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鹅螺旋体病 |
释义 | 疾病概述鹅螺旋体病(spirochaetosis in goose)是由鹅包柔氏螺旋体(Borrelia anserina)引起鹅的一种由蜱传播的容易复发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又称包柔氏病。其特征是发热,精神沉郁,厌食,头部发绀,腿软,逐渐麻痹,排出浆液性绿色稀粪,肝、脾显著肿大,内脏出血等。 分布危害鹅螺旋体病最早于1891年在前苏联高加索的鹅群中发生,1903年巴西也报道发生该病,之后许多国家如匈牙利、土耳其、希腊、澳大利亚、埃及、印度、美国、南美和非洲等相继报道发生本病。本病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特别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更多发。1983年,在中国新疆地区的鸡群中首次发现本病。 在世界许多养禽业发达的地区,因本病的地方性流行,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发病率10%-100%,死亡率一般为1%-2%。由于本病是由禽蜱作为媒介传播的,特别是禽蜱滋生的平养禽舍中更易流行。若有大量吸血昆虫媒介的存在,则可造成易感禽的全群性毁灭,给养禽业带来很大的危害。 疾病病原鹅包氏螺旋体或称鹅螺旋体(Spirocheta anserina)、又名鸡螺旋体(Spirocheta gallinarum)。在生物学的位置上介于细菌和原虫之间,属于裂殖菌纲螺旋体目(Spirochaetales)螺旋体科(Spirochaetaceae)螺旋体属(Spirochaeta)成员。鹅包氏螺旋体细长,呈波浪状运动。有短细鞭毛,能通过0.45μm孔径的滤膜。 鹅包氏螺旋体为革兰氏阴性,可用瑞特氏、姬姆萨氏、May-Grunwald氏或用May-Grunwald和姬姆萨二氏的联合染色剂染色,也可用其他染色剂如Ziehl-Neelsen氏石碳酸复红、美蓝、Leishman氏染色剂或Krajanhe和Levaditi二氏的镀银法染色,但以瑞特氏或姬姆萨氏染色最好。在暗视野或相差显微镜下检查,可见该病原体呈不规则的螺旋状弯曲,长6-30μm,宽0.2-0.3μm,有5-8个螺旋。 鹅包氏螺旋体为严格的厌氧菌,在普通培养基上不能生长,可在含有天然蛋白质和组织碎片的培养基中生长,有些菌株在发育的鸡胚中生长良好。最近,有学者成功地在Barbour-Stoenner-Kelly培养基上生长,但传12代后其毒力丧失。鹅包氏螺旋体在火鸡胚中也可增殖,其中以肝、血液、粘膜等处含量最高。在蜱内繁殖继代,致病力可迅速增强。最适培养温度为28-30℃。本菌在宿主体外的抵抗力不强,在尸体中0℃条件下可存活31天,血清中4℃可保存3-4周,在感染血液中加10%-15%的甘油或二甲基亚砜,放-70℃长期保存。对一般消毒药、砷制剂及青霉素、土霉素、氯霉素、金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泰乐菌素、新凡纳明等敏感。用0.1%甲醛溶液1%石炭酸在50℃下处理15-30分钟,或用20000伦的γ-射线照射可以灭活。 鹅包氏螺旋体主要对禽类有致病力。病原体在小鼠体内传三代后,则不能再继续适应。静脉、肌肉、皮下、口、眼、鼻、直肠等途径接种皆可引起鸡发病;鸡胚绒毛尿囊膜、尿囊内或卵黄囊内接种,经4-6天鸡胚死亡。 流行病学鹅、火鸡、鸡、鸭等禽类有较强的易感性,鸡、火鸡、雉鸡、鸭和麻雀是该病原体的自然宿主。许多野禽如麻雀、燕子、松鸡、野雉、金丝雀、灰色鹦鹉、白鹭等也可感染。但鸽子易感性较低,珍珠鸡有抵抗力。各种日龄的禽类均易感,尤其是3周龄以内的禽最易感,成年禽有较强的抵抗力,感染后能耐过。许多鸟类可人工感染发病。鼠、兔、狗、羊和蜥蜴等不易感。 病禽和波斯锐缘蜱是其主要传染源。鹅包氏螺旋体可通过鸟亲昆虫、蚊、节肢动物和禽螨而传播。