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鄂麦22 |
释义 | 鄂麦22是襄樊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系培育的优质中筋小麦品种。该品种丰产、较稳产,农艺性状和籽粒商品性均好,适用于当前粮食优质品种推广的需要,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2004年4月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目前在鄂北部分地区推广。 1、品种来源及产量:鄂麦22原代号为40019,是用鄂恩一号变异株与荆州323杂交,经系谱法选择培育成的小麦新品种。1998~1999年度参加省小麦预备试验,因品质性状表现好进入1999~2000年度的省小麦区试优质组的试验,平均每666.7平方米产368.02kg,比对照增产3.29%,不显著,居10个参试品种第5位;2000-2001年度,平均每666.7平方米产321.63kg,比对照增产11.94%,达到极显著水平,居9个参试品种第3位。两年平均为344.83kg,比对照增产7.15%。 2001-2002年度在襄樊市原种场进行了面积为133340平方米的生产试验,平均每666.7平方米产373.4kg,最高田块达到408.6kg。2002-2003年度在襄北农场五分场三队进行了面积为66670平方米的生产试验和良种繁殖工作,平均亩产35o.8kg。 2、鄂麦22主要特征特性 2.1、植物学形态特征和生物学持性:幼苗半直立,半冬性。越冬期遇低温叶片略带暗紫色,中期长相清秀,叶色青绿,剑叶短、宽、上挺,主茎10—11片叶。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株型紧凑,株高90cm左右。茎杆粗壮,抗倒能力较强。出苗至成熟195天左右。 穗纺锤型,长芒、浅红颖壳,穗长10cm,单穗小穗数22个左右,穗粒37粒左右。粒卵圆形,腹沟浅,白色、硬质,千粒重45g左右。 2.2、抗逆性:根据省农科院植保所和省各区试点病害鉴定,鄂麦22中感白粉病和纹枯病,高感赤霉病和条锈病。又据2004年观察,对条锈病的感染有所减轻。 2.3、品质特性: 1999 ~2000年度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容重810g/l、蛋白质(干基)含量13.17%,湿面筋含量30.6%,沉降值29.5mL,吸水率59.8%,稳定时间4.5min,综合评价值为57。居省小麦区试(B组)9个参试种的首位。2002~2003年度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再次测定的结果是,容重776g/L,蛋白质(干基)含量14.56%,湿面筋含量32.7%,沉降值39.8mL,吸水率60.8%,稳定时间5.9钟,主要指标达到国家专用小麦中筋标准。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院中英作物基因工程和基因组学联合实验室通过用SDS—PAGE技术分析,鄂麦22在Glu—A1,Glu—B1和Glu—D1的基因位点上,含有与面包烘烤品质密切相关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中的1,7+8,5+10优质亚基。是近年来湖北省审定的小麦品种中少有的。 3、栽培技术要点:根据鄂麦22的品种特性及各地的高产栽培实践,要达到666.7平方米350~400kg的产量目标,其产量结构是666.7平方米的有效穗为30万,每穗40粒左右,千粒重45g左右。其主要栽培技术要点为: 3.1、适时播种:范围在10月18日-11月5日。在此期间力争早播,确保基本苗在15万左右。播期推迟,播种量相应增加。高产田块,力争冬前亩总茎蘖数达48万,平均单株茎蘖数达到3~4个;最高茎蘖不超过80万,成穗率达45%左右。 3.2、科学施肥:在肥料运筹上应掌握前促、中、后辅助的原则,一般中等肥力田块需施纯氮12~15kg/666.7平方米,基肥约占总氮量的70%,冬春平衡肥占10-15%,孕穗肥占10-15%,磷、钾肥作底肥一次性施入。 3.3、做好病、虫、草防治工作:对鄂麦22来说,除搞好麦田常规病虫、草害防治工作外,要注意防治赤霉病和条锈病。 4、适宜范围:适宜在鄂北岗地及周边地区种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