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卞建春 |
释义 | 中科院大气所研究员卞建春,男,1969年生于江苏泰兴,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层大气和全球环境探测重点实验室(LAGEO),主要从事中层大气过程研究和大气过程可预报性研究。学习简历: 1987~1991年,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获学士学位 1993~1996年,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获硕士学位; 1996~1999年,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获博士学位; 1999~2001年,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博士后。 工作简历: 1991~1993年,陕西省气象局,研究实习员; 2001~2007年,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2006年6月起,中科院LAGEO实验室副主任; 2008~2009年,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项目研究员; 2010年起,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2008年1~4月和2009年10~11月,美国大气研究中心(NCAR)短期访问。 任职情况: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GEO实验室副主任(2006-)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发展战略调研组委员(2009-) IAMAS/IUGG中国委员会秘书长(2007-2011) SPARC/WCRP中国委员会秘书长(2004-)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Associate Editor (2009-) 《大气科学》编委(2009-) 承担科研任务: 主持的项目有国家科技部973项目课题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院重要方向性项目课题1个;参加课题有国家科技部863计划课题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基金重点项目2项、院重要方向性项目1项。 科研业绩: 近几年来,围绕上对流层/下平流层区域动力、化学、微物理等过程开展研究工作,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进展: 一、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平流层-对流层交换过程研究: (1)发现了冬季青藏高原微型臭氧洞事件。根据卫星观测臭氧资料、地基观测臭氧资料和再分析动力场资料,发现了冬季青藏高原微型臭氧洞事件,揭示了其分布规律及长期变化趋势,探讨了其可能的形成机理—主要是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北跳,引起对流层顶高度抬升,低纬地区对流层低臭氧浓度气团向北向上输送。 (2)首次实现了亚洲夏季风区上对流层/下平流层(UTLS)区域水汽的测量。通过国际合作,利用先进的低温低浓度(ppmv量级)水汽探测仪首次实现了亚洲夏季风区UTLS区域水汽的精确测量,发现亚洲季风区UTLS区域经常存在过饱和水汽现象,初步揭示了对流活动的直接影响高度可达150~100hPa,揭示了亚洲季风区臭氧和水汽垂直分布具有热带特征,即亚洲夏季风区是热带地区夏季在副热带地区的外延。 (3)揭示了青藏高原地区平流层-对流层质量交换规律。根据再分析资料,诊断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平流层-对流层质量交换规律,揭示了无论夏季还是冬季该区域都存在从对流层进入平流层的净质量通量,并指出在冬夏季节具有不同的输送机制,夏季主要是垂直输送,而冬季则主要是水平输送。 二、UTLS区域大气精细结构: (1)率先开展了国内下平流层重力波的分析研究。利用北京垂直高分辨率探空资料,根据风、温等变量之间的偏振关系以及风矢量连线的偏振椭圆原理,首次分析了中国大陆地区下平流层重力波的活动特征—固有频率、垂直波长、水平波长、传播方向等参数,并给出了波动能量季节变化特征。 (2)提出了利用气球探空升速廓线提取小尺度重力波信号的方法。在T-REX试验期间,气球探空升速廓线具有波状结构,由于气球具有水平漂移,则问题是该波状结构是空气垂直速度的垂直变化还是水平变化或者是两者的综合。我们根据质量守恒原理、其他观测论证了该波状结构主要代表重力内波的水平变化,而垂直变化可以忽略;并根据所有探空观测统计分析了重力波的水平波长分布,主要集中在7~34 km。 (3)开展了东亚地区对流层顶强逆温层的分析研究。以北京高空站为例,利用垂直高分辨率探空资料分析了东亚地区对流层顶强逆温层(TIL)的分布特征。揭示了冬春季节13-17km高度上的浮力频率的减小缘于双对流层顶的频繁出现,基于每个廓线提出了一个确定TIL厚度的方法,并揭示了TIL在冬春季节较厚而夏秋季节较薄的季节变化规律。 三、资料验证: (1)开展比对试验验证了国产业务探空仪的湿度观测性能。