易感禽与病禽或新死的禽的血液、排泄物或组织接触而发生感染。波斯锐缘蜱的刺螯能使鸡传播。通过摄入血液或排泄物,采食了直接或间接被污染的饲料、饮水,以及感染蜱等方式也可以传播本病。此外,通过伤口途径也可感染。 本病流行季节与蜱的活动期相一致,多发生于温暖、潮湿而昆虫活动最为频繁、数量最多的夏季和早秋。 潜伏期的长短取决于感染途径、接种量和鹅包氏螺旋体株的毒力。自然状态下,潜伏期一般为3-12天。肌肉或静脉接种,其潜伏期可缩短到24小时。 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差异较大,主要与年龄和环境有关。一般发病率为10%-100%,死亡率为1%-2%,严重感染者特别是在存在大量传播媒介的地区,死亡率可高达100%。幼禽和维生素缺乏的禽类发病较重,死亡率也较高。 临诊症状病禽体温突然迅速升高,可达42.9-43.6℃,精神萎顿,食欲减退,不食,羽毛蓬乱,头下垂而发绀,缩成一团,不动。后期渴欲增加,腹泻,瘫痪,消瘦,贫血,极度衰竭,很快死亡。急性型突然发病,来势凶猛。初期精神萎顿,羽毛松乱,垂头闭眼,体温升高,食欲废绝,排绿色稀粪。后期冠苍白、黄染,体温下降,跛行,翅麻痹,贫血,最后抽搐死亡。病程4-6天。 亚急性型 该型较多发生,其显著特点是体温时高时低,呈弛张热型。其它症状较急性型为轻,病程8-15天。如不及时治疗,则迅速死亡。 一过型 该型很少见,病初发热,厌食,垂头呆立,1-2天后体温逐渐下降,病情好转,不治而愈。 病理变化尸体消瘦,冠、肉髯呈淡黄色。泄殖腔周围的羽毛与稀粪粘在一起。内脏变化主要在肝、脾,脾脏明显肿大,比正常大3-5倍,呈暗紫色或棕红色,表面点状出血,切面呈“槟榔样”。肝肿大,较脆,呈砖红色脂肪变性,表面有出血点和灰白色点状坏死灶。肾肿大,呈苍白色或棕黄色,输尿管中有尿酸盐沉积。肠道中常有绿色粘液样内容物,有卡他性肠炎,小肠有时有充血或出血点。腺胃和肌胃交界处有出血点。肺充血、水肿。心外膜见有纤维素性蛋白物包裹。 亚急性或慢性病例,常有消瘦,黄疸,内脏苍白,肝、脾体积比正常反而缩小。 肝细胞肿胀,胞浆内含有大小不等的脂滴空泡,肝的门静脉周围有大量细胞浸润,如淋巴细胞、吞噬细胞、成红细胞等。胆管内胆色素滞留,有小灶性坏死,其周围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坏死灶呈网状疏松,血窦扩张充血,汇管区内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脾出现以巨噬细胞引起的炎症反应,脾窦出血,网状细胞大量增生,呈钝多边形。网状细胞,胞浆内可见有大量含铁血黄素,脾小体生发中心明显,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细胞增生灶的中心有时发生玻璃样变性。淋巴细胞大量增生,尤以大型、中型淋巴细胞为主,出现大量的有丝分裂相。肾脏血管扩张充血,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增生,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均见有螺旋体,尤以肾小管外为甚。肺脏呈高度瘀血,有的有出血。大脑和脊髓血管周围神经胶质细胞增生。脑膜发生淋巴细胞浸润。 病禽呈非血管内溶血性贫血,血液稀薄,呈咖啡色,血清呈黄绿色。红细胞数量、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的含量均显著下降,且红细胞沉降速度加大。单核细胞增多,粒性白细胞减少,白细胞总数轻度增多,凝血时间延长。血清蛋白的质和量也发生变化。蛋白总量、球蛋白、尿酸、谷-草转胺酶、肌酸酐、肌酸和胆红素等都发生了改变,碱性磷酸酶、白蛋白、总脂量、胆固醇、无机磷(轻度)、氯以及铁出现下降。血糖不变或稍有下降,酸性磷酸酶保持不变。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