是怕提亚人无法掌握的.而射击更准,更远,更有穿透力.弩箭比较笨重,所以一般都是依据工事使用.看到曹为什么对无法筑城那么焦急了吗?他的兵扛着弩在野地里是打不过马超的.一旦曹有了冰水筑城的绝招,马超就再也无法赶走他了. 西凉军队的优点在于依城野战,攻坚就不在行.古罗马军队攻坚采用的是笨重的月牙形破城椎,即便在罗马军中也只有森布里或日耳曼的大力士才能使用,马超军中哪里去找日耳曼人? 而中国的筑城技术和防守技巧远胜欧洲,那时欧洲的城池如加普亚,城墙的厚度比北京大户人家的院墙好不了多少. 具体到马超和曹的对决,曹采用的是消耗战术.西凉马氏军队和罗马军一样,对后勤依赖很重,比如标枪射出去就不能再用了(枪头会折断以免对手拾起来反击),步兵也不方便象骑兵那样到周围劫掠.另外还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退却中如果是有秩序的缓缓后退,依靠相互掩护就很难击破,如果是溃败,就会一败不可收拾.马超军引以为豪的斯巴达式盾牌,快速撤退的时候无法带走,只有丢弃.(斯巴达的谚语:带着我的盾凯旋或者躺在它上面回来.既表示尚武精神,也极言盾牌之巨大),没有了盾牌,机动性又差,只有被包饺子了.这就是马超一仗大败后被曹紧紧追击,最后只剩几十骑的原因. 有位朋友曾建议我谈马超从马腾讲起,实话说我对马腾的治军没有研究过,只能假定他和马超在军事上是继承的关系.(不过马腾是混血,我发现中国历史上的混血儿总是比较容易接受外来事物,比如唐太宗,那么西凉军队的罗马化是否从马腾开始的呢?商榷.)曹大概参考了马腾进击李郭之战的经验,当时李郭的战术就很对头,不和你打,反正你攻城能力弱,消耗又大,撤退的时候用骑兵猛攻歼灭你,这都是抓住了马家军的弱点. 那么,曹听到马超增兵,为什么哈哈大笑呢?这就要涉及马超军团的另一个缺点.曹和马超作战,不怕对手人多,你再多还能多过我去?可怕的是马军精锐核心部队的战斗力.这种战斗力有很大部分来源于它的纪律性和分工明确的职业士兵,这也是罗马军团能够战胜许多勇敢而又熟悉武器的民族之根本原因.马超的援军,基本都是羌胡等与马超结盟的少数民族武装,战法与正规军南辕北辙.古罗马对同盟军有相当谨慎的认识,认为由于语言,战斗方法等的差异,对同盟军的作用不能给以过高估计.为此,古罗马军队专门设有同盟军营地(营区的东南),供其驻扎,不得与正规部队混合.而马超显然没有这种经验,他的同盟军真正是"亲如一家",而且首先要补充战斗中受到损失的军团.这些豪迈勇敢,但是对战斗方法,专业武器都不熟悉又缺乏战斗纪律的战士是无法很快融合进严格的军阵中的,其结果就是军阵丧失了原有的协调,战斗力反而大大下降.中国传统军事思想的"人多力量大"和斯巴达式的精兵政策是一个解不开的死结.曹擦作为一个出色的军事家,他的笑恐怕不只是为了省却长途跋涉吧.对于援军的态度,也反映了马超在军事素养上还是逊曹一筹. 总结一下,马超的失利原因主要是:攻坚能力弱,后勤压力大,机动不足,退却中战术落后,缺乏远程武器,战斗过程中部队质量下降,曹军战斗力超出预料,而且曹军有一个出色的统帅. 马超失利于曹以后,辗转成为刘备帐下的重要将领,他的军团,对于蜀汉的军事建设又怎样的影响呢? 马超失利于曹以后,辗转成为刘备帐下的重要将领,他的军团,对于蜀汉的军事建设又有怎样的影响呢? 入川以后的马超军团一时似乎并不是特别出彩,而且出过彭漾劝反事件,所以有人认为马超在蜀汉活得窝囊,不受信任.但听孙教授一席谈(孙教授是师大历史系的头牌,中央电大1987-1996年历史主讲,明清史专家,没想到他对三国也这样了解,所谓海水不可斗量也,致谢),似乎马超军团对于蜀汉军队的贡献是相当巨大的.至少这是一种观点,与诸兄探讨. 先说一个题外话,就是马超是否受蜀汉的信任和重用.事实上马超在刘备属下,是得到相当重视和尊重的.连劝进的表章都以他领衔.在军事上,他生前的贡献不在北方,而在西陲.在蜀汉,马超一直奉命抚镇西羌.蜀汉立国以来东南北三个方面不断爆发战争,西部却一直保持和平而友好的氛围,这就是马超军团的功绩.