利用国际上能够实现大气湿度精确测量的探空仪与国产业务探空仪开展了比对试验,发现:国产新型GTS1数字化探空仪在对流层测量结果偏干,其中低层偏干10%左右,中部偏干50%,上层对于大气湿度的变化没有响应;国产GTS1湿度仪测量性能具有明显的日变化,与夜晚相比较白天偏干更为显著,主要归因于湿度仪所放置的盒盖(用于避雨、避太阳直接辐射)受太阳辐射加热且通风较弱,引起湿度仪升温。 (2)率先验证了两颗最新卫星探测器臭氧廓线产品。利用中科院大气所研制的GPS臭氧探空仪,在国际上率先验证了AIRS和MLS的臭氧廓线产品,并指出这两颗最新产品能够抓住UTLS区域臭氧的分布和变化。 (3)发现TOMS臭氧总量仪从2002年起存在系统偏差。根据地基臭氧总量观测资料验证了Earth Probe星载TOMS臭氧总量资料,发现2002年起卫星资料存在系统偏差,提醒使用者在利用该资料分析趋势时注意。 部分论文: 1. Bian, J., 2009: Features of ozone mini-hole events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6(2), 305-311, doi: 10.1007/s00376-009-0305-8. 2. Bian, J., and H. Chen, 2008: Statistics of tropopause inversion layer over Beijing.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5(3), 381-386. 3. Bian, J., A. Gettelman, H. Chen, et al., 2007: Validation of satellite ozone profile retrievals using Beijing ozonesonde data. J. Geophys. Res., 112, D06305, doi:10.1029/2006JD007502. 4. Bian, J., G. Wang, H. Chen, et al., 2006: Ozone mini-hole occurring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in December 2003.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1(7), 885-888. 卞建春, 王庚辰, 陈洪滨, 等, 2006: 2003年12月青藏高原上空出现微型臭氧洞. 科学通报,51(5), 606-609. 5. Bian, J., H. Chen, Z. Zhang, et al., 2005: Unusual discrepancy between TOMS and ground-based measurements of the total ozone in 2002-2003.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0(6), 606-608. 卞建春, 陈洪滨, 张中波, 等, 2005: 2002~2003年北半球中纬地区臭氧总量TOMS与地面观测的非常差异. 科学通报, 50(5), 495-497. 6. Bian, J., H. Chen, and D. Lu, 2005: Statistics of gravity waves in the lower stratosphere over Beijing based on high vertical resolution radiosonde. Sci. China Ser. D Earth Sciences, 48(9), 1548-1558. 7. Bian, J., and P. Yang, 2005: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of phase delays between two Nino indices at different scales.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2 (1), 122-125. 8. Bian, J., H. Chen, Y. Zhao, and D. Lu, 2002: Variation features of total atmospheric ozone in Beijing and Kunming based on Dobson and TOMS data.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19(2), 279-286. 9. Bian, J., H. Chen, H. Sun, P. Yang, D. Lu, and X. Zhou, 1999: Retrivals of rain-rate over oceans from SSM/I data using SOM model.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16(3), 355-360. 10. Bian, J., H. Chen, P. Yang, and D. Lu, 1999: Retrievals of over-ocean precipitable water from SSM/I by SOM network model.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4(11), 1038-1041. 卞建春, 陈洪滨, 杨培才, 吕达仁, 1999: 利用SOM网络由SSM/I资料反演海洋上大气可降水量. 科学通报, 44(1), 90-93. 11. 卞建春, 2009: 上对流层/下平流层大气垂直结构研究进展. 地球科学进展, 24(3), 262-271. 12. 