要知道那些青藏草原上的半开化部落,从来不是友善和爱好和平的,而且他们对于富庶的西川坝子,正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没有马超这位"神威天将军"和他死后军团的余威,蜀汉在西部安得如此从容? 这种局面一直到蜀汉拥有了另外一位在西方富有威望的将领--姜维才改变,那时,随着马岱的去世,马家的军团也已经完成了与蜀汉中央部队的融合.马超在西方的威望,一方面是家族的传统,另一方面,西方的少数民族在川西丘陵地带和马超交战,也确实毫无取胜的希望.汉朝的统治方法,所谓王霸间杂,对马超这样的封疆大吏,累世公侯有一套特殊的管理方法,就是"羁羁",意思是不给您犯罪的机会,我们就能做好君臣.给马超的责任恰到好处,又对国家没有威胁.-- 汉的君王之术认为用个人感情决定信任是君王的大忌,忠不忠是在变化的. 有人问,为什么刘备出征东吴不带上魏延马超?是不是不信任? 当时全军东征,后方空虚,这二位一个防备西陲,一个拱卫汉中,(诸葛亮和赵云则是蜀汉的战略预备队,)谁也动不得,把家都交给你们了,这是最大的信任.刘备和诸葛亮善于用人,连刘巴那样明说要投曹的都能容,对马超的运用自然更是蜀汉的重要棋子.从战略上说,蜀汉为马超设计的未来是凉州,诸葛亮出师北伐前去哭马孟起并非多事,此时北伐主要目的就是夺取雍凉,以凉州,益州两州的实力为后盾来图谋进取中原(荆州失去后对隆中对的修正),没有了这位身经百战又熟悉西部情况的名将,孔明大概有痛失一臂的感觉.毕竟,马超的所谓反复,都是以反曹为基础的,和吕布的有奶就是娘不是一回事. 言归正传,蜀汉后期的军队留下了马超军团深重的影响,在它的身上甚至还依稀可辨罗马军事思想的影子.当时,曹魏的军队是以骑兵为主的纵横驰骋之辈,作战经验丰富,机动力强;孙吴的军队以水军为核心,依托长江与曹魏抗衡,都具有自己的特色.而蜀汉军队呢,则是一支中国历史上很少见的技术型军队.可以说,曹军和蜀军的对比,有点象冷战时苏军和美军的对比.在刘备东征失利之后军队精锐尽失,重要将领严重缺乏,怎样重建军队是诸葛亮的巨大困难.实际上,诸葛亮的早期生涯主要是从事政治经济活动,对于军事并非专长,但是他长于思考,清楚蜀汉战士个人素质与曹魏军队的差距,学习曹魏或孙吴的建军思想虽然容易,但是必然总是落后人家一步.根据蜀国人口少,马匹质量差,但是资源丰富的特点,诸葛亮采用的是有蜀汉特色的建军方法,蜀汉唯一幸存下来,而又有和曹军作战不错战绩的正规军队--马超军团自然成了他参考的对象..所以蜀汉基本是采用了马超军团现成的建军思想,而针对蜀汉的特色进行了改造. 首先,蜀军吸收了马超军的特长,第一,重视纪律和正规化的军事规章,包括严格的奖惩,等级等,这较多参考了古罗马军团的特色,这是因为古罗马式的正规化,和诸葛亮的法家思想不谋而合,因此有人说诸葛亮在军事条令方面贡献极大.而传统上中国军队在纪律上更多的依靠主帅的督促和威严.正是正规化的严格训练,才有诸葛亮出祁山时"戎阵整肃"三郡望风而降的效果.古称诸葛善于治戎,当是指此;第二,重视技术兵器的使用,而不单独依赖军人的勇猛.蜀军在武器制造上面下了很大功夫,摧山弩,浦元刀,孔明灯,木牛流马... 后来到晋朝将领之间还以诸葛时代的铠甲做为珍贵的礼物,因为它能够挡住飞箭,其他朝代的军队很少有如此重视技术兵器的,中国的典型军队大多是谋略型的军队;第三,重视步兵和阵战,这也和蜀汉没有良好的马匹有关,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所谓九宫八卦阵,实际上是后人的创造,真正对魏军构成严重威胁的诸葛战阵,固然应该是参考了大量古代中国军阵精华的作品,,但它的形制互相掩护而又各成一体,显然和罗马军阵,就是所谓的鱼鳞阵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可惜,这是没有佐证的.丛蜀汉的军令看,面对魏军袭击,第一个动作就是结阵,蜀军即使被围,也是结阵而斗,很难消灭,这让我想到斯巴达克斯突破克拉苏的防线时,罗马军的反应:"他们立刻结成无数个圆形的,三角形的集阵,竭力抵挡着角斗士的骑兵的砍杀". 其次,蜀汉针对马超军团的弱点进行了若干改进.第一是以硬弩代替标枪,对于身材瘦小的川军来说,标枪即难以使用又不便在山地携带,射程也有限,而弩则兼有标枪和弓箭的优点,因为使用机械力并能够瞄准,它的杀伤力远远大于普通弓箭,历史上,当魏军骑兵扑向蜀军的时候,迎接他们的总是飞蝗一般的羽箭!所以蜀军的营寨很难被攻克.著名的魏将张郃就是丧生弩箭之下,他负伤的时候还无法相信有如此凶猛的箭矢.而魏军在打败马超之后反而不再发展弩箭,大概和沉重的弩箭与骑兵不相容有关吧;第二是以车辆代替斯巴达盾牌,蜀军遇到袭击的时候是以车辆结成外围,所谓西羌的铁笼车其实正是蜀军的真实写照.车,掩护的能力更大,同时功能也更多样,可以担负运输的任务,因为采用了独特的三轮马车还加强了山地机动能力.从史书上看魏军面对象移动长城一样的蜀军,真是一筹莫展.马超军阵在依托阵地进行防御中的优点发挥得淋漓尽致.所以,蜀军在攻击上多是正面推进辅以骑兵袭击,而退却中总是从容退去,让魏军无机可乘. 在街亭之战中诸葛亮要求马谡要"当道下寨",因为这样在寨前摆开类似罗马军阵的蜀军可以说无法击败.马谡只看到双方军队数量相差不大(指张郃的前锋),但是没想到他的兵不是训练来打快速冲击的,所以即使占了地利,也打不过魏军的骑兵. 如果我们看三国,蜀汉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 用计.不但诸葛亮用计,还有张飞,关羽,等等.但如果回归历史,就会发现,蜀汉前期的计策,比如黄忠定军山,张飞长板桥都确有其事,后期诸葛亮的计策,则多是为了烘托诸葛的智慧,虚构居多,比如诸葛装神,空城计.其实,蜀汉前期这些精彩妙计下面掩饰的是军事方面的软弱,从徐州时代起,刘备军在硬碰硬的战斗中就很少能够取胜.但是蜀汉后期经过诸葛重建的军队和魏国对阵,的确是经常以四分之一的兵力把魏军堵在营里打的不敢出来.其战斗力可见一斑. 但是,蜀军也同样继承了马超军团的缺点,比如攻坚能力不强,这在陈仓之战中有所表现,后期司马懿一躲进营寨蜀军就没办法也是例子.再比如对后勤依赖严重,这是技术型军队的通病,后勤一旦出问题,就无法完成作战,对比蒙古兵喝马奶子就能纵横天下,缺点就太明显了. 我认为,马超军团最后的闪光,是马岱在后退中突袭斩杀陈造的战斗,想象魏军精骑的黄尘蔽天,蜀军在鱼鳞阵交替的掩护下从容后退,让追击的魏军发不上力,反而被射杀的尸横遍野,少数冲进蜀军阵中的魏军立即被有组织的围困,绞杀,待魏军阵容少乱,井然有序的退却中突然杀出一支飞骑,在马岱率领下直取对方指挥部,斩杀对方主将后一击即回...这是一个典型的罗马式反冲锋的战例. 篇幅已经不短,至于史学界对于罗马残军的质疑,以及其他一些问题,比如马超究竟相貌如何,待有时间另写一文. 关于在中国的罗马残军,西方近年发现的重要依据是罗夫洛尔德的《东方失信》(The lost letters from Far-East),其中随同商队返回罗马的士兵对汉朝政府和西域都护的照顾有较详细描述,而且还说明了他们依旧沿袭着古罗马的军职生活。有兴趣的朋友可到北京图书馆查到这本书。现在的疑问,主要是对于犁轩古城的疑问,有人认为该城位于碎叶水上游(咸海一带),这样它对于中国的影响就极为微弱了,而甘肃的所谓犁轩旧城,有意见认为它只是一个古代丝绸之路的中转站,出土的文物是货物堆栈。不过我个人不太相信,因为那个时候中国的影响力似乎还无法到达阿姆河流域,而且您会相信有人扛着罗马将军法场的徽标辗转千里到中国来做生意吗? 关于马超,此人被称为锦马超是小说家的发挥,但他的确在西羌之中有英武之名,因他为人善战,能与士卒同甘共苦,出阵总是“银铠高髦”,远远看去十分醒目。但也有一种说法,描述马超“面如活蟹”(元曲),如果是真的,这个形象和日晒大概有关系,想想螃蟹的颜色,马超迷要很伤心吧。 