卞建春, 杨培才, 2003: 关于大气过程可预报性问题的一些讨论. 高原气象, 22(4), 315-323. 13. 卞建春, 乔劲松, 吕达仁, 2002: 大气近地层湍流能谱特征的再分析.大气科学, 26(4), 474-480. 14. Wang, J., J. Bian, W. O. Brown, et al., 2009: Vertical air motion from T-REX radiosonde and dropsonde data. J. Atmos. & Oceanic Technology, 26, 928-942. 15. Yang, P., J. Bian, G. Wang, and X. Zhou, 2003: Hierarchy and nonstationarity in climate systems: Exploring the prediction of complex systems. Chinese Sci Bull., 48(19), 2148-2154. 杨培才, 卞建春, 王革丽, 周秀骥, 2003: 气候系统的层次结构和非平稳行为: 复杂系统预测问题探讨. 科学通报, 48(13), 1470-1476. 16. Chen, H., J. Bian, P. Yang, and D. Lu, 1998: SOM-network-based algorithm for retrieving over-ocean precipitable water from the SSM/I measurements. Pro. of SPIE, 3503, 149-152. 17. 吕达仁, 卞建春, 陈洪滨, 等, 2009: 平流层大气过程研究的前沿与重要性. 地球科学进展, 24(3), 221-228. 18. 陈洪滨, 卞建春, 吕达仁, 2006: 上对流层-下平流层交换过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大气科学, 30, 813-820. 19. Yang, P., X. Zhou, and J. Bian, 2000: A nonlinear regional prediction experiment on a short-range climatic process of the atmospheric ozone. J. Geophys. Res., 105, D10, 12253-12258. 20. Lu, D., H. Sun, J. Bian, et al., 1998: New methods for retrieval of rainfall rate over ocean with SSM/I data. Pro. of SPIE, 3503, 14-19. 21. 樊雯璇, 王卫国, 卞建春, 等, 2008: 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区域穿越对流层顶质量通量的时空演变特征. 大气科学, 32(6), 1309-1318. 22. 吕达仁, 陈泽宇, 卞建春, 等, 2008: 平流层-对流层相互作用的多尺度过程特征及其与天气气候关系—研究进展. 大气科学, 32(4), 782-793. 23. 郑国光, 陈洪滨, 卞建春, 夏祥鳌, 罗云峰(译), 2008: 进入21世纪的大气科学. 北京: 气象出版社. 扬州大学兽医学教授卞建春,江苏溧阳人,1965年11月出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1989年7月扬州大学(原江苏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兽医专业获本科学位,同年留校任教;2003年12月于东北农业大学临床兽医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06年11月进入扬州大学兽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开展研究工作,2010年1月出站。扬州大学“新世纪人才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兼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内科学分会常务理事,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毒物学分会理事,《中华医学杂志》专家编辑委员会常务编委。主要从事兽医内科学和兽医临床诊断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动物营养代谢病与中毒病、动物性食品安全、环境公害问题等。主讲本科生课程包括“畜禽营养代谢病与中毒病”、“家畜内科学”、“兽医临床诊断学”、“兽医学”和“畜禽普通病学” 等,主讲硕士生课程包括“兽医临床实验技术”、“临床兽医学进展”、“兽医症状诊断学”和“动物疫病防治技术”等。