我写的这篇马超是一篇关于中西方交流的历史短文,应该是象谈西方人喝咖啡而我们喝茶一样,没有褒贬,而且考据也不那么严格,要是历史考试就可能不及格了。当时中西方交往中,中国对西欧的影响远胜对方,因此,象马超军团的故事才有历史的巨大吸引力。马超和曹军交战,从战略战术上最后结果都是失败,其原因有二,第一,这个战法不适合中国,因为双方产生的地理条件不同。如果罗马人生在中国,他们也不会去研究军阵。同样,中国的智谋型军队,数量建军也不适合罗马,因为他们没有那样的人口,双方的哲学思想也南辕北辙。所以它的影响在中国没有传到后世。第二,中国军队的建军思想是智谋型建军,其精髓即有一个优秀的统帅,就得到一半胜利,而曹又是中国军事家的翘楚,他对马超军团的弱点洞若观火。曹初期的失利,和拳击手突然碰到蒙古摔跤运动员一样,属于措手不及。 但是这个影响的消失有一点把孩子和脏水一起泼掉的可惜。罗马和中国一样,属于农耕地带,同样面临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因此在建军上有一致的基础。如果能够更多吸取其长处,应该有很多好处。比如,中国元朝就开始使用火炮,到了明清反而被西方入侵,其原因就是不重视发展技术型军队,认为这是细枝末节,而认为将帅一心,运筹帷幄才是正理。并且因为身体条件,采用了以数量代替质量的方法对付北方少数民族,造成军队臃肿而效率低下。 马超军队和一般西凉军队不同。当时西方军事对中国的影响总的来说不大,因为中国自身的强大对边疆就是一种巨大的内向压力,中间还隔着一个剽悍善战的少数游牧民族地区。中国吸取这个地区的影响更大,比如汉武帝的养马政策。西方要超越这个地区影响中原几乎不可能。只有在东汉末年的特殊环境下,像马超军团这样的特例才会出现。原因是经过多次从西向东的军事行动,包括董卓,李郭,甚至马氏军队的初次东征,西部军事力量出现真空,当时的少数民族力量不足以深入凉州,才有更西部的力量前来填充。西域的绿洲国家与西方的城邦无论在地理还是政治情况上都有相似,是西方军事思想的存在空间,否则罗马军团到马超时代,还有百多年历史,早就会销蚀殆尽了。不过,我以为马超只是当时中国人眼里的西化军团,而从西方看,他还属于东方。 好烈的风,西凉的铁血男儿,锦马超. 宋元时期的标枪骑兵 宋代以后,标枪被列为军中的常规作战兵器。宋高承《事物纪原·戎容兵械·旁牌》:“《宋朝会要》曰:太宗闻南方以标枪旁牌为兵,令萧延皓取广德军习之。军士之用标牌,此其始也。”宋王应麟《玉海·兵制四·咸平广捷兵》亦云:“先是帝闻南方以标枪旁牌为兵器,命有司制之。”宋代的标枪又称“梭枪”,长数尺,原为南方少数民族使用的兵器,步战时为旁牌手并用。《水浒传》59回中号称“八臂哪吒”的李衮能使一面团牌,手中仗一条铁标枪冲锋陷阵,立体地再现了标牌的使用方法。并且标枪也为骑战者所用,称为“飞枪”。《水浒传》70回中的花项虎龚旺,就会马上使“飞枪”。 元代蒙古骑兵善用标枪,风格独特而技艺尤精。他们使用的标枪既可两头刺敌,又能投掷杀敌,在战场上发挥了巨大作用。所用的标枪有三种:其一名“欺胡大”(Tschehonta),其体甚长,向前之刃作三角形,杆尾之刃作花瓣形,两头均可刺敌,亦可投掷杀敌。其二名“巴尔恰”(Barchah),体亦长,向前之刃近于斜方形,杆尾之刃作圆头钉形,两头可刺,亦可掷杀敌人。其三名“三尾掷枪”,向前之刃作圆头钉形,杆尾有三尖刃,不在尾端,而装置于尾旁,似有箭羽的作用。此种标枪之体较短,虽亦可在马上刺敌,但其作用纯为抛掷杀敌之远刺器,故称“三尾掷枪”。 西方的标枪骑兵西方,骑兵的主要兵器之一是标枪或矛。希腊、马其顿和古罗马骑兵都曾以不同方式使用过它。到了公元四世纪,标枪的枪身一般长约9至11英尺,直径2至3英寸,从头至尾一样粗细,顶端有一枪尖。查理曼王朝的军队曾用过一种带翼的梭镖,在梭镖尖头的后部有一横档,这样,在刺穿敌人后可以更容易地拔出来。后来则有专门的标枪骑兵,就不多说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