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小鼠MT及其突变体基因在水生植物中的表达和富集重金属特性的研究”等课题4项;参加完成“硒不同化合物对镉、铅慢性中毒解毒机理研究”等国家级课题研究5项、“重金属污染对动物细胞凋亡及调控的研究”等省市级课题20多项;博士后研究项目“利用转MT基因水生植物去除城市污泥中重金属的研究”课题同时获国家博士后基金和江苏省博士后基金资助;先后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科技论文40多篇,副主编或参编出版普通高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兽医临床治疗基础》和《经济动物疾病学》,及其它如《兽医学》、《畜禽普通病学》、《动物营养代谢病和中毒病学》和《工厂化鹅新技术》等教材或专著10部;参加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镉中毒体内解毒分子机理研究”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8);其他课题先后获国家教委、江苏省农林厅等多项奖励;并有四年的基层科技推广和扶贫工作经验,获响水县人民政府“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荣誉称号;参加的本科“兽医内科学”课程建设获江苏省普通高校一类优秀课程奖;参加的研究生 “动物营养代谢病和中毒病学” 课程教学获江苏省级优秀硕士研究生课程奖。曾获扬州大学“优秀课堂教学质量二等奖”、扬州大学“优秀班主任”、扬州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优秀指导教师、扬州大学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 研究方向和领域:1、动物营养代谢病与中毒病;2、环境公害问题;3、动物性食品安全。 代表作: [1] 袁燕,卞建春,刘学忠,王宗元.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的生物治理.中国兽医学报,2009,29(8):1089-1092 [2] 卞建春,曹瑾,陈大伟,刘宗平.镉对体外培养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毒性损伤及乙酰半胱氨酸的保护效应. 中国兽医学报2010,30(01):91-94 [3] 卞建春,郭恒杰,王捍东,刘学忠,袁燕,任建新,刘宗平,王宗元,康世良,武瑞.镉暴露家兔睾丸和肝脏中小分子金属结合蛋白的分离与比较.中国农业科学,2009,42(3):1091-1099 [4] 卞建春,王林,陈大伟,刘学忠,顾建红,卓丽玲,刘宗平.铅镉联合暴露对大鼠肾脏的氧化损伤.中国兽医学报. 2009,29(12):1617-1619 [5] 卞建春,顾建红,王庆华,沈燕,卓丽玲,王林,刘宗平.1α,25-二羟维生素D_3对大鼠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及周期的影响. 中国兽医学报.2009,29(11):1463-1469 [6] 卞建春,顾建红,沈 燕,卓丽玲,王林,刘宗平.1α,25-二羟维生素D3对大鼠成骨细胞骨架、间隙连接通讯及[Ca2+]i的影响.营养学报,2009,31(4):339-343 [7] 卞建春,路浩,梅莉,张英,刘宗平.低剂量铅对新生大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的脂质过氧化损伤及NAC保护效应.中国兽医学报,2009,29(8):1085-1088 [8] 卞建春,达剑森,路浩,张英,刘学忠,刘宗平.母鼠铅镉暴露对仔鼠脑发育的影响及乙酰半胱氨酸的保护效应.畜牧与兽医,2008,40(09):58-62 [9] 卞建春,路浩,梅莉,达剑森,张英,刘宗平.铅镉联合染毒对大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及NAC的保护效应.中国兽医科学,2008,38(09):805-809 [10] 卞建春,王富民,李慧敏,顾建红,刘宗平.铅、镉染毒对SD大鼠的氧化损伤及乙酰半胱氨酸的保护作用.中国兽医学报,2008,28(7):828-831 [11] 卞建春,郭恒杰,王捍东,刘宗平,任建新,王宗元.康世良重金属镉对原代培养大鼠睾丸Leydig功能的影响.毒理学杂志,2005,19(3)s:233-234 [12] 卞建春,郭恒杰,王捍东,王宗元,康世良.微波消解技术在测定动物骨骼镉含量中的应用.中国兽医杂志,2003,39(6):9-11 [13] 卞建春,崔龙波,周雪莹,陆瑶华.幼龄皱纹盘鲍唾液腺和消化腺的超微结构与组织化学.动物学杂志,2002,37(5):10-13 [14] 卞建春,邢华,王捍东,刘学忠,任建新,王宗元,康世良.灌胃染镉对大鼠体内某些酶的影响及镉的器官分布.中国兽医学报,2002,22(6):592-594 [15] 卞建春,崔龙波,周雪莹,陆瑶华.幼龄皱纹盘鲍消化道粘膜上皮的超微结构与组织化学.中国水产科学,2002,9(1):10-13 [16] 曾升坚,卞建春(通讯作者),方钲,张冬霞,邹新海.多年生黑麦草成熟种子愈伤组织的诱导和植株再生研究.安徽农业科学. 2009,37(35):17343-17345 [17] 芮志佩,唐宁,肖静燕,卞建春(通讯作者).启东滩涂土壤饲料山羊羊毛及全血中硒钴等微量元素的检测.中国兽医杂志,2009,45(5):58-60 [18] 《2011年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综合模拟题及考前冲刺》,副主编.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5 [19] 《兽医全攻略-犬病》,参编.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8 [20] 《动物中毒病学》,参编.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9 [21] 《工厂化养鹅新技术》,